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术者 | 翁思贤:出战无愧努力,向电生理医学科学家迈进

微信图片_20200925203642.jpg

目前,第七届“中国好术者”第一阶段区域赛已告一段落,而第二阶段总决赛将于金秋十月正式开启。届时由全国26省、各大赛区遴选出的青年心电生理优秀医师们将进行巅峰对决。

在总决赛开始之前,严道医声网采访到了第一赛段京秦大区区域冠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翁思贤医生,邀请其分享自己作为一名电生理医生的成长历程与感悟。

出战,无愧努力

比赛中,翁思贤凭借“矛盾”的室房传导-短VA间期心动过速消融一例的案例典型性和操作过程的精彩程度获得全场专家一致称赞。

回想起刚获奖的时候,翁思贤表示满是兴奋与激动,与此同时还有诚惶诚恐相伴。“我觉得更多是比赛当天我的状态和发挥稍微好一点,和我一起同台汇报的前辈、老师,他们的电生理功底、临床经验还有业务水平肯定是在我之上的。这让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毕竟我是代表赛区出战的。”

面对即将到来的总决赛,翁思贤已经做好准备,“我肯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求无愧于自己的付出,不给团队丢脸。同时我个人也认为比赛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更加宝贵的是整个参赛过程,无论初赛还是决赛,积累的经验才是更有价值的。”

电生理的“探案”式魅力

“记得我第一次去导管室,看着心内多导记录仪一条条花花绿绿的曲线,脑海里只能想起股票的‘K线图’,却浑然不知背后的电生理奥秘。”

2016年刚刚本科毕业的翁思贤来到“心血管圣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也第一次敲开了电生理领域的大门。尽管初识电生理,认知懵懂,但因为被心内学科和电生理领域中“逻辑推导多于经验判断”这种“探案”式的魅力吸引,翁思贤毅然选择了电生理作为主攻方向。

“还有一点,大部分内科疾病只能控制症状而治标不治本,与此相反,大部分心律失常却可以被完全治愈,这也给了我非常大的职业成就感。”

但成就感的背后意味着重重挑战。

“首先,电生理虽然隶属于心内科,但它有独属于自己的学科框架和体系,要想深入了解,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框架,这个门槛其实很高。等建立起框架后才正式入门,之后你会发现大厦的结构复杂,内容精细,越往下去探索就会发现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揭秘。比如房颤消融,总体成功率能到50%左右,剩下的50%就是未解之谜。其次,困难源于自身的协调,我现在还在读研究生,如何协调时间,平衡生活与科研,都是进入这一领域后需要解决的。”

站在巨人的肩膀

“越了解电生理领域的发展,越会对这座大厦的奠基者们表示无比的敬意。”翁思贤表示,自己对于电生理的学习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比如去年,首创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欧阳非凡教授刚好在阜外医院工作过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的获益非常大。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专家,他的学习热情从不缩减,每周会定期把电生理顶级期刊的所有文献都看一遍,了解现在电生理前沿的东西。我看到他永远保持学习者的姿态在知识中摄取营养,并且在学术研究、应用等领域不断攻克。这些对于我在电生理理论的进一步夯实,以及自身发展上都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

翁思贤表示,受益于科技的发展,与90年代学习渠道相对单一和闭塞不同,现在通过网络就可以学习到国内外顶尖学者的理论与经验。“虽然没有见过面,但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带给我极大的知识冲击,让我受益匪浅。”

在国内外的众多“老师”中,对翁思贤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导师唐闽教授,被其称为“领路者与恩人”。

“我最佩服他的一点就是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仍然会精神饱满地迎接接下来的工作与挑战,这点需要强大的内心以及强壮的体魄才能做到。还有唐老师的‘逆商’非常高,我们在学医和从医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去克服困难,走出逆境,是我在导师身上看到的且需要终身学习的宝贵品质。”

成为医生科学家

谈及优秀电生理医生需要具备的素质,翁思贤有着自己的理解。

“首先他应该是一名医生科学家。如果仅仅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临床,没有科研相伴,很难维持自己的状态,研究过程中的创新与开拓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是强壮的体魄,大浪淘沙,没有健康的身体很难坚持到最后。

还要有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的态度,这样才能使得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一个立场不够坚定、听风就是雨的人很难成为优秀的电生理学家。

此外,在发掘电生理纵深的同时,不能忘记心脏病学乃至临床医学的横轴观。因为人不是一个一个分割后的器官,而是一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最后,就是不断学习,因为电生理本身是一个新兴学科,还在不断推陈出新,要不排斥新的观念和技术,不断进步。

翁思贤表示,围绕着标测和消融的新技术是电生理发展的永恒话题。一方面,我们实现了从二维时代向三维时代的跨越,而标测技术的更新,使得三维系统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不同模式的导管,如冷盐水、压力大头等,都是巨大的消融治疗的革新。

“我觉得在不远的将来,更多新技术的涌现可以打破技术壁垒、缩短电生理的学习曲线,进一步降低电生理门槛,从而惠及更多基层患者。”


阅读数: 1865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