<< 2020年10月第一期 >>
来,听《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亲自为您介绍国际最权威的心律学研究成果
十月刊的焦点问题是心脏性猝死。第一篇原创文章的标题为“去左侧心交感神经减少了长QT综合征患者皮肤交感神经的活动” 。作者记录了去左侧心交感神经前后的皮肤交感神经活动。他们发现,去左侧心交感神经通过抑制交感神经丛状放电抑制心脏交感活性。
接下来是“ 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心血管筛查时有无心电图的比较”。作者提取了8000多例检查数据,发现了11种与心脏性猝死有关的条件。他们发现,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心电图时检查出与心脏性猝死有关的心血管状态的概率是不做心电图时的6倍。增加心电图检查可将每次诊断的成本效率提高5倍,应在拥有合适资源的大学机构中考虑使用。
接下来的文章标题为“ 强化的ACC/AHA策略改善了对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性猝死风险预测”。本研究由1369名连续的成年HCM患者组成,这些患者既往均未发生过心脏性猝死事件。在平均3.2年的随访期间,有39例出现心脏性猝死的终点事件,在这39例患者中,2019强化的ACC/AHA策略成功识别出高风险猝死患者26例(66.7%)。作者得出的结论是,2019强化的ACC/AHA策略在中国HCM患者的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中显示出更好的预测性能,并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下一篇文章题为“接受一级预防性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的患者心肌疤痕的心电图自动定量” 。作者旨在评估自动化版本Selvester QRS评分对接受一级预防性ICD植入患者的ICD治疗和死亡的预测价值。该研究共纳入1000例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他们发现,自动计算的Selvester QRS评分(一种心肌疤痕负荷的指标),可预测一级预防性ICD植入的QT间期延长患者的死亡率以及适当/不适当放电事件。
下一篇文章是“心力衰竭患者可电击复律心律导致的心脏骤停” 。作者研究了648例患心脏衰竭和发生过心脏骤停的患者,以确定哪些病人会发生可电击复律心律如室颤和室速。他们发现,心脏骤停时可电击复律心律的发生率取决于心力衰竭的临床亚型。心力衰竭且左心室射血分数在40-50%的患者发生可电击复律心律的可能性最高,并与最高生存率相关。
接下来是“非缺血性心脏骤停幸存者及其亲属的诊断率和长期预后-来自三级转诊中心的结果”。作者研究了155名心脏性猝死先证者和282名亲属。他们在76名(49%)先证者和42名(15%)亲属中鉴定出遗传性心脏病。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在非缺血性心脏骤停幸存者及其亲属的系统性检查中,有49%的先证者和15%的亲戚发现了遗传性心脏病。获得诊断的亲属的良好长期预后可能不仅反应了他们较低的年龄,而且还反映了早期诊断、治疗和随访的效果。这些发现支持对心脏骤停幸存者及其亲属进行系统的检查。
下一篇论文是“较高的基础心肺适应能力与较低的房颤消融后心律失常复发及死亡相关”。作者研究了591例在房颤消融前12个月内接受运动压力测试的患者。在消融后平均32个月的随访期内,作者发现在进行房颤消融的患者中较高的心肺适应能力与较低的心律失常复发率和死亡率相关。这些结果表明,房颤消融之前增强心肺适应能力可改善消融预后。需要进行前瞻性临床试验以检验该假设。
下一篇文章标题为“结合了隐蔽缓慢传导分析的室性心动过速基质消融的长期结果”。该研究前瞻性纳入70例接受室速基质消融的患者。转折>3次且持续时间<133ms的双极电图被识别为潜在的隐蔽慢传导电图。作者发现,结合隐蔽慢传导分析的室速基质消融可进一步识别心律失常基质(尤其是在边界区域和正常电压区域),消融效率更高而且短期和长期预后更好。
下一篇论文的标题为“Lamin心肌病中的室性心动过速:设备编程的特征和注意事项”。在Lamin心肌病患者中,室性心动过速的自然病程尚不完全清楚。作者入选了接受一级或二级预防性ICD植入的Lamin心肌病患者,随访2年。他们发现室速反复发作并且对抗心动过速起搏高度敏感,该结果支持通过经静脉ICD的反复编程来控制各种心动周期长度的室速。高负荷的室速发作提示预后不良,应转介至心力衰竭专科医生。
下一篇文章是“V1导联QRS波形态用于左心室乳头肌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快速定位:一种新的心电图标准”。作者研究了170例左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64例(55%)来自后内侧乳头肌,47例(42%)来自前外侧乳头肌。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在V1导联中有93%的概率显示3种不同的QRS形态:Rr(53%),R波降支顿挫(29%)和RR型(11%)。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1导联的R波达峰时间短于对照组。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源自左室乳头肌的室性心律失常在V1导联中表现出独特的QRS形态,这有助于快速准确地定位。
接下来的文章标题为“室性心动过速环路的外环和峡部:特征及意义” 。作者对6例心肌梗死后患者进行了完整的窦律下基质激动标测及室速环路激动标测。其中4例的室速环路是8字折返环路,2位患者是单环路。作者发现,在缺血性室速折返环路中,外环在具有多个慢传导通道的折返中作用显著。这些通路可以是结构性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峡部边界可能对应功能性或解剖性阻滞线。
下一篇论文是“在无创测试过程中心室预激的消失不能排除高风险旁路” 。作者研究了1589例患者。其中,244例(15%)为非持续性预激,1345例(85%)为持续性预激。在电生理检查中,最短的预激R-R间期没有差异。在61例发生心脏骤停或房颤经旁路快速下传的患者中, 非持续性预激有6例(10%)并且包括了3例心脏骤停患者。作者的结论是在WPW患儿中,非持续性预激意味存在高风险旁路的概率更低,但并不能排除心脏骤停和房颤经旁路快速下传的发生。
除了上述针对猝死的文章外,10月刊还包括常规文章。
第一篇的标题为“消融后复发的房颤患者后壁隔离的持续性” 。作者研究了50例接受过后壁隔离并需要再次进行房颤消融的患者。其中30例在再次消融后获得了持久的后壁隔离。后壁传导恢复的患者需要更早地消融,并且更有可能出现非典型房扑。在恢复后壁传导的患者中,顶部是最常见的再传导部位。
接下来的文章是“胃肠道出血的抗凝房颤患者发生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风险和预后”。从台湾国民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中识别出超过一万例因胃肠道出血而住院的接受房颤抗凝治疗的患者,这些患者没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病史。对患者进行了针对胃肠道肿瘤的最多一年的随访。在口服抗凝药相关胃肠道出血后1年,1/37的患者被诊断出胃肠道肿瘤。有必要对隐匿性胃肠道癌症进行详细检查,尤其是老年男性。
下一篇文章是“心外管道Fontan术后经腔静脉心脏穿刺行导管消融的十年研究结果”。作者对17例心外管道Fontan手术患者进行了23例需要肺静脉心房通路的电生理手术。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14例患者存在腔静脉心房重叠。经腔静脉心脏穿刺获得肺静脉通路11例,管道直接穿刺6例,5例通过已有的开窗,1例通过肺动脉穿刺。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没有观察到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超声心动图随访也没有检测到残存分流。这些发现表明经腔静脉心脏穿刺术对大多数心外管道Fontan术后患者是可行的,并且可以通过术前的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来评估。
接下来的文章标题为“一种新颖的透视图像九分区法指导左束支起搏” 。作者招募了70名接受过希氏束或左束支起搏治疗的患者。使用透视影像将心尖与心室收缩环之间的区域分为9个分区。所有的希氏束起搏电极均分布在第二分区中,而94%的左束支起搏电极分布在第二分区和第五分区的交界处。在9分区法的指导下,30例前瞻性患者的左束支起搏成功率从58%增加到83%。这种新的9分区法对于指导左束支起搏很有效。
下一篇文章是“3型长QT综合征的浦肯野系统过度兴奋和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频繁的分支/浦肯野相关室性早搏和短偶联间期的室性心律失常提示浦肯野系统过度兴奋。总体而言,在91名LQT3患者中,有30名(33%)存在浦肯野系统过度兴奋的证据。浦肯野系统过度兴奋的LQT3患者有更高的室颤风险。有趣的是,Nav1. 5的电压感应区域变异在LQT3和浦肯野系统过度兴奋的患者中更为常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这种现象是否存在独特的细胞电生理机制。
下一篇论文是“视频诊疗用于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作者研究了100次连续的视频诊疗。患者对这种体验的评价为“极好/很好” ,总体满意度很高。60%的人希望下次诊疗时进行视频诊疗,而19%的人希望进行面对面诊疗。这些发现表明,大多数患者和医生更喜欢视频诊疗。便利性,费用和随访的原因是影响患者和医生偏好的重要决定因素。
除上述原创文章外,还有一篇名为“起搏器算法的心电图解读可实现最小化心室起搏” 的综述。这篇综述重点介绍了不同起搏算法在心电图上的表现特点,并讨论了其他导致意外心室起搏的情况。紧随其后的是“HRS卓越房颤中心白皮书:基本原则,考虑因素和目标“。我们为失去Hein Wellens医生哀悼,我们失去了一位心脏电生理先驱,一位导师。Mel Scheinman医生和Andrew Wit医生各自发表了一篇纪念Wellens医生的文章。我们同样缅怀过世的李剑明医生。
我是《HeartRhythm》杂志主编陈鹏生,再次感谢各位收听本期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