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CC 2017|刘学波:CTO病变介入治疗中IVUS应用的策略和技巧

1.png

      2017年11月23日~26日,PUCC2017-北京大学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级课程暨冠脉钙化病变介入治疗高峰论坛成功举行。会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刘学波教授在会议期间作了精彩授课。

1.png

刘学波教授精彩授课

  慢性闭塞病变(CTO)的介入治疗仍是挑战。血管内超声(IVUS)能够确认导丝在冠脉中的准确位置,并可引导假腔内的导丝重新进入真腔,在部分齐头病变中能够确定闭塞段的入口,是一项非常有效、实用的腔内影像学技术。

CTO介入中IVUS作用和使用时机

  IVUS在CTO介入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其主要作用包括:判断导丝位置,辨明真假腔,并指导假腔中的导丝重新寻回真腔;准确发现“造影上不能发现的”齐头闭塞的起源并指导导丝精准穿刺近端纤维帽;逆向技术中的正逆向导丝定位、指导导丝操作和优化Reverse Cart技术;确定支架植入位置和尺寸;优化支架植入结果,避免支架扩张不良、地理性丢失和支架边缘夹层等。

超声导管的选择、使用时机和安全性

  目前,有两种超声导管供选择使用,机械旋转式的IVUS导管其通过外径较小,且相对相控阵式导管分辨率较高,但其头端的无效距离是在CTO病变中使用的主要障碍。目前新型的IVUS导管在导管直径和头端无效距离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导管直径达到2.4F (0.8mm),头端无效距离缩短至9mm,但目前尚未于国内上市。目前国内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为BOSTON公司新型机械式IVUS导管(Opticross)直径为3.1F,头端无效距离为20mm,大大增加了机械旋转式IVUS导管在CTO病变中的应用。相控阵式IVUS导管(火山公司)其导管直径为3.5F,头端无效距离为10mm,为CTO病变常用的导管,但20MHz电子相控型导管很难发现非常薄的、环绕超声导管的内膜,同时其产生的导管环晕需通过数字减影去除,但可能同时去除导管附近的血管组织成像,这对指导也存在一定不利。

  何时在CTO病变介入中使用IVUS及安全性也值得关注。首先,超声导管非常柔软,其直径与我们在CTO病变中经常使用的直径1.5mm球囊的外径相当(2.4~2.6F),如能使用上述小直径球囊通过病变则均可使用超声导管。部分无严重钙化、短病变甚至在导丝通过后即可使用IVUS。

  IVUS是处理复杂介入病变的有力武器,对于CTO病变,其能够提供的腔内影像信息目前不能被其他方法所替代。介入医生应熟练掌握该技术,以提高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阅读数: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