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宿燕岗:我国心脏性猝死预防需理念先行

1.jpg

2019年4月12-13日

中国·杭州

最美四月,诗意杭州。2019年4月12-13日,第十七届《心脏节律管理新进展》研讨会在风光旖旎的杭州成功举办。会议一如既往的得到了众多国内心律失常领域一线专家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会议期间,严道医声网有幸围绕心脏性猝死预防相关话题,采访到出席会议的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


严道医声网:您多年来对“心脏节律管理新进展研讨会这一学术平台给予了大力支持。第十七届会议召开之际,首先请您简单谈谈您对这一学术平台的评价和对会议未来发展的祝愿。

宿燕岗教授:

《心脏节律管理新进展》研讨会到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17届。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该会议是我国心律失常领域的品牌会议之一。对全国,尤其是浙江省的心律失常诊疗新技术、新概念的推广及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相信在沈法荣教授和团队的继续努力筹办下,会议会越办越好。


严道医声网: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预防手段,但其高达21%的不恰当的电击发生率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您在ICD植入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能否请您从参数设置、操作技巧等方面和我们分享如何减少ICD植入并发症的发生?

宿燕岗教授:

国内每年的心脏性猝死人数约55万,但ICD植入量仅3000台左右。百万人口ICD植入比例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非常低。我觉得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顾虑ICD术后的并发症,而是缘于医生和患者对ICD临床应用的价值认知普遍不足。

ICD植入技术本身不复杂,并发症主要是不适当电击。在植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预防和降低误放电的发生:首先要保证心室的良好感知,其次是采取避免诸如导线磨损的措施,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对术后诊断、治疗‘参数进行优化设置。关于参数的设置现在有很多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参数相对能有的放矢的设置(主要根据病人之前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频率进行个体化的设置)。有关一级预防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提高识别频率、长识别间期设置和延迟发放治疗等措施可以明显减少不恰当电击。比如现在一级预防患者中,通常电击治疗频率都要求设置在200次/分以上,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误电击的可能性。第四,减少误放电重要措施是对可能发生的房颤进行有效的管理,因为很多误电击都是房颤快室率下传引起的。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发生不适当或适当电击后病人要及时就诊、处理,防止后续可能发生的电风暴。

总体来讲,现在大家对ICD术后管理的认识和水平越来越高。限制其临床应用的主要还是心脏性猝死预防的理念问题。


严道医声网:我国心脏性猝死防治形势严峻,除了从技术层面提高ICD植入水平,心脏性猝死的防治还需要建立综合防治体系,对此,您有哪些思考和建议?

宿燕岗教授:

现在从社会、医生到病人各个层面对猝死防治重视都不够。猝死不同于肿瘤及其他慢性疾病,其发生防不胜防,且发生时年富力强,对家庭、社会造成的创伤更大,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建立心脏性猝死的综合防治体系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第一、提高医生对猝死防治的认知和重视。起搏电生理的医生大概都知道适应证,但其他科室的医生或非起搏电生理专业的心内科医师了解并不充分,尤其是一级预防。我们国家二级预防在发达地区的三级医院很多时候能够得到心内科主诊医生的推荐,但能够有机会进行ICD二级预防的“死而复生”的人少之又少。实际上,绝大部分面临的高危猝死风险是一级预防患者,主要时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患者。关于一级预防的指南国内外都有多,但医生的执行度不高。将来学会或者相关的医疗职能部门可以出台关于单病种(例如像心衰)检查的制约机制,针对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不履行告知责任者应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让医生能自觉遵守、执行相关指南。

第二,加强患者层面的宣传,通过多种媒体传播途径,让患者了解、重视心脏性猝死及相关预防措施,普及相关常识。

第三,加强整体社会层面对心脏性猝死的重视。现有的大型的公共场已安置的AED几乎是个摆设。欧美院外心脏性猝死抢救成功率约5%左右,我们几为零。一方面要加强AED等急救设备的普及,同时也要提高大众对AED使用、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的操作水平。还需要从法律层面保障和鼓励大家遇到身旁人发生心脏骤停事件时,敢于且能够正确去施救,同时能避免不必要的后续法律纠纷。

建立心脏性猝死综合防治体系,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最重要的是要从各个层面提高我们对心脏性猝死防治的重视,理念先行,才能从根本上改观现状。

阅读数: 843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