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12月8-10日,第八届扬子江心脏论坛暨2017心房颤动高峰论坛在武汉召开。大会邀请了心血管领域的精英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心房颤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结构性心脏病等心血管领域前沿科学进展,展望未来十年专业发展前景。会议上,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霍勇教授对中国房颤中心建设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
霍勇教授精彩授课
我国房颤患病人数超1000万,发病率约0.05%,并且新发患者仍在不断增多。房颤导致卒中风险的显著增加是不争的事实,每年由房颤导致的卒中数量约52.5万例,占我国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的7.5%。同时房颤还会给社会、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我国房颤管理的不足之处
从房颤的规范化诊疗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房颤管理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房颤的早期诊断率低,我国的房颤患者知晓率仅为40%;二是药物治疗不规范,房颤患者抗凝比例低于全球水平,约为30%,室率、心律控制药物应用不规范;三是新型技术普及不够,2015年消融手术例数达11万,大部分集中于中心医院,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普及房颤消融手术的水平;四是房颤长期管理的欠缺,随访不足,长期治疗的依从性较低。
已经有无数研究证明抗凝治疗对于房颤患者来说极其重要,而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的房颤患者抗凝比例远低于全球,仅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国外的房颤抗凝比例大约在50%-60%左右,各类机构相继开展房颤规范化诊疗项目,包括通过房颤中心认证,提高医院的诊疗质量,以及以指南为依据,规范临床房颤管理,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率不断改善,逐年上升。
中国进行房颤综合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要真正做到规范化必须先克服我们以上提到的四个问题,包括提高早期诊断率、规范药物治疗、普及和规范新型治疗技术、开展房颤长期管理,因此要致力于成立中国房颤中心,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房颤综合管理模式。
来自于胸痛中心的经验
参考过去数年间我国关于建立胸痛中心的经验,我们对房颤中心的系统化建设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首先我们要建立同一的认证的标准,并且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成立专家团队,完善培训流程,建立完善的认证体系,并在后续的过程中不断的持续的进行质量改进。
何谓房颤患者的全程管理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房颤中心来实现对房颤患者的全程管理呢?应主要分为几步,实现院前的筛查,而后进行危险分层,再是院内规范化治疗,出院后继续规范化管理,并做好心脏康复工作,要和社区基层医院紧密联系,密切合作,共同完成。
房颤中心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立管理体系时要从专业体系逐步过渡到专业加管理的综合体系。目前已经发布了中国房颤中心建设标准,未来将对标准进行更新,发布第二版。并且针对不同级别的医院将发布标准版以及基层版两种不同版本。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计划出台房颤患者的全程管理标准,将极大促进房颤中心的建设,加强房颤患者的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