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2019前瞻|唐熠达:做好中国的临床研究,现在正是时候

在医学领域,临床治疗与学术研究就像是人的两条腿,哪一条短了,都会影响走路。相比于如火如荼的各种新术式、层出不穷的新型药物,我国的临床研究就是那条“短腿”。

2018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代谢中心主任唐熠达教授的报告《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或相当剂量西洛他唑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治疗后高血小板活性人群中的应用 CREATIVE试验》在国际权威心血管病杂志《Circulation》发表。这是我国学者去年在该杂志发表的唯一一篇临床试验报告。CIT2019大会前夕,前瞻报道对这位在临床试验方面卓有建树的年轻专家进行了采访。


唐煜达.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唐熠达教授


好的研究者,首先要是一个好医生

采访在介入导管室的谈话间进行。

接受采访时,唐熠达教授刚刚做完了一台手术。他告诉我们,患者是一位77岁的老爷子,冠状动脉多个地方都出现了堵塞,手术风险比较高。

“面对这样一位高龄的患者,虽然他有多处堵塞,但我认为重点还是要解决他的主要矛盾,并不是所有堵塞的地方都需要放支架。”唐熠达说,现在有一些地方医患矛盾比较突出,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看能不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帮着对方解决问题。“如果医患双方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互相之间的理解会更多。”

在中国,一位好的临床研究者,相信一定也是一位好的医生。“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对病人苦痛的这种同理心,正是古往今来一切名医走上医学之路、进行医学创新的思想基础。

唐熠达的父亲也是医生,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也选择了医学这条道路。他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毕业时分配到阜外医院工作。

“阜外医院在心血管领域是国家的领头羊,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有机会接触到心血管领域国内和国外的顶尖专家,了解最新的前沿动向。所以,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并非自己有多优秀,而是医院给予了更多成长的机会。” 唐熠达说,到阜外医院的第一天,时任院长高润霖院士在新员工培训会上对自己影响非常大。

“高院长说,如果想做一个好的临床医生,是不可能在单位正点下班,晚上回家看电视的。”这句话,他一直谨记在心。

后来在工作中,他见到了很多这样忘我工作的优秀医生榜样。“我的研究生导师是杨跃进教授和陈纪林教授,他们都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杨跃进教授,从来没有看见他休息过。他的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唐熠达说,参加工作后,晚上手术到下半夜,第二天正常出门诊,经常是他和众多同事的工作常态。

辛苦与劳累并不能把所有的病人抢救回来。

在唐熠达心里,有这样一个难忘的病例,患者是一位20多岁的女孩,而他的父亲则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但这个女孩子得的是一种叫作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疾病,在当时的条件下医院没有好的治疗办法。为了给孩子治病,这位父亲已经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在得知医院已经无力回天时,他连回家的车票钱都拿不出来了。看着这位胸前挂满勋章的老父亲,唐熠达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就和他的同事们为这对父女捐助了回家的路费。但这样的病例也激励着他,一定要做好临床研究,尽可能地攻克更多的未解难题。


研究心血管疾病,需要有整体观

操千曲而后晓声,见千剑而后成器。

从读研究生起,唐熠达开始在冠心病诊治中心工作。一直到现在,他的专业特长仍然聚焦在冠心病及其相关的疾病治疗领域。每天接触的大量病例,也让他对临床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了更直接的体会。

2004年~2008年,唐熠达前往美国进行深造,先后在耶鲁大学医学院和南达科他大学进行工作和学习,重点学习临床试验,包括临床试验的操作、设计、新药开发等。“当时,在国外主要做的一是随机对照试验(RCT)的临床研究,二是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包括一期试验、二期试验、三期试验。”

十年前,临床研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唐熠达希望能够把自己在国外所学到的东西带回国内,更好地促进国内医学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国外“取经”四年半之后,他最终选择了回国,于是又回到了阜外医院工作。

在常规开展CTO、左主干、旋磨等冠脉介入治疗等手术之余,唐熠达还考虑如何能够让患者花更少的钱,接受更有效的治疗方案。2012年,他开始积极配合院方推进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应用,比如结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主动脉介入治疗优势的“一站式”(内+外科)杂交手术,既有机结合了内科和外科各自的优势,又降低了分次手术和单纯外科治疗的风险和费用。

唐熠达告诉我们,除了手术治疗,近年来,他开始更加关注内分泌代谢与心血管病的关系。他认为,患者是一个整体,医生不能片面地去考虑一个看似孤立的疾病而忽视患者其他并存的病患。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往往既得不到心血管科医生的重视也得不到内分泌科医生的关注。他领衔的课题组率先在国内进行了“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心血管疾病”交叉学科研究。从高危人群到已患病人群,再到普通人群,通过严谨的科学试验,从多个层面阐述了甲状腺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并于2012年主编了《甲状腺与心血管疾病》,为该交叉学科领域的第一部著作。

“糖代谢异常的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高脂血症,这些代谢异常都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或冠心病存在着密切关系。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绝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整体地看待疾病和患者。”唐熠达说,相关研究显示,8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代谢异常问题,因此,从代谢异常入手进行冠心病的防治非常必要。

据介绍,2018年底,阜外医院成立了国内首家内分泌与心血管代谢中心,唐熠达受聘担任首任主任。他表示,中心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做好患者管理和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未来团队将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和创新治疗策略。


开展临床研究,重在做好质量控制

去年发表在《Circulation》上的《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或相当剂量西洛他唑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治疗后高血小板活性人群中的应用 CREATIVE试验》显示,对氯吡格雷低反应的患者,强化抗血小板策略(加倍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基础上联合西洛他唑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并改善血小板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出血的发生风险。

唐熠达说,CREATIVE试验就是在2012年设计的,当时之所以要进行这一试验,是因为当时在临床上对于血栓高危患者,在进行强化治疗时,双倍剂量氯吡格雷或相当剂量西洛他唑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医生们不知道到底哪种方式更好。

据介绍,在设计及实施CREATIVE试验前,唐熠达团队特意做了针对中国人群的预试验,目的就是探讨当时我们使用的来自于西方人群的TEG临床界值能否应用到中国人群。最终研究结果显示,血小板功能检测能筛选出血栓高危的患者;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并不增加大出血的发生率。

唐熠达表示,未来心血管病临床研究有两大方向,一是代谢,二是免疫,自己的研究将更主要放在代谢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方面。在过去进行的甲状腺代谢异常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做好肝脏代谢异常,如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疾病对心血管影响的研究。在介入治疗方面,将重点关注多个不同疾病的联合治疗,如杂交手术等。

谈到如何能做出更有价值的临床研究,唐熠达认为,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好质量控制,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录入数据的质量控制,第二是试验人员的质量控制,第三是患者入组的质量控制。而一旦质量控制无法保证,标准无法统一,试验结果就会大打折扣。

针对目前临床研究中存在的困难,他认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所有的国有医院都没有专门临床研究岗位,全部是医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进行研究。由于不是专业人员,时间、精力和研究质量都难以保证。因此,希望国家能够根据医学发展形势的变化,为医院专门设置临床研究的编制。同时,也希望中华医学会等学术组织也能给临床研究以更大的支持,从制度和机制上让中国的医学临床研究更有保障。

“做好中国的临床研究,现在正是时候。”唐熠达说,与国外相比,尽管中国在规范化研究方面和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由于中国有巨大的病人资源,医生的治疗经验和手术水平有时还要优于发达国家,因此现在中国亟须把临床研究这条短腿变长,让世界学术的舞台上能够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不久前,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专门成立了临床研究学组,相信会对临床研究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CIT寄语

最后谈到即将举办CIT大会,唐熠达说,当时第一届CIT举行的时候,他还在读研究生,就已经作为会务人员帮着放过幻灯。“当时是在北京一个特别小的地方开的会,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心血管病介入领域规模最大的会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CIT的发展,而我们自己的成长也离不开CIT的大力支持。因此,我非常愿意为CIT成功举办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阅读数: 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