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九月刊 中文版)

<<  2020年9月第一期  >>

微信截图_20200904110606.png

微信截图_20200904110616.png

1





第一篇论文题目为强化COVID-19患者心电监测。作者前瞻性地确定了COVID-19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并对心电图进行标记,以确保QT间期延长患者能被及时识别。该方法有效、高比例的识别了QT延长患者,并进行了相关的干预。这些患者中很少发生心律失常,无一例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




2



下一篇论文题为羟氯喹/阿奇霉素治疗COVID-19患者导致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室速。本研究对251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作者发现,羟氯喹/阿奇霉素的联合用药显著延长了COVID-19患者的QTc间期。鉴于羟氯喹/阿奇霉素的疗效未被证实,应慎重考虑该方案的使用。如果采用该方案,应进行严格的QTc间期监测。




3





接下来是一篇题为“COVID-19患者心率增快时PR间期的改变”的文章。作者对75例COVID-19患者的心电图进行PR间期/心率的斜率分析。在这些患者中,有一半的患者心率增快时PR间期无变化或反常性延长。这一发现与增加的死亡风险和气管插管需求有关。因此,心率增快时PR没有缩短是COVID-19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预测因子。




4





下一篇文章题为“COVID-19与心律失常”。作者回顾了700名COVID-19住院患者。其中9例发生心脏骤停,25例出现房颤,9例发生临床显著性缓慢性心律失常,10例发生非持续性室速。所有心脏骤停都发生在ICU患者中。此外,对多变量进行校正后,收入ICU与发生房颤和非持续性室速有关。这些发现表明,心脏骤停和心律失常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后果,而不仅仅是COVID-19感染的直接影响。




5





接下来的文章题为“致命性心律失常:医生对氯喹/羟氯喹治疗COVID-19持谨慎态度的另一个原因”。作者对羟氯喹灌流的鼠和兔心脏进行了光学标测研究。结果表明,羟氯喹明显增加动作电位离散度,导致复极电交替,并引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这些研究表明,羟氯喹在动物模型中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6





下一篇文章是一篇病例报告,“因氯喹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的COVID-19患者一例”。本文报道了一名84岁的COVID-19女性感染者。她接受了每日两次,每次500毫克的氯喹治疗。之后QTc延长至627 ms,进而诱发了尖端扭转型室速。停药后心律失常消失。这是第一例氯喹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的病例报告。


7





接下来是一篇题为“SARS-CoV-2、COVID-19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的综述文章。根据所涉及的遗传缺陷,患者可能更容易受COVID-19相关问题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影响,如发热、应激、电解质紊乱和使用抗病毒药物。在此,作者描述了显著性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潜在的COVID-19相关风险,并提供了在本次大流行期间根据当地治疗条件对其监测和管理的建议。




8





接下来一篇题为“识别COVID-19相关心肌炎:可能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诊断和治疗指南”的综述文章。人冠状病毒相关心肌炎已经得到确认,COVID-19相关心肌炎也有了一系列的报道。COVID-19相关心肌炎的病理生理机制被认为是由宿主免疫应答和病毒直接心脏损害的结合。心律失常在COVID-19患者中并不少见,但其病理生理尚不明确。然而,临床医生应该保持警惕,提供及时的监测和治疗。包括大多数轻症病例在内的COVID-19心肌炎的长期影响仍不清楚。




9





下一篇文章题为“短时间使用氯喹或羟氯喹治疗COVID-19时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速和猝死的系统综述”。目前,氯喹和羟氯喹正在广泛用于COVID-19的治疗。这两种药物都延长了QT间期,因此可能增加患者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和猝死的风险。已有有力的证据表明,氯喹和羟氯喹可显著延长QT间期,并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应考虑每日心电图监测和其他降低风险的策略,以防止目前未经证实的治疗可能造成的危害。




10





接下来是另一篇题为“对COVID-19采用预防性(羟)氯喹治疗与心律失常风险的潜在相关性”的综述文章。本文总结了目前关于(羟)氯喹治疗COVID-19患者的证据,并讨论了(羟)氯喹预防性治疗的不同策略。特别是涉及了可能的心脏作用,包括QT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作者基于这些观点,给出了针对预防性使用(羟)氯喹的预防性措施建议,其中包括心电监测。




11





在这篇文章之后是另一篇综述文章,题为“非裔美国人COVID-19相关心脏性猝死的遗传易感性”。非洲裔美国人在COVID-19确诊病例中占26%,但在COVID-19死亡病例中占43%。每13名非裔中就有1人存在SCN5A变异, 这是一种常见的致心律失常变异,它可能增加药物和乏氧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并导致COVID-19大流行中观察到的种族健康差异。因此,使用未经证实的、可能延长QTc的COVID-19疗法,特别是羟氯喹和阿奇霉素的联合疗法,应限于可实施严密监测的环境。




之后是三篇学会论文,为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心脏电生理手术和心律失常监测提供指导。

本期杂志中也包括其他的常规文章。

12





第一篇题为“碎裂QRS波对预测三尖瓣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消融后新发房颤的意义”。研究包括了120名接受射频消融的典型房扑患者并排除消融前有房颤病史的患者。在术后3.6年随访中,49例(41%)患者出现了新发房颤。统计分析显示碎裂QRS波和进行性房内传导阻滞是新发房颤的预测因子。作者认为,在接受心房扑动消融的患者中,新发房颤的发生率相当高。碎裂QRS波和进行性房内传导阻滞的是新发房颤的预测因子。




13





下一篇是“双极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深部的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短期和长期结果”。该研究包括18名因室速接受双极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都尝试了单极消融,但要么不能抑制室速,要么出现复发。作者发现双极消融在16例患者(89%)中取得了短期成功。术中并发症包括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和冠状动脉狭窄(1例)。随访12个月后,8例出现室速复发(44%)。虽然复发率很高,但在复发者中室速负荷明显减轻。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双极消融在难治性室速中的价值。




14





下一篇文章是“恰加斯病患者心内膜/心外膜联合消融治疗室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作者将查加斯病伴VT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心内膜标测消融组和心内膜/心外膜联合标测消融组。他们发现,联合心内膜/心外膜导管消融治疗恰加斯病患者可显著增加所有室性心律失常的短期和长期成功率。心外膜通路并没有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15





接下来的内容是“肺动脉左瓣与左心室流出道之间双极消融治疗左室顶部起源性心律失常的解剖入路”。在常规消融失败的患者中,有7例患者接受了肺动脉左瓣与左室流出道之间的双极射频消融。在7例患者中,有5例室性心律失常得到抑制。作者认为,传统消融方法无法到达并消融左室顶部起源性心律失常,采用从肺动脉左瓣到左室流出道双极射频消融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16





下一篇文章是“肺静脉隔离术后肺静脉开口的空间变化:脉冲电场消融与射频消融”。分析了采用脉冲场消融或射频消融的4个阵发性房颤消融试验的数据。与射频相比,脉冲电场对肺静脉口直径的影响更小。与接受射频消融的1/3的患者发生肺静脉狭窄相比,脉冲场消融没有观察到肺静脉狭窄发生。这项研究表明,脉冲电场消融几乎可以消除肺静脉隔离后的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17





接下来的内容是“使用左心室辅助装置的患者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故障排除:一个病例系列和系统综述”。作者报告了4例患者在植入左室辅助装置后,主要和/或次要感知向量受到电磁干扰,导致2例患者发生不适当的ICD放电。在系统综述中确定了涉及27名患者的8项研究。作者的结论是,在原有S-ICD的患者中,在植入LVAD后,感知不足和电磁干扰是常见的,尤其是在主要和次要感知向量上。在随访过程中,第三感知向量的感知不足可得到改善,从而避免了设备翻修或拔除。


18





下一篇文章是“经皮入路回收栓塞或位置不当的左心耳封闭器:多中心经验”。本研究包括10例成功经皮穿刺回收病例和1例手术回收病例。回收前延迟为1-45天。回收的原因是释放不充分导致明显的设备周围渗漏。5例患者成功再植了较大尺寸的封堵器。作者的结论是,回收栓塞或错位的封堵器是可行的,熟练操作套索和抓取工具可以提高成功率。


19





接下来是“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与头静脉切开在起搏器及除颤器植入中的对比: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这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纳入88名成人患者,随机以1:1的比例分为腋静脉穿刺组和头静脉切开组进行比较。主要结局方面,腋静脉穿刺组成功率较高,静脉穿刺点变异性较低,获得静脉通路时间和手术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腋静脉穿刺在成功率、开通静脉入路时间和手术时间上均优于另一组,而并发症发生率相似。

20





下一篇文章是“束支传导阻滞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快速心律失常鉴别”。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一种新的使用右室电极远场和近场电图对窄QRS、RBBB和LBBB患者室速和SVT的鉴别能力。作者发现以100ms作为远场到近场间隔临界时间,对于室速鉴别具有100%的特异性,而与基础QRS波形态无关。作者的结论是,在心动过速时,延长的腔内电图远场到近场的时间间隔是鉴别室速的一个高度特异性的指标,并且与基础 QRS波形态无关。


21





接下来的内容是“透析患者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预后:S-ICD Post Approval的结果”。在S-ICD Post Approval研究中登记的1637名患者中,有220名患者在植入时进行血液透析。作者发现与非透析患者相比,透析患者S-ICD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但有更高的ICD放电风险。


22





下一篇文章是“无导线起搏器治疗心脏抑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者研究了72例患者,其中24例使用无导线起搏器,48例使用常规经静脉起搏器,并对他们进行了1年的随访。他们发现,在心脏抑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中,单腔无导线起搏器在减少晕厥事件方面与传统的双腔经静脉起搏器具有同等的疗效,且具有相似的安全性。


23





下一篇是“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促进J波综合征和二相折返”作者对单细胞和组织模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SK通道在模型中被分配优先感知大部分细胞质,肌膜下空间,或肌膜-肌质网间隙的钙离子。结果表明SK通道与L型钙通道共定位允许SK通道优先感知肌膜下或肌膜-肌质网间隙的钙离子, 引起尖刺样的SK电流,在促进J波综合症和室性心律失常方面起到与瞬时外向钾电流相似的作用。


24





接下来的是“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在人心外膜脂肪组织所致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器官培养系统研究”。作者从9例尸检采集人体左房心外膜周围脂肪组织和腹部皮下脂肪组织。通过心外膜脂肪条件培养基诱导器官培养的大鼠心房纤维化,造成肌成纤维细胞数量进行性增加。心外膜脂肪组织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在炎性心房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也提示拮抗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在心外膜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可能是预防房颤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25





下一篇论文是“使用虚拟患者模型进行一种新的抗心动过速起搏算法与现有方法的直接比较”。虚拟患者由磁共振和电生理数据构建。使用心脏电生理模拟软件生成折返性室速,然后尝试起搏终止室速。作者发现自动化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可以完成ATP参数的自动调整来终止猝发起搏不能终止的室速。当存在复杂几何形态的疤痕及电生理活动异质性时自动化ATP仍能成功。这种新的算法有可能改善ATP的结果。


在这些原著论文之后,是一篇题为“起源自左心室顶部和室间隔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现代标测和消融技术”的当代综述,以及一篇题为“高分辨率、实时、定向标测”的创新概念文章。




我是《HeartRhythm》杂志主编陈鹏生,再次感谢各位收听。



阅读数: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