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 轻松行冻|从CAFS 2018出发 引领冷冻消融新航程
严道医声网讯:

2018年6月29日-7月1日,第十六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CAFS 2018)在大连顺利召开。会议期间,举办了美敦力“大道至简 轻松行冻”冷冻球囊导管房颤消融卫星会,邀请了国内冷冻球囊消融经验丰富的专家从冷冻球囊导管治疗房颤的最新进展、优化手术X线照射剂量、术后复发病例的思考以及单大中心经验分享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1.jpg

黄从新教授致辞

大会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冷冻球囊房颤消融技术近年来取得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其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很高,且手术时间远远短于射频消融。尽管目前我国冷冻球囊消融所占比例还较小,但是冷冻球囊的治疗效果非常值得大家根据其适应证进行更多尝试,大家一定要充分了解、掌握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的适应证。

2.jpg

专家主持


于波:无论阵发性还是持续性,冷冻球囊消融同样安全、有效

3.jpg

于波教授精彩演讲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波教授说到,其所在的中心自2016年开展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技术,短期内累计开展了上百例手术,主要的体会在于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国内外各大指南已经将冷冻球囊消融作为了房颤导管消融的标准疗法。目前,冷冻球囊消融手术在全球已经超过了38万例。我国自2013年底开展至今,也已经超过了13000例。冷冻球囊房颤消融最大的进展来自于2016年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的FIRE AND ICE研究结果,在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冷冻球囊消融不劣于射频消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该研究二级终点进一步证实了冷冻球囊消融的全因住院率、心血管病因住院率、再消融率、直流电复律发生率等再干预事件,较射频消融更低。

来自真实世界的数据显示:不同手术经验中心应用二代冷冻球囊治疗阵发性房颤,其一年随访成功率均在80%以上,该结果较射频消融更容易复制。与射频消融相比,冷冻球囊导管肺静脉隔离持久性更好,且二代冷冻球囊适应更广泛的肺静脉解剖,包括肺静脉共干。有研究证实:共干与否、共干长短均不影响冷冻消融的成功率。同时,于波教授也介绍了术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冷冻球囊是否适用于持续性房颤患者?鉴于目前针对持续性房颤的最佳导管消融策略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但肺静脉隔离是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2017年HRS专家共识指出,除外合并典型房扑,建议房颤消融术中肺静脉隔离后即刻进行峡部线消融为I类推荐外,其余肺静脉局部消融、左房后壁消融、非肺静脉触发灶消融、碎裂电位消融等均为首次或再次消融手术的II类推荐。

总的来说,冷冻球囊治疗阵发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隔离肺静脉更持久,二次消融率更低。而持续性房颤的最佳治疗策略尚不明确,肺静脉隔离是基石,应用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同样安全、有效。归根结底,阵发性房颤患者要早期治疗,阻止其发展为持续性房颤是提高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的关键。


许静:复发病例的思考: 提高冷冻球囊消融成功率

4.jpg

许静教授精彩演讲

天津市胸科医院许静教授表示,持续性房颤的治疗基础是肺静脉隔离,在肺静脉隔离上,冷冻球囊的效果优于射频消融,主要原因有二:1. 肺静脉隔离效果更可靠;2. 肺静脉前庭基质的干预面积更大。尽管房颤持续时间长,容易出现左房基质改变,但目前尚无证据证实基质改良能够提高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反而会增加术后房速、房扑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天津市胸科医院至今已经累计开展冷冻球囊消融手术近500例,随访中共有11例患者术后复发房速,其中6例为一代球囊(5例应用23mm球囊),5例为二代球囊(3例肺静脉恢复传导)。总结冷冻消融术后复发的原因及肺静脉电传导特点发现:冷冻球囊消融后,肺静脉恢复传导的多为单支,常见的部位为左上肺静脉的前壁,上下肺静脉之间以及右下肺静脉底部。同时,部分患者肺静脉较为粗大,球囊位置过深导致前庭干预少而增加复发的风险。许静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建议术者可通过保持球囊系统同轴性、运用不同封堵技巧、调整Achieve进入不同分支作支撑、尽量使球囊贴靠前庭位置等方式,来增加肺静脉前庭的消融,同时针对上下肺静脉距离较宽的患者应关注肺静脉间前庭的干预。

冷冻球囊消融技术是房颤治疗上的技术革命,简化了房颤的介入治疗程序,使得该技术易于掌握和普及;但心脏结构的差异也使得部分患者手术难度增加,充分了解球囊的性能,并结合患者的心脏解剖特点,掌握一定的技巧可增加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风险。


牛国栋:优化流程,降低冷冻球囊消融手术照射剂量

5.jpg

牛国栋教授精彩演讲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牛国栋教授指出,近年来冷冻消融技术发展迅猛,但是如何实践冷冻球囊消融的绿色电生理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总结来说就是ALARA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e Achievable),强调的是在合理的基础上,以保护患者为前提,相对减少术中X线照射水平,而不是实现“纯绿”的消融。

牛国栋教授表示,既往研究表明冷冻球囊消融的X线照射时间高于射频消融,照射剂量主要累积在术中判断肺静脉封堵部分。其解决方案主要在于全流程优化,实现最大限度的降低照射剂量,包括以调整照射参数、完善防护措施和术者手术操作熟练度提高为基础,术前充分判断肺静脉构型,术中选择合适的封堵策略,引入影像融合技术这几个方面。通过应用EP模式,选用低剂量曝光,减少帧数以及缩短射线使用时间,减少射线频率来主动防护,同时采取有效的硬件防护进行被动防护。牛国栋教授指出,熟悉手术流程是术者实现绿色照射的前提。保证球囊系统同轴性,调整球囊良好封堵可以帮助更快实现肺静脉隔离。对于冷冻球囊消融手术,术前CT非常重要,而射频和冷冻消融在术前CT上的关注点存在差异,前者关注心房大小、肺静脉前庭部位、肺静脉开口有无异常等,后者更关注肺静脉开口形状、角度,肺静脉的分支以及有无早分叉等。冷冻消融应根据肺静脉构型决定贴靠方式,比如下拉式、曲棍球法、倒U式等,同时注意在外鞘控弯的基础上熟练应用两段控弯(外鞘/球囊)技巧,灵活结合四点支撑(房间隔穿刺点/外鞘/球囊/肺静脉前庭)来达到复杂肺静脉的处理。

冷冻球囊消融大大简化了房颤消融操作流程,有利于房颤消融技术的推广,并且其完全可实现低剂量射线下操作,可针对不同的肺静脉构型选择相应的策略,最大限度利用血管造影系统的最新功能及软件调整进行主动防护。未来3D影像融合/实时三维超声技术有望进一步降低射线量。


王祖禄:运筹帷幄,保证冷冻球囊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6.jpg

王祖禄教授精彩演讲

沈阳军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介绍了自己中心应用冷冻球囊导管治疗房颤的经验。他指出,2017年HRS专家共识提出,除外合并典型房扑,建议房颤消融术中肺静脉隔离后即刻进行峡部线消融为I类推荐外,肺静脉局部消融、左房后壁消融、非肺静脉触发灶消融、碎裂电位消融等均为首次或再次消融手术的II类推荐。2016年ESC房颤指南指出射频和冷冻球囊消融是房颤消融肺静脉隔离的标准疗法。二代冷冻球囊较一代球囊消融范围更广,消融时间更短,操作更简便,手术成功率更高,对病例的选择更为宽泛。

沈阳军区总医院从2013年12月至2018年6月,共完成920例冷冻球囊手术,其中一代球囊341例,二代球囊579例。本中心在适应症选择上,主要应用冷冻球囊进行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消融,而对于持久性房颤仍采取保守态度。病例选择上,排除了左房/左心耳血栓、抗凝治疗禁忌症、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房扑等)以及左侧肺静脉共干粗大的患者。冷冻球囊消融肺静脉隔离即刻成功率:98.5%肺静脉支数,96.6%病人例数。术中肺静脉隔离成功率100%(更换不同型号一代球囊6例,射频消融补点33例)。其中,二代冷冻球囊并发症发生率:迷走反射193例(20.1%),支气管粘膜损伤:咯血13例(1.4%),膈神经损伤:5例(0.54%),心包填塞2例(0.22%),无心房食道瘘的发生。由于食道损伤/心房食道瘘是导管消融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王祖禄教授结合自己中心经验,重点介绍了如何避免食道损伤。通过术前左房肺静脉及食道CT重建,术中吞服造影剂等方式显影食道与左房、肺静脉的位置关系,术中控制冷冻参数(如冷冻消融时间、冷冻次数、冷冻最低温度等),术后积极应用PPI药物,能有效预防心房食管瘘发生。

总之,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房颤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学习曲线明显缩短。掌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原因,术中尽可能避免。术前详细阅读肺静脉CT,如果肺静脉与支气管位置临近,术中应控制球囊的位置、温度及冷冻时间。重点预防心房食道瘘:术前了解解剖、术中控制参数、术后积极用药物预防

7.png

会议现场

这次的会议从冷冻球囊房颤消融最新进展、优化手术X线照射剂量、术后复发病例的思考以及单大中心经验分享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冷冻球囊消融相较于传统的射频消融,在手术难度、治疗效果、手术安全性等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适合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使用。

阅读数: 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