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伟团队急性心梗信息化解决方案亮相ESC2019

法国当地时间2019年9月1日(周日)13:00,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团队携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化解决方案亮相欧洲心脏病年会ESC 2019 Digital Health Stage。此次,由张毅教授代表课题组在主会场1楼的Digital Health Stage 2 - Digital Health Area进行口头发言,角逐今年ESC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最佳创意奖。据悉,欧洲心脏病年会是全球最大的心脏病盛会,每年均由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参会人数超过4万人。此次经过层层选拔,全球共有5个人工智能项目入围人工智能决赛的争夺。当天下午,通过ESC现场6分钟的极速路演,经过专家和现场观众实时投票评分,最终徐亚伟团队的急性心梗信息化救治解决方案获得比赛二等奖。虽然与一等奖失之交臂,但是此次参会也凸显了我国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水平。该项目也得到了会议主席和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0.jpg

WeChat截圖_20190904173035.png


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简介

在上海市三年行动计划(第三轮,第四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017YFC0111800)的资助下,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近10年来联合多家高新企业和合作医院联合开展“中国护心计划”,研发了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化救治系统,该项目获得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近期,在5G背景下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该项目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项目针对我国心肌梗死救治的两大痛点:患者救治延时和区域救治水平不平衡,在总体规划分为院前、院内和院间三层面。具体而言,在院前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的自动预警系统,在院内建立胸痛中心信息化救治系统,在院间建立互通互联的移动PACS影像传输和自动诊断系统。通过三大系统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区域性、信息化的救治解决方案。

3.jpg


院前:可穿戴心电设备+AI心电诊断系统实现患者端的心梗自动预警功能

为了实现患者端的心肌梗死心电自动预警,本项目在硬件方面研发了保心衣可穿戴心电背心,在软件方面结合心电大数据开发了心电自动预警软件,两者结合实现院前的心电预警。具体而言,在硬件方面,经过绒毛膜电极(2015年),石墨烯电极(2017年)、浮点石墨烯电极(2018年)、无感电极(2019)等四次技术迭代,成功研发了“保心衣”可穿戴12导联的心电监测背心,目前已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软件方面,通过心电大数据分析已建立了人工智能心电自动判读系统,可实现对急性心肌梗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自动预警,项目已获得软著作权证书5项。项目组在国际网站注册了ALERT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3317691),同时在上海十院、长海医院和上海近郊的6家中心医院投入心电监测设备的软硬件临床应用,共获得8000余例标测的心电数据,建立了上海区域内的人工智能的心电算法判读系统。运行以来,该系统在心肌梗死诊断方面其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90%,92%和88%,相关资料已投稿拟发表在JAMA:CARDIOLOGY杂志上。

4.jpg


院内:建立信息化胸痛中心,加快院内救治流程

为了充分利用120分钟的黄金救治时间,我们在胸痛中心工作流程的基础上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患者佩戴的胸痛手环为抓手记录院内所有的检查与操作的救治细节和时间,且整个过程不需要医护人员额外的任何操作。该系统可帮助客观准确地记录胸痛救治各个环节的时间,便于优化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实现细节管理。5G+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可更快更准确地帮助优化救治流程,提高院内心肌梗死救治效率,实现胸痛中心信息化升级版。

5.jpg


院间:通过建立基于5G+人工智能的移动PACS2.0系统,打破区域救治不平衡

在5G高带宽、低延时的强大网络支持下,结合通过海量标测数据建立的人工智能算法,在医院之间实现影像数据的高速互通互联,实时传递,以及影像的人工智能自动判读分析。从而,在区域内将不同层级的医院真正的互通互联,让医疗信息系统从PC端移植到移动端,打破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区域间不平衡,提高区域内的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

6.jpg

阅读数: 707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