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会2017 |《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640.jpg

中国·南宁 2017-11-18

  2017年11月18日,《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广西南宁“2017中国-东盟冠心病介入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广西冠心病介入论坛”上正式发布,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方唯一教授领衔的25位国内心内科与影像科知名专家共同编写。本次活动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支持。

1.jpg

李浪教授、霍勇教授、方唯一教授致辞

      发布会上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浪教授主持,方唯一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先后发表了致辞。

      方唯一教授指出,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与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共识》的制定将进一步提高心内科医师对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

      霍勇教授表示,《共识》集心内科以及影像学专家研究之大成,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将使冠心病的治疗可以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2.jpg

陈韵岱教授解读《共识》

      陈韵岱教授代表专家组对《共识》进行了详细介绍与解读。她表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稳定性冠心病是积极做好二级预防、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影像学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陈韵岱教授指出,心血管影像技术发展迅速,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无论欧美还是中国,无论是应用流程、使用指征,还是技术操作均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心内科医师对于影像学专业知识了解有限,对适应症及禁忌症掌握不清晰;对于临床影像路径的检查,缺乏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规范化及系统化指导;在临床实践中存在“重结构,轻功能,小诊断,大治疗”的现象;影像学各项技术各项技术的临床实际应用比例差别巨大。针对以上临床中的实际问题,心内科与影像科组成的专家团队共同编写了《共识》。

      陈韵岱教授表示,各项无创影像检查技术在观察心脏结构及功能方面各有千秋,根据临床需要可进行相应的选择,取长补短,完成综合评价。《共识》将其应用特点总结成表,并结合临床应用环境,根据临床需求进行优先推荐。

3.jpg

▲ 心血管无创影像检查功能评价表

      《共识》指出,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及冠状动脉斑块特点方面,CCTA在无创影像检查中准确性最高,是临床应用中的优先推荐。

      观察心脏与大血管解剖特点,超声心动图、CCTA与心脏磁共振均具有高准确性,以临床观察目的为导向,实时动态观察心脏结构优先推荐超声心动图,侧重大血管观察优先推荐CCTA。

      明确室壁运动障碍,评估心室功能方面,超声心动图具有较高准确性,心脏磁共振准确性最高,与临床实用条件相结合,优先推荐超声心动图。

      在评价心肌灌注方面,SPECT、PET 与心脏磁共振均具有高准确性,与临床实用条件相结合,优先推荐SPECT。

      心脏磁共振与PET 检测心肌活力优势互补,前者识别心肌纤维化,后者识别存活心肌,与临床实用条件相结合,优先推荐心脏磁共振。

      心肌代谢评价中,PET 优势明显,是临床应用中的优先推荐。

     《共识》为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明确了路径推荐。据介绍,冠心病PTP <15%(冠状动脉无狭窄或者狭窄程度轻)的患者,可不行进一步的无创影像检查,而PTP >85%(冠状动脉狭窄的可能性高)的患者可直接接受有创影像检查。PTP 在15%~85% 的患者则需按无创影像检查路径进行下一步的选择。

      此外,《共识》还开创性地进行了无创性影像检查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

4.jpg

▲可疑稳定性冠心病且验前概率(PTP)为中等(15%~85%)的患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

5.jpg

▲ 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评价心肌缺血状态的无创影像检查路径

      “只有充分了解各项无创影像检查技术才能在临床应用中进行合理选择,既不造成过度医疗,又可有效检出冠心病患者。”据陈韵岱教授介绍,今年1月,在概念成型后,组织成立撰写专家组,从初稿形成到最终完成共经历了5轮修改,历经了近一年的时间。她希望在《共识》发布之后,能够对广大基层医师、专科医师进行广泛的培训和推广,从而规范临床路径,发挥多模态影像技术的联合优势,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

6.jpg

与会专家答记者问

      专家组的霍勇教授、方唯一教授、李浪教授、陈韵岱教授、石亚君教授、范占明教授、徐磊教授、张晓丽教授、张梅教授、钱菊英教授等(详细单位见附表)出席了此次发布仪式,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们表示,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在不同的患者和不同的疾病中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此次《共识》发布的意义。要在从结构到功能、从无创到有创、从经济到昂贵为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同时在选择的时候,要选择结构联合功能结合的检测手段,利用好《共识》提供的路径表格。

7.jpg

8.jpg

共识发布仪式

《共识》专家组成员

牵头专家:

陈韵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方唯一(上海市胸科医院)

专家组成员:

陈纪言(广东省人民医院)

范占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霍    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高传玉(河南省人民医院)

葛均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何作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李    浪(广西医科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思进(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卢喜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吕    滨(中国医学科学 院阜外医院)

钱菊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石亚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沈珠军(北京协和 医院)

王怡宁(北京协和医院)

徐    磊(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于    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 医院)

杨    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赵世华(中国 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智    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张    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张抒扬(北京协和医院)

张晓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郑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学术秘书:

王    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杨俊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阅读数: 1122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