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2017|黄从新:携手大数据,共创智慧健康——向医疗信息化2.0时代大步进发

编者按:

        2017年12月8-10日,第八届扬子江心脏论坛暨2017心房颤动高峰论坛在武汉召开。大会邀请了心血管领域的精英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心房颤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结构性心脏病等心血管领域前沿科学进展,展望未来十年专业发展前景。会议期间,严道医声网就相关话题对大会主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进行了专访。


严道医声网:

        首先向“第八届扬子江心脏论坛暨2017心房颤动高峰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本次论坛提出展望未来十年专业发展前景的主题,作为大会主席,请您谈谈提出这一设想的初衷?

黄从新教授:

        第八届扬子江心脏论坛暨2017心房颤动高峰论坛在武汉拉开帷幕。我们提出展望未来十年专业发展前景,那么,应该如何展望呢?

        首先,会议将着眼于心血管领域的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实际包含着前沿的科学研究;第二,直面大量社会人群的需求;第三,认清目前所处的状态;第四,探讨后续应该努力的方向。

        我认为,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综合探讨阐述,基本上可以向国内外同仁勾勒出一幅未来十年心血管领域防治的蓝图,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学术信息、社会需求信息以及对未来工作的规划与计划。通过开展这一主题,将有利于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循着我们建立的目标去努力。同时,这也是实现 “全民小康、全民健康”的有利途径。


严道医声网:

        本次会议期间将举办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启动仪式,我们注意到此前进行了第一批房颤中心建设单位的公示,能否请您结合授牌活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房颤中心的进展情况?

黄从新教授:

        在没有成立房颤中心之前,各个医院在房颤的规范化浅层管理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但这些工作只是基础。和国外相比,我国规范抗凝治疗不足10%,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70%-80%。想要提高房颤规范化治疗,需要得到两个层面的支持:一个是政府和学术团体;另一个是医务人员和房颤患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可以规范、快速地推进这一工作。

        这次会议上,我们要举办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启动及授牌仪式。到目前为止,有227家医院申报开展房颤中心建设,根据300分的评分标准以及在网上提供申报的单位的相关信息,初步筛选169家医院作为第一批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单位并进行授牌。

        为什么要迫切地开展房颤中心建设?

        首先,我国约有1000万房颤病人,但是其中知道自己得了房颤,并积极治疗的患者不到一半,知晓率仅为40%左右。其次,医护人员和患者在房颤的规范诊疗认知方面均有待提高。第三,目前国内在规范抗凝治疗方面,还没有详尽的研究资料和统计学数据做支持,专家评估不足10%,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房颤最严重、最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就是卒中,即栓塞事件。第四,广大房颤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在慢性病的诊疗过程中,医生会嘱咐患者服药的种类、剂量、时间等。但是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因为没有明显不适的症状,以及不了解房颤对自身的危害,会出现不遵从医嘱的情况。

        房颤中心建设就是针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对社会人群、医务人员、房颤患者,以及国家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科学普及、科学指导、科学要求、科学培训,最后达到科学管理。建设房颤中心,一方面,可以规范医务人员自身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让广大房颤患者接受规范的诊治。因此,在学会的号召下,房颤中心建设得到了各级医院的积极响应,大家共同致力于建设房颤中心,造福全社会。 


严道医声网:

        论坛期间还将举办2018年燎原计划基层行启动会,请问这一活动的设想与目标是什么?

黄从新教授:

        我国医疗改革面临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服务滞后和基层医院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在医改过程中,提出了“分级诊疗”,即大医院看“大病”,小医院看“小病”。这样,很多基层患者可以就近选择医院进行规范诊疗,不需要小病进大医院,既减轻了病人的负担,也减轻了社会的负担。但是,开展分级诊疗所面临的问题,就是部分基层医院还没有达到分级诊疗要求中承担医疗任务的能力。这就需要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医疗信息、医疗经验下沉到基层,对广大的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普及、推广,这也是2018年燎原计划基层行启动的意义。

        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按照事先规划好的工作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坚信,只要全社会都给予支持,在不久的将来,心血管病防治质量将会大幅提升。


严道医声网:

        我们观察到,会议内容在安排上,不仅仅局限在心律失常领域,同时也涉及到冠心病、心衰等领域,其中我们发现有关于大数据医疗的相关信息,请您简单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大数据医疗时代的到来。

黄从新教授:

        临床医疗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经典医学。是以临床医生为载体,在个人从医过程中通过逻辑思维、科学研究获得的相关经验来指导其临床行为,这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模式。医生个体经验的积累对于病人的诊治是很重要的,但是这种模式因为接触病例数有限,且不易于提炼总结,局限性较大。

        第二个阶段就是Evidence-based medicine,即循证医学阶段。是指通过大样本量的研究得取结论,并写入指南,医务人员在临床过程中将指南作为诊疗的部分参考。这一阶段不全是依赖个人经验,通过科研的模式,从研究数据中的得到结论,较第一阶段有进步,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一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数字医学时代,即大数据医疗时代。通过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数字化等来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较之第二个阶段,数据量更大了。它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数据都集中在数据处理中心,提炼研究结果并指导临床。我觉得,大数据首先是“大浪淘沙”,将数据集中起来,然后“沙里淘金”,在庞大的数据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以此指导临床。由此可以看出,大数据医疗时代所得出的结论比前两个阶段更接近真理,在这样的结论指导下的临床行为更有利于患者。

        大家都知道AlphaGo打败了围棋世界冠军,我认为这是必然的。因为再厉害的围棋选手,都是个体思维、个体逻辑、个体经验,而AlphaGo的运行速度、对大量随机数据的处理远超过任何一个个体。我经常说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源于人类的群体智慧,但高于任何一个个体智慧。

        我再举一个例子,机器人医生Watson,它帮助一位在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诊断出了罕见的白血病类型。Watson通过比对2000万份癌症研究论文,在短短10分钟内就得出了诊断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大数据医疗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的帮助,是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的。可以说,大数据医疗是一场针对医疗教学、医疗科研、医疗临床的革命。

        我曾经表达过,我拒绝接受大数据医疗,因为大数据医疗可能会造成部分医生的失业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但是大数据医疗的潮流趋势是无法阻挡的,与其无奈接受,不如热情拥抱。这次会议上专门设置了相关的专题演讲,其目的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大数据医疗时代到来了,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来拥抱它的到来,并借助它来丰富以往临床医生所不具备的逻辑思维及推理模式,造福广大老百姓。

阅读数: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