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在这原本拥有一年之中最美好景色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阻挡了人们出门踏春赏景的机会。
尽管疫情禁锢了脚步,但遍布全国各地的网络帮助我们连线,线上学术交流的脚步不曾停下。《第十八届心脏节律管理新进展》研讨会今年也如约而至,将于2020年4月24-25日通过网络直播及现场授课的形式,针对心律失常诊疗领域的热点话题展开探讨。会议期间,特设新指南与新技术论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共同引领心律失常领域新进展。严道医声网特别采访到两位专家,倾听他们对大会、对心电生理未来的看法。
线上会议促进更多医师参与其中
今年的特殊形势使得会议形式一改往常,采取网络直播及现场授课的形式,尽管可能缺少了面对面热烈讨论的气氛,但同时也带来一定优势。黄德嘉教授表示,线上会议的形式使得更多的医生可以参与其中,同时也节省了差旅费,现代数字科技的进步保证了线上会议绘声绘色地进行。张澍教授同样也认为线上会议使得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可以随时随地加入其中共同学习心律失常领域新进展,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反而可以保证更好的参与度。
我国心脏电生理领域临床科研双管齐下,飞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心律失常领域植入性器械治疗发展飞速。黄德嘉教授提到,我国起搏器植入量年增长达7-8%,ICD、CRT等新型器械年植入量高达9万多例。同时,近年来心律失常各个学会都在注重对基层医生的培训,保证了偏远地区的心律失常患者也能得到有效治疗。在学术领域,我国医生也在不断进步,主要体现在希氏束起搏和无导线起搏两方面,中国专家在多项国际会议上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国际同仁的广泛关注。至于无导线起搏也在积极引进学习,力求进一步为患者减少手术创伤。
张澍教授也对近年来电生理领域得飞速发展表示了肯定。张澍教授讲到“我国在左束支起搏方面也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内多名专家在国际知名期刊HeartRhythm上发表多篇关于左束支起搏的相关研究及入门指导文章,为规范化的左束支起搏提供指导方向。”
植入性器械治疗心力衰竭已成为潮流,未来何去何从
目前在国内外多项指南中,植入性器械如ICD、CRT治疗心力衰竭已成为I类推荐。张澍教授牵头的Improve SCA研究在全球17个国家或地区的86个中心共纳入3889例可分析患者。接受ICD植入的1.5级预防组首次恰当治疗率显著高于1.0级预防组。较之未植入患者,1.5级预防ICD植入组患者降低49%的全因死亡率。1.5级预防组每多救活1人需植入ICD人数为10人,而在1.0级预防组中需治疗40人。但这两种器械治疗目前在我国还未得到广泛应用,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
对此,黄德嘉教授表示,这两种植入性器械治疗价格昂贵且对植入技术要求较高,这些因素阻碍了植入性器械治疗在我国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普及,相信日后通过经验的积累及医保报销政策的完善有望进一步增加植入量。而目前正在进行中的IMPROVE Bridge研究针对冠心病合并心衰的患者,若该研究能够进一步得出阳性结果,那么也将进一步推动电生理医师与冠脉介入医师协作,扩大ICD器械的适应人群,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方案。
心电生理发展日新月异,新老技术齐头并进
心脏电生理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心脏起搏目前已成为临床上非常成熟的一项技术,针对我国心脏起搏技术的现状,在采访中,两位专家都谈到了我国目前起搏治疗相较日本等发达国家还较低,年植入量约每百万人口六十台,因此未来要致力于将起搏技术向基层医院普及,让更多有适应征的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同时对于新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也要紧跟国际潮流。无导线起搏和希浦系统起搏是近年来心电起搏领域的潮流所在,这两项技术的器械发展和适应征扩大也将成为国际热点话题,因此要在基层普及起搏技术的同时,紧跟国际前沿。
心脏节律管理作为心血管疾病诊疗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其技术及管理指南经历了飞速发展,诸多话题值得深入讨论,而新指南与新技术则是规范心电生理医师临床实践、紧跟国际前沿的要点所在。在绿城会上,张澍教授、黄德嘉教授还会针对心律失常性心肌病阜外分型研究、针刺消融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利用脉冲电场消融隔离肺静脉、智能手表监测房颤高危人群等心律失常领域备受瞩目的年度研究做出介绍点评,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