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往医学模式下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专家之间没有很好的沟通,常常会导致信息不同步,为了克服这一障碍,现代医学步入了转化医学的时代。2017年12月2日-3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医学分会主办的“2017动脉粥样硬化转化医学高峰论坛暨上海交大心脏论坛”是针对这一变化的创新尝试。论坛举办期间,严道医声网采访了大会执行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瑞岩教授。
严道医声网:
值此2017动脉粥样硬化转化医学高峰论坛暨上海交大心脏论坛召开之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本次论坛的主要亮点有哪些?
张瑞岩教授:
转化医学是当代致力于克服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严重失衡的医学发展新模式,强调科学研究以临床应用和病人获益为目标。本次论坛举办的目的就是让基础研究专家和临床专家共同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以及解决方法,这是本次论坛最大的亮点。第二个亮点在于参会专家均是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例如,基础研究专家中我们邀请了《Circulation》杂志的副主编以及一些在美国做基础研究的华裔学者,他们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国内和国际舞台上都是出类拔萃的;临床专家方面,我们邀请了以葛均波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在国内从事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的专家。
本次高峰论坛的高度体现在专家的研究水准以及学术水平都很高。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论坛,临床专家与基础研究专家之间最终能碰撞出火花,为今后的研究找到一个切入点。
严道医声网:
作为威胁全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仍是一个医学难题。近年来,转化医学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您认为这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张瑞岩教授:
众所周知,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本质都是血管病变,其中大部分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病变。目前很多基础研究专家都聚焦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原因的研究,而转化医学的目的在于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例如杜杰教授发表在《Circulation》上的一项研究,该研究通过利用生物标志物来鉴别患者发生胸痛是由于心梗还是主动脉夹层,其结果证实有一种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在患者发生主动脉夹层时高表达。得到该结论后杜杰教授准备将该成果投入临床实际工作中。
鉴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转化医学模式下所得出的很多成果在临床应用上有很实际的作用。目前,我们认为动脉粥硬化治疗的三大方案为抗栓、降胆固醇和抗炎。CANTOS研究发现使用IL-1抗体可以使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该研究就是国际多位专家通过一次次的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炎症性的疾病,然后针对不同的药物干预找到作用靶点,这就是转化医学的体现。
严道医声网:
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亚临床阶段到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每一阶段均有生物学标志物出现。本次论坛上您将就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清标志物进行报告,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
张瑞岩教授:
首先我们重点对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及冠心病方面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很多蛋白正常情况下是无害的,但被糖化之后则对机体有损伤作用。例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往我们认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一个保护性因素,其值越高越好。但在糖尿病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糖化后反而成了一个致病因素。围绕这一研究我们陆续进行了其他研究,发现糖尿病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复杂化的一个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我们对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进行了血清和血管的基因芯片扫描,观察有无某种蛋白特异性高表达。我们也确实发现有几项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重大影响。例如我们最近正在研究的脂肪酶。脂肪酶在病变进展过程中表达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患者进行取样研究也发现脂肪酶与病变进展有很大的关联。现在我们已经将其做成试剂用于临床,下一步我们将会在高危人群中利用该试剂进行筛查,高表达的患者则进一步通过影像学进行证实,从而对我们的研究进行验证。
严道医声网:
今年,您的研究团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修复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 《Circulation Research》上。这一关于免疫炎症反应在心血管疾病中作用的研究,对于临床治疗策略的意义是什么?
张瑞岩教授:
除了动脉粥样硬化之外,我们团队对心肌疾病也有较多研究,特别是心肌梗死后的重构。我们都知道心梗后的心肌重构会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我们团队收集了很多心梗后患者的一些心功能数据,利用心脏超声或MRI判定心肌重构发生的时间点,然后用动物模型找出哪些蛋白变化会导致心肌重构。我们发现很多炎症细胞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该研究还是一个相对初步的研究,但是我们持之以恒,希望能获得一个理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