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CC 2017|李悦:双球囊-导丝交错切割技术

1.jpg

导语:

        2017年11月23日~26日,PUCC2017-北京大学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级课程暨冠脉钙化病变介入治疗高峰论坛成功举行。会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悦教授在会议期间作了精彩授课。

2.jpg

李悦教授精彩授课

        导丝通过而球囊不能通过是导致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随着CTO病变PCI新型专用导丝的不断问世和临床使用,导丝前向通过率明显提高。近年经桡动脉径路PCI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经桡动脉径路指引导管支撑力总体而言劣于经股动脉途径,增加了CTO病变PCI术中导丝通过而球囊不能通过的几率。笔者提出一种克服球囊不能通过的新方法—双球囊-导丝交错切割技术(Seesaw Balloon-Wire Cutting Technique)(J Invasive Cardiol, 2014,26:167-170)。


具体操作步骤:

        (1)第一根导丝成功通过闭塞病变后,经微导管辅助沿第一根导丝送入第二根导丝至CTO病变远端血管真腔。第二根导丝首选头端较硬的亲水涂层导丝。

        (2)沿两根导丝分别送入两个小直径球囊导管至闭塞病变近端,尽可能推送其中一个球囊导管使其头端紧紧顶住CTO病变近端纤维帽,高压力扩张(≥18 atm),压迫并行导丝切割闭塞病变近端纤维帽。

        (3)负压回吸该球囊,略微回撤,再尽量前送另一球囊导管,高压力扩张,压迫另一根导丝产生聚力切割斑块作用。

        (4)上述两个球囊导管交错前行、扩张,压迫并行导丝在CTO病变不同部位发挥聚力切割效应,直至其中一个球囊能够通过CTO病变。


技术原理:

        (1)球囊压迫并行导丝在不同部位交错聚力切割,更容易破坏斑块纤维帽。

        (2)两个球囊导管相互为彼此在前行过程中增强指引导管被动支撑力。

        (3)两个球囊和导丝位于同一根靶血管,有助于指引导管深插,增加主动支撑力。


技术要点:

        (1)第二根导丝能够沿第一根导丝通过CTO病变进入远端血管真腔是该技术操作成功的关键。为提高第二根导丝通过率,需常规配合使用微导管。首选头端较硬的亲水涂层导丝,用导引针将导丝头端1mm 塑形30°~45°度小弯。尽量保持第二根导丝与第一根导丝在同一通道通过CTO病变,避免第二根导丝进入血管内膜下腔。

        (2)推荐使用小直径球囊,在保持适当推送力时,高压力扩张压迫并行导丝聚力切割斑块纤维帽。有时需要反复多次交替前行、扩张。

        新近我们团队对比观察了Tornus导管技术与双球囊-导丝交错切割技术处理球囊不能通过CTO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共纳入CTO病变PCI术中导丝通过而球囊不能通过的患者80例。结果显示:应用双球囊-导丝交错切割技术获得器械通过成功率显著高于Tornus导管技术(87.5% 比45.0%, P<0.001),从而获得更高的手术成功率(92.5% 比72.5%, P=0.037)。双球囊-导丝交错切割技术的技术有助于增加指引导管系统的被动和主动支撑力,因此更适合经桡动脉PCI或指引导管不能提供足够支撑力(如冠状动脉开口变异等)的CTO病变PCI。本研究中两组约80%病例采用经桡动脉途经PCI(Int J Cardiol. 2017;228:523-527)。

        CTO病变PCI术中遇到导丝通过但球囊不能通过情况时,通常已先用小直径球囊扩张挤撬病变并尝试再用新的小直径球囊通过。在使用双球囊-导丝交错切割技术时可继续使用这两个小直径球囊,因此不额外增加患者花费。本技术实施无需特殊器械且可在6F指引导管内。

阅读数: 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