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吴书林:精准电生理发展前景广阔

编者按:

  春意浓,花满城。四月的广州迎来了心血管医学领域的一次重要学术交流——2018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心律失常论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大会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吴书林教授。

微信图片_20180413132719.jpg

吴书林教授接受严道医声网采访

严道医声网:

现在人们经常爱说的一句话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到今年已是第20届召开了。作为大会主席,能否请您结合南方会举办的“初心”谈谈20年来的变化与成就?

吴书林教授:

南方会从最初的一个广东省级学术会议,经过20年的发展,已演变为一个国际性的会议,成为中国与世界心血管病医师交流的平台。与20年前相比,南方会最大的变化就是论坛的增加。第一届会议举办时,我们只有一个会场,现在论坛增加到100多个,参加的人数也从最初的三五百人增加了到今年的上万人。尤其是现在海外的专家特别多,影响力已辐射到东南亚、甚至欧美、非洲等地。

从论坛的设计和专家的讲课内容看,都更加关注有关“创新”的话题,有很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相比原来岭南会初办时,我们主要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这都是非常好的变化。


严道医声网:

《2017房颤导管和外科消融专家共识》的发表引起了国内同行的高度关注,您在会上将对这一共识进行解读,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一版本与前面2007和2012两个版本相比,有哪些突破之处? 

吴书林教授:

  导管消融与外科消融主导的节律控制,是目前缓解房颤症状、提高预后的重要手段。新版的专家共识最大的突破,是导管消融适应证的进一步扩大。很多以前是IIb类适应证变成了IIa类适应证。特别是外科消融部分,以前胸腔镜下的外科消融适应证,有很多都变成了IIa的适应证。例如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有症状的长期持续性房颤,已从原来的无建议,提高到IIa类。药物治疗无效、合并心衰的房颤从原来的IIb,提高到IIa。

当然,导管消融与外科消融过程中的众多技术细节对患者预后有一定影响,在选择的时候需要更加谨慎。目前,房颤治疗更加强调“整体治疗”、“多学科团队”以及“患者参与”等理念,而房颤中心的建立为有序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严道医声网:

近年来,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心律失常的治疗进入了“精准电生理”的时代。我们了解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国内率先引进了这一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否请您结合“精准电生理”在医院的开展情况,谈一谈全三维电生理模式的发展前景?

吴书林教授:

  经过20年的发展,三维电解剖标测的精准治疗模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是高密度标测不但更加准确,而且速度也更快了;二是压力感知测定导管现在已经可以进行定量的测定。

  “精准电生理”在我们医院已经广泛开展,即在房颤室速治疗上,所有的导管消融术和外科消融术,包括房速房扑,我们真正能够做到精准标测,不管是阵发性房颤还是局灶性房颤。我们的标测,不管是两种、三种还是几种,都能够精确定位。另外,我们对流出道,特别是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都能够进行精准定位。

  2015年,我们在JACC发表了一篇有关绿色电生理的研究报告,此后我们一直在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这些年来在“精准电生理”方面,我们取得的主要成果有:第一,我们发现,在瓣上消融占的比例高达40%左右。第二,在左室特发性室速方面,特别是左后分支靶点的标测上,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第三,在希氏束旁起搏方面,对于不管是希氏束旁路,还是室早,我们都能够通过不同的起搏电流脉宽等调整,准确地进行标测,有效地避免了消融希氏束时出现并发症。

  三维电生理的应用,明显减少了X线曝光时间,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健康,发展的前景应该是非常好的。

阅读数: 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