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2019丨健康指数变迁,AI赋能医学 ——第十三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开幕式诠释未来已来

1.jpg

2019年5月31日,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19)”开幕式在黄浦江畔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今年是新中国成立的70周年,也是我国经济、科技、医学等从弱到强的70年,70年,风风雨雨,一路荆棘,情系祖国,关爱患者是每个医生的心声,在十三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现场,挂满祝福卡片的许愿树是所有心血管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也是对提高我国人民心脏健康的承诺。创新是东方会的灵魂,今年的东方会开幕式再次刷新我们对医学和科技的感观体验。当健康指数逐年变迁,人工智能赋能医学,体现出医学领域永不停歇的革新,并用无以伦比的事实诠释:未来已来!

2.jpg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可谓群星闪耀,上海市卫健委党组书记黄红教授,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徐建光教授等领导莅临现场并发表致辞,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致欢迎辞。此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灏珠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海军军医大学校长孙颖浩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可冀院士、北方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陈义汉院士等各学科领域两院院士共同出席开幕式,英国Glasgow大学John McMurray教授、Circulation杂志主编Joseph Hill教授、澳大利亚莫纳斯大学医学教授林延龄教授等外宾出席观礼,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霍勇教授、副主任委员王建安教授于波教授黄岚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黄德嘉教授、前任主委黄从新教授联袂到场,此外还有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前任主委方唯一教授,现任主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等领导参加开幕式。


早日撬动“心拐点”,助力“健康中国2030”

3.jpg

开幕式上,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表示,心脑血管疾病是健康中国2030的最大挑战,加速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拐点”的到来,是心血管医生的责任与使命。会上,葛均波院士正式公布了心血管健康指数(2019)更新数据,各省市自治区心血管健康指数的变迁,客观反映了区域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整体情况,尤其凸显出卫生公共政策对改善患者治疗质量的重要性。

4.jpg

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医师协会会长徐建光教授对大会的召开表达了祝贺。他在致辞中表示,“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一直引领着心血管领域学术的创新、融合和发展。东方会十三年来取得的成绩,不仅仅代表上海,也反映出了我国心血管病学科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5.jpg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黄红书记在开场致辞中表示,今年是建国七十周年,如今的中国正阔步前进!东方会也一样,它用海纳百川的精神,力求多角度、全方位探讨心血管病学领域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心血管同仁切磋技艺、百家争鸣提供深入交流的平台。同时,东方会还将心血管疾病防治作为保卫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战场,精心设计多场科普教育活动,影响并改变着患者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最终切实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率,早日撬动我国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率下降 “拐点”的到来!


AI实力今非昔比,

鉴别胸痛准确率远超医生!

6.jpg

如果说去年东方会开幕式上进行了医学与科技的对话,是东方会与人工智能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那么今年的 “当AI赋能医学”高峰论坛则是对人工智能如何在医院落地的一次实战。这一次,东方会不仅打破专科,更突破了学科。由大会主席葛均波院士领衔,特别邀请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总指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院士,加上中国工程院孙颖浩院士、中国科学院樊嘉院士陈义汉院士三位专家。这样的阵容在医学学术会议中极为难得,现场的谈论的话题也可以说代表了学术界最高的水平。

7.jpg

▲ 葛均波院士

葛均波院士首先介绍了两个最新国外AI应用于心血管临床诊断预测的实例。一例是医学家联合AI专家共同创造了一种能够预测死亡和心脏病发作的算法机器LogitBoost,且最终发现,AI预测的准确率超过90%。第二个是来自英国伦敦皇家布朗普顿医院Mazzanti博士团队开发的一款名叫ARTICA的“超级大脑”决策支持系统。该研究招募了982名患有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心血管医生和ARTICA在同一天对入选患者诊断并决定进行哪些检查,结果,ARTICA建议不需要进一步检查的患者中,有639例(97%)患者没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疾病,这意味着ARTICA的决定正确性远高临床医生。换言之,AI识别胸痛的准确度已经远超医生,能够节约大量不必要的检查所带来的医疗费用和医务人员工作时间。


黑科技登场!

全息影像术前规划系统助力CTO

8.png

在访谈环节,陈义汉院士首先表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从海量的数据和等待中解放出来,如今的AI软件已经异常强大,能够帮助研究人员进行数据的分析统计,此外,陈义汉院士还表示,目前科学家或者专家提出来的合理观念或者假设,在未来都有可能成为现实。随后,王建宇院士说到,应用量子计算机,其算法的改进和计算速度的提高可以极大地优化人工智能,变得更加高效。同时,他表示,AI的发展一定是基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创造,换言之,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AI的反哺行为,最终AI必将能够帮助医生诊断、管理甚至治疗患者。孙颖浩院士则认为,在极为精细的手术里面,AI既能够充当医生的“第三只眼睛”,还能够充当医生的“第三只手”,未来AI可以完全代替医生做手术,但在这之前临床医师需要充分地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真正的实现人工智能的医学赋能。樊嘉院士对在座院士的分享表示认同,同时他也提出,在可预见的未来,AI还不会取代医生,而是成为医生的好助手,且未来AI一定能够加速医学诊疗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他也表示,在不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完全代替医生进行患者的诊断、治疗,所谓一切皆有可能。

9.jpg

此时一场智能设备演示正在准备,这是一款基于5G时代的最新装备——MR全息影像术前规划系统,通过这项系统,医师戴上设备后就能直接看到重建后立体三维的心血管影像。然后双手可以直接操作空中的虚拟菜单,可以实现各种各样的功能。葛均波院士特别演示了一例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由于无法找到开口,特别应用这套系统重新建模,帮助术者定位闭塞病变的位置、走形等信息,最终成功通过逆向技术完成手术。这项技术对于PCI手术而言,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其次,它无论是在今后的教学、远程会诊、术前讨论方面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帮助。

10.png

此外,在AI与医学焦点问题投票互动环节,关于人工智能对临床是否有帮助,共722人参与,60%以上医生认为有帮助。而关于人工智能如何辅助临床工作,有682人现场投票,关于AI是在医生制定方案前还是后为医生提供参考支持,超过半数医生是希望在医生制定方案前,剩余医生则希望在医生制定方案后由AI来辅助调整。最后在互动环节中,澳大利亚莫纳斯大学医学教授林延龄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分别就人工智能如何赋予人文关怀,人工智能如何在应用于临床前进行安全性、有效性试验,与台上院士进行探讨。


顺势而行,未来已来!

11.jpg

12.png

最后,葛均波院士强调,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以及在座所有院士的分析和讨论,可以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如何把心血管影像工具、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最终实现任务导向的AI应用。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AI辅助医疗已经不再是很空的概念。它真的已经在一些方面超过了医生,能够大大提高效率减轻负担。而且它已经不是简单的读图,而是能够通过深度学习,处理非常复杂的评分系统从而做出预测。当AI赋能我们心血管病学领域,它已经开始革命性地改变我们的临床工作,我们要顺应科学的发展,因为未来已来!

阅读数: 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