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CC中国行 | 葛雷:CTO介入治疗“千树万树梨花开”更要重视规范与创新

编者按:

  中国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俱乐部(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lub, China, CTOCC)成立于2005年,开辟了CTO术者之间学术互动的通道。2018年9月28日~29日,“CTOCC中国行-安医站”活动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成功举办。CTOCC秘书长葛雷教授及李成祥教授、汝磊生教授、马剑英教授、李春坚教授、林先和教授等专家进行了手术演示,并从实例出发,深入探讨现代CTO病变治疗的理念与策略,对当前流行的各技术操作要点及优缺点进行了辨析。活动期间,严道医声网就开展CTOCC中国行的背景、目标及设想采访了葛雷教授。


严道医声网:

首先,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开展CTOCC中国行活动的初衷?

葛雷教授:

CTOCC于2005年8月在葛均波院士的倡导下正式成立。当时会员只有43位,对于申请加入者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而且这个标准一直坚持到了现在,那就是申请者要致力于CTO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推动CTO教育,同时每年独立完成PCI的数量要超过500例,独立完成CTO-PCI 50例以上。

1.jpg

2005年,CTOCC在上海成立。十三年前的CTOCC大家庭合影留念

十几年来,CTOCC在我国CTO介入治疗的提高和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CTOCC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会员从当初的43位发展到现在近130位。俱乐部从成立到现在,主要是把这些专家请到上海来交流,但随着CTO介入治疗的普及,葛均波院士认识到,我们不单单要请专家到上海来进行学术交流,而且也要请这些专家走出去,和不同地方当地的专家来共同切磋CTO的技术、器械、技巧、策略等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指导当地医生和医院提高治疗的水平,而且也有利于更加规范地普及和推广CTO技术。所以,葛均波院士提出CTOCC要“中国行,行中国”,希望能够进一步地规范中国CTO介入治疗,提高整体介入治疗的水平,从而攻克所谓的冠脉介入最后的一个堡垒。


严道医声网:

目前,CTOCC中国行已经举办了四次活动—第一站上海长海医院站、第二站沈阳盛京医院站、第三站宁夏宁医总院站,以及本次的安医站活动,通过走过这4站,您认为是否达到了CTOCC “中国行,行中国”的这样一个效果?

葛雷教授:

CTOCC中国行的思路非常清晰,就是通过俱乐部的专家出去,和当地的专家和术者进行交流,通过共同学习,进一步规范CTO介入治疗。今年上半年,CTOCC发布了中国版的CTO治疗流程图。正如葛均波院士所说,它是集中了CTOCC所有专家集体智慧的一个成果。虽然这个流程图不可能把CTO整个介入过程全部涵盖,但应该说对于绝大部分的CTO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是一个非常好的、直观的方法。

2.jpg

葛雷教授在CTOCC中国行-安医站活动上解读CTO-PCI路径流程图

在这几站的“中国行”过程中,我们看到不管是非常顶级的专家,还是当地的专家和术者,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在遵循CTOCC的规范,按照流程图在做手术。专家们根据流程图进行手术演示、学术交流,通过实战尤其是复盘,来告诉大家CTO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从而达到了提高CTO整体介入水平的目的。


严道医声网: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我们看到从一开始就安排了很紧密的手术演示,不光是由顶级的专家来做,而且在下午就进行了复盘,还安排了“医道•匠心记”这样很有人文色彩的环节,可见主办方真是用心良苦。

葛雷教授:

大家会看到,其实做CTO的医生应该有一种工匠精神,应该是非常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而且不畏艰辛和痛苦。在整个CTOCC中国行活动的过程当中,你可能注意观察到,这些专家在术前肯定是在导管室里认真读片的,所有专家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动作——反复的去播放冠脉造影视频等。在读片的过程中,他就可能会根据病人的特点制定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治疗策略。

3.jpg

葛雷教授术前认真读片,反复揣摩患者病例

而且,在整个CTO的治疗过程当中,你会发现这些医生可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手术时间有时长达3~4个小时,但几乎这些医生都会按照他事先制定的策略非常有条理地在进行治疗,很少会有人会大喊大叫、惊慌失措,因为他是谋定而后动。绝大部分手术会取得成功,但偶尔也会有失败的病例,但即便是失败了,根据流程图进行总结,这些病例仍然具有教育意义。所以,中国行活动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复盘。因为在复盘当中,大家就会看到这些专家当时所谓的心路历程。


严道医声网:

您刚才一直在强调按流程进行规范治疗,这种规范对于提高当地医院的CTO介入治疗水平的意义何在?

葛雷教授:

近几年来,在CTOCC的推动下,整个中国的CTO介入治疗水平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用葛均波院士的话讲,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好像全国的介入医生都在做CTO。这是一件好事情,说明大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过于红火的同时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对于适应症的掌握不严格,单纯追求CTO手术成功率而不顾病人的安危等。所以,在CTO介入治疗发展的火热的时候,我们更要强调规范,因为我们做的不是一个CTO的病变,而是CTO的病人。这也就是我们在开展CTOCC中国行活动中非常强调流程图的执行的原因,这也是和2005年葛均波院士刚刚成立CTO俱乐部时不同的一个背景。因为那时候,很多医生对CTO介入治疗还不了解、不支持,俱乐部主要做的工作是推广。而现在则是在继续推广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并且在规范的基础上推动创新,推动自主产权国产器械的研发和应用,从而更好地造福中国的老百姓。

阅读数: 1704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