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道医声网讯:
2018年7月20日,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团队成功为一名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顺利植入贵州省首台具有国际品质的“心系列”国产心脏起搏器,为省内心动过缓病患提供了新的选择,带来了新的希望。
该患者男性、34岁,因反复晕厥入院,诊断为间歇性III房室传导阻滞,为起搏器治疗的一类适应证,建议植入双腔起搏器,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该患者来自贵州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乡镇,属于新农合报销范围,以往一般选用的进口起搏器价格高、医保报销比例低,而患者家庭条件困难,无法负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心内科心律失常病区俞杉主任医师详细了解病情后,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了起搏器的植入过程及目前各种起搏器的类型,决定植入同样具有国际品质和功能的创领新型国产起搏器治疗该患者的心动过缓,创领的国产双腔起搏器是目前市场上中体积最小的,只有8cc,更适合我们中国患者的体型;同时它的使用寿命也毫不逊色,可达10至12年,相比进口同规格起搏器的价格,价格要便宜30%,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贵州省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吴强教授和俞杉教授领衔的心律失常器械植入团队成功为该患者植入创领双腔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工作正常,各项起搏参数测试满意,目前患者正在康复治疗中。
起搏器作为高技术含量电子植入设备,已应用于临床多年,但由于技术壁垒高,我国的心脏起搏器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加之高昂的价格,使很多国内本应接受起搏治疗的患者望而却步,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加速推进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的扶持政策,以鼓励自主创新。“心系列”国产起搏器的上市将不仅为国内患者提供高品质的起搏治疗,也将以更实惠的价格普及更多的有适应证的患者。
植入“心系列”起搏器
图为术后起搏器
X光显影
吴教授,您如何看待目前形势下国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前景?
吴强教授: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行进的路上,国产起搏器的诞生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心脏植入式耗材中的里程碑。这个里程碑将会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国家医保费用的支出将会进一步降低。质优、价优的国产起搏器通过推广,可以让我们更加合理、科学地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吴教授,您认为国产企业想要在起搏行业站稳脚跟,获得临床的认可,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吴强教授:
国产起搏器企业想要在国内相对成熟的起搏市场上站稳脚跟,我觉得要在两个方面大下功夫:首先是质量,一定要扭转中国人、外国人对中国制造价廉、物劣的错误观念,要用我们的质量获得医生的认可,赢得患者的信赖。其次,国产起搏器是本土生产、本土设计、本土研发,可以借助本土优势来降低价格,从而在价格战中胜过国外品牌。
吴教授,您对国产起搏器的功能和技术有何期待?这次新上市的心系列起搏器,是否达到了您的期望?
吴强教授:
此次创领新上市的心系列起搏器,已经完全达到了我对创领第一代产品上市的期望,是一个产品线比较齐的系列产品。这里面倾注了创领从研发到生产环节的心血,我希望创领今后的产品持续向创新、领先的方向前进。
俞教授,请您介绍下您所在医院的起搏疗法的发展。在您的临床工作中,是否需要国产心脏起搏器,需要什么样的国产起搏器呢?
俞杉教授:
我们医院在上世纪70年代就植入了第一台起搏器,与华西医院基本是同时开展的。以去年为例,我们医院心脏介入手术例数逾万例,起搏器植入也达到300多台。在经济欠发达的贵州地区,更需要国产的优质又优价的起搏器,让广大有适应证患者得到应有的治疗,也更好地响应国家卫计委号召的大病不出县的政策,特别是为新农合的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更生理的、自动化的双腔起搏器、ICD和以及治疗心力衰竭的起搏器。
俞教授,您认为在器械的研发创新过程中,企业应该如何更好地与临床合作,以实现创新,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呢?
俞杉教授:
满足临床、满足患者的需要,不能抛开临床、抛开患者,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其实,最根本的就是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通过企业和临床的共同努力,提供使用寿命长、功能更加全面、价格更优的产品为更多有适应证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简介
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在心律失常研究和诊治方面拥有悠久历史。1978年开展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缓慢心律失常;2002年开展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置入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同年开展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器置入治疗心力衰竭,2017年埋藏式起搏器置入近300例。2012开始,按心律失常器械植入(亚专业负责人:吴强、俞杉)和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两个亚专业进行学科建设,2015年成立心律失常病区,床位45张,拥有专科医护人员20余人,目前心律失常诊疗团队拥有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3人,其中博士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迄今培养心律失常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15名。近5年获心律失常相关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立项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重点项目1项;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2 项;获省级科学技术转化奖一等奖1项;发表心律失常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文章近6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