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心声|潘湘斌:让超声和临床同频共振

我一句话,你懂,并全力以赴;你说上半句,我秒懂下半句,且不用费力解释背后的逻辑,这是同频共振的最好诠释。

临床和超声,就有着这样奇妙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互相理解学习,而是共同打造互融的力量,发出共振的声音。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开创性地将纯超声引导引入心脏介入手术领域,使传统术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他说:“超声医生和临床医生的有机结合,是大势所趋。”

1.jpg


No.1

不断学习 用同一种语言交流

沟通是相互的,临床医生和超声科医生相互理解,用同一种“语言”沟通交流,才能事半功倍。超声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生和患者对“精准医疗”的需求。“由于我国早年分科太细,导致临床医生和超声科医生各自为政,但现在基于精准医疗的需求,超声医生和临床医生必须互相了解,进行技术互补,才能更好发展。”作为同时掌握心脏内科及心脏外科主要治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潘湘斌认为,临床医生要学会做超声,超声医生也要了解临床。所以他经常要求超声医生到手术台上去看看心脏长什么样,同时也一再要求临床介入医生学习超声。

对于超声医生的培训,潘湘斌教授强调:一方面,超声医生要到手术台上、到导管室去看,要看到临床医生的真实需求。通过看手术,对心脏的解剖结构就会有更深的理解,能够让超声医生更好地打出切面;另一方面,加强对超声机器本身的掌握和应用。现在超声机器功能很多,部分超声医生本身对机器常用功能的掌握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很多最新功能都没有常规使用,所以要加强学习,将来会有很大发展空间。

对于临床医生来讲,需要懂一定的超声知识。一是标准化学习。做不同的手术,用什么样的切面,都已经标准化,写进了教材,临床医生很容易掌握。标准化的切面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临床医生们手术进行。二是熟悉机器最基本的功能。打标准切面,一两个月就能掌握,但更多的是在手术当中、在实践当中去学习,去体会超声的做法。

2.gif

潘湘斌教授纯超声引导标准化房间隔封堵


No.2

超声学习的诀窍 就一个字“练”!

潘湘斌和团队曾经在中亚地区做过一例手术,由于条件限制,当地的超声机没有三维成像功能,虽然术后效果很好,但当时对术者的技术要求很高。恰恰是这样的经历,让他体会到,没有三维超声,太难了。

三维超声对于简单疾病的处理,起锦上添花的作用,但一旦进入瓣膜领域,三维超声就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判断该不该做手术,都是三维超声的强项。“因为只有超声能看清楚瓣膜,CT、放射线都看不见。如何判断瓣膜脱垂的高度,范围,位置这些都是需要超声去做的。”

3.jpg

三维超声评价二尖瓣(MVN二尖瓣导航定量)

三维超声的成像能够大幅降低技术难度,而且相对比较直观。因为呈现出来的图像对临床医生至关重要,所以对超声技术的要求很高,需要经验丰富的超声医生来做。


推广和规范超声介入医生的培训迫在眉睫。

“三维超声标准的流程和方法都有了,但学习三维超声,不光是会做,还需要去体会。”

潘湘斌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本职工作之外,每周都在带教或者去带教的路上。他说:“在超声学习中,没有诀窍,就一个字——练!”因为每个患者的形态、体态、心脏位置都不一样,还有复杂的先心病等各种因素,只有勤练,才能掌握。 

同时,对于刚开始学习超声技术的年轻介入医生,他认为,不管是心外科还是心内科,当面对一个全新的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放低心态,认真学习。“尤其超声,没有太多诀窍,就是需要自己去多练,需要在脑海里重建图像。”

4.gif

三维超声显示介入装置(TrueVue)


No.3

技术进步 带动超声本身发展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推动着超声技术不断进步,超声为心脏结构评价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

潘湘斌在超声介入的路上也一直步履不停,在“超声引导经皮动脉导管封堵术”“二尖瓣微创介入腱索修复术”“超声引导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等新技术,以及儿童先心病介入领域均造诣颇深。

随着技术的发展,对超声的要求进入“深水区”,他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如何让超声技术更进一步?能不能够做到多探头?甚至将来能不能够做到智能化?”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肥胖等肋间隙比较窄的病人,超声图像会很差,只能进行食道超声,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创伤。所以经胸探头的穿透力和探测的敏感性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通过技术进步带动超声本身发展,这是潘湘斌教授的希望。因为医院和患者有需求,企业有研发能力,医企结合,共同推进超声器械的进步,从而降低对人员的要求,才有更多机会在基层医院去推广和规范。

临床看超声,超声看临床,彼此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只有超声科和临床科室同频共振、发出同一种“声音”,才能呈现最好的检查结果指导操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阅读数: 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