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逆风正好 何不展翅翱翔——第一期逆向PCI研习社向阳而生

1.jpg

严道医声网讯:

  逆风的地方,或许更适合飞翔。2018年12月25-26日,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斌教授发起的逆向PCI研习社,在这个冬天的圣诞节,如约而至。

2.jpg

▲第一期逆向PCI研习社社员合影


何谓逆向PCI?

逆向PCI是指逆向导丝经对侧或同侧血管(donor artery)的侧支循环血管,或经过外科冠脉移植术后的桥血管,进入病变血管(recipient artery)的CTO远端,逆向通过CTO病变,建立导丝轨道后进行常规PCI操作。

逆向PCI能够使困难的病例,特别是正向失败的病例取得成功,使得整个CTO的手术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现在很多医生对这种技术感兴趣,但这种技术操作更精细,需要很长的学习曲线。

3.jpg

▲小班制的活动现场,学习讨论气氛浓烈

张斌教授发起的逆向PCI研习社,面向有一定经验的CTO术者,在研习中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对临床实践非常有教育意义。

让我们共同揭开逆向PCI研习社的神秘面纱:

➣实战,提高技术水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张斌教授说:“做逆向PCI,所有医生都不可能100%成功,一定会有并发症。会处理并发症,在做手术的过程中就会非常自信。所以,实战非常重要。从我自身经验来讲,做过的很多病例都是别人失败的,失败和成功肯定有其必然的因素在。”所以研习社第一天(12月25日下午),张斌教授就上了“战场”,进行了两例非常有教育意义,也非常有挑战性的逆向PCI手术演示。

4.jpg

▲12月25日下午,张斌教授进行手术演示

社员零距离观摩手术演示,身临其境感受实战氛围。

术前,进行详细策略研究;

术中,实时讨论,随时提问,整个手术过程一览无遗。

5.jpg

▲每临大事有静气:策略讨论

6.jpg

▲每遇挑战不慌张:实战观摩与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使社员可以更好方便了解手术细节和重点难点的处理方式,同时让对CTO感兴趣、有热情的医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这门技术,也让大家了解这项技术本身的挑战以及技巧。

7.jpg

▲各位社员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手术观摩后合影留念

➣研习,是学识的积淀和热情的驱使

所谓研习社,即研究学习的社团。

《论语》开篇之首:“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古人对“好学”的重视非同一般。而“学”是在“好”的基础上才会顺利进行,正如研习,有热爱,才能深入研究,才能静心学习。

“血如弓弩,才有箭簇。”必须要有深厚的学识积淀积淀,“才华之箭”方能射得更准更远。

第一期逆向PCI研习社招收的社员在前期经过了精心征集,绝大多数是非常有经验的医生,在每个中心都是中坚力量,而且有热情征服CTO。

8.jpg

▲张斌教授主题分享

9.jpg

10.jpg

▲圆桌论坛,各位学员积极讨论

12月26日,研习社第二天的第一个环节,设置主题为逆向PCI的治疗理念的圆桌论坛,以及逆向介入治疗基础与术前造影评估和侧枝血管的选择及成功因素的套路攻略主题分享。社员对逆向介入的套路流程进行探讨,夯实基础知识,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特别开放线上讨论。在直播过程中,很多网友留言提问,张斌教授及各位社员在会议现场也就提问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解答与讨论,互动热烈。线上线下交互、无地域限制的交流,也不失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

➣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

复盘是围棋术语,意指对弈者在下完一盘棋后,把对弈过程重新摆一遍,看哪里下得好,哪里下得不好,哪些地方有不同甚至更好的下法。

在武侠片中,武林高手对决之后,回顾对手招式见招拆招的过程,亦是复盘。

研习社的复盘环节,将社员分成ABCD四组,针对两例演示病例进行深入理论探讨,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每个社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问的问题都贴近实战,将心中困惑毫无保留地抒发。

多方思维不断碰撞,不断激发新方案、新思路、新理论,解决问题和困惑。

 “做过的每一次病例我都会记录下来,回过头思考。特别是在细节方面,自己琢磨,这样效率会特别高。”这是张斌教授的复盘方式。

11.jpg

▲张斌、杜志民教授主持活动

通过不断复盘,张斌总结了自己的一套CTO-PCI治疗的评分和理念。在活动中,杜志民教授称,这就是“张氏评分”和“C(CTO)-ESC理念”:

E(Efficient),手术过程中注意策略的灵活转换、简洁化,提高实战中逆向介入治疗的效率;

S(safe),防范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提前准备预防措施和补救预案,避免手术时间过长,保证患者安全;

C(cheap)在保证安全和高效的情况下,尽可能用更少的器械和检查完成手术,为患者也为国家节省医疗经费。

(该评分将在第二期或第三期报道中详细解读,敬请期待!)

逆向CTO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怎样使逆向的介入成为既安全高效又相对经济的手术,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吾日三省吾身”,再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总结,才能真正做到“C-ESC”

➣每一位参与者,希望我们不断进步!

逆向PCI研习社小班制的方式,针对性更强,让每个社员都能参与进来,不再仅仅是听众,而是都成为“参演”人员,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见解。

12.jpg

▲杜志民教授全程主持,表达对会议的期待

杜志民教授:会议别开生面,参会社员都是领域里的行家里手,彼此交流和分享,既有实战性,又有学术性。互动环节,互相讨论和回答,与会人可以分享经验,并解决存在的疑惑。整个会议过程,与会者争分夺秒,精神紧张,参与度爆棚。

期望:CTO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但不要为了CTO而做手术,治疗病人还是要从整体分析。

13.png

赵钢教授:这次会议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够跟在张斌教授身边,亲身实战,随时提问。第二天的复盘,对术中不清楚的问题再进一步细细探讨,从一例或者两例患者中,把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都能解决,收获更大。

期望:希望下次人数更少一点,安排的讨论环节更多一点,时间更充足一些。

14.png

赵慧强教授:比较特别的会议,收效特别显著。一般学术会议的手术转播都是几个导管室同时转播,看的不完整,很多细节看不到。但这次可以直接在导管室看,术后及时和术者讨论,通过复盘更可以进一步提高。同时小范围研习,人数少,对参会者帮助很大。

期望:希望手术能尽量能多一点,手术演示观摩延长到一天,并对参会社员分组进行观摩。

15.png

林欣教授:两台手术演示,第一台手术虽然没有成功,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CTO也一样,“成功的CTO都一样,不成功的CTO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失败的地方”。看成功的PCI意义不大,在这次的手术案例中看到了并发症的出现,而且看到了并发症的解决方法,很有收获。

期望:介入手术没有严格的标准,术者自己的经验占了很大一部分,相同的病变可能处理方式完全不一样,但目标都是追求成功,所以希望多分享一些失败的病例,提高的会更快。

16.png

董晋教授:喜欢这种小型培训班。张斌教授是国内CTO领域的顶尖人物,展示了两例病例,从手法还有各方面的操作方式来看都非常厉害,值得学习。他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这种方式非常棒。同时,张斌教授身处“一线”,他的“张氏评分”比起其他评分更实用,这个评分我会先试用一下。

期望:希望张斌教授能更多把自己的小窍门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17.png

林守卫教授:对手术医生来讲,更关注实战技术,特别是细节,现场观摩肯定体会更深。比如,一个复杂CTO手术的前期准备、器械选择、治疗策略、出现并发症怎么处理等。这次活动的好处是,大家基本都在一个层次,跨度不是很大,通过近距离交流和复盘讨论手术过程中的得与失,得到一些比较有用的实战经验和教训。对于需要提高境界的手术医生来讲,非常非常棒!

期望:希望下次可以提前有更充分的时间预习,并且最好选择一些别人做过并且失败的病例,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或许更有教育意义。

18.png

罗年桑教授:内容安排有阶梯性,一步步往下走,从实战到理论;而且从普通医生做的病例而不是大师做的病例去分析,把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一步步分解,每一步都讲得透彻。

期望:希望把一些有代表意义的病例、有教学点和知识点的病例或者有难点的病例,放慢动作,慢慢展开,详解步骤,有些医生可能就卡在这些问题上。

➣有悬念,更有魅力

如今逆风正好,何不展翅翱翔?

逆向PCI是个热门话题,近两年在国内发展迅速,成功or不成功?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一直都有“悬念”,因为有悬念,所以更加吸引人。

希望逆向PCI研习设可以培养出更多医生掌握这项技术,使术者在手术过程中可“正面御敌”亦可“反面攻坚”!

张斌教授最后说道,正在准备第二期以及第三期逆向PCI研习社,希望可以在明年6月份之前和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19.jpg

阅读数: 1190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