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的“一站式”介入策略近来成为心律失常领域各学术会议中探讨的热点话题。宁波市第一医院储慧民教授作为在国内最早提出“一站式”策略的术者,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第八届“书心剑律”中国青年医师论坛期间,严道医声网有幸就相关话题对储慧民教授进行了专访。
严道医声网:
宁波市第一医院在国内最早提出了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的一站式术式,您觉得联合的一站式术式的必要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贵中心是如何达到的?
储慧民教授:
我们中心于2015年9月开展了第一例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的“一站式”治疗,从随访结果来看,截至目前没有发生明显的术中、术后并发症。
房颤射频消融开展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接近20年的历史了,技术在不断进步,相关器械也在不断改进。在射频消融技术发展过程中,对阵发性房颤的疗效也渐渐有了更多的保证,成功率从之前的60%~70%,到现在达到80%以上,有些中心甚至达到90%左右。对于持续性房颤和长程持续性房颤的治疗,我们也在从发病机制等方面在不断探索,努力进一步提高治疗成功率。
但整体而言,房颤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慢性疾病,想要完全一次性根治非常困难。比如部分患者存在心房心肌病的问题,心房心肌病意味着心房在逐渐的纤维老化,要根治这类房颤目前来讲还不现实。因此,对于持续性房颤及长程持续性房颤,以及有心肌病的房颤患者的治疗,我们还任重道远。
左心耳封堵技术针对的是房颤治疗的一个方面,射频消融改善房颤的症状,左心耳封堵则针对房颤患者卒中事件的预防。在此之前,常规使用口服抗凝药降低房颤患者卒中风险,但是我们知道中国是全世界抗凝药物应用最差的国家之一,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房颤患者的华法林使用率为68%~70%,而在我国只有不到10% ,这就意味着在我国有很大一部分房颤患者没有得到标准有效的抗凝治疗。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包括我们黄种人的服用药物以及饮食习惯,而房颤卒中对国家、社会、家庭造成的不利影响非常非常大,所以国家、学会、医生等各个层面都非常重视如何在这方面进行改善。因此,我们临床上一直在探求一种安全性有效性高、创伤小的技术来替代口服抗凝药的可能性,左心耳封堵技术在国外应用后,我们积极的进行了尝试,国内的相关指南共识也一致将其推荐为Ⅱa类的适应证。
射频消融和左心耳封堵两者结合在一起是否可行?其实在国内外已经有不少相关小规模临床研究的报道,澳大利亚学者Karen P. Phillips报道了一项同时进行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植入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入选92例患者,五年随访结果显示,只有1%的患者出现血管性卒中事件,而不是房颤卒中,而且入选的患者CHA2DS2-VASc评分平均达2.6分,这类患者如果不进行抗凝治疗,卒中率应该在10%以上,因此,得到这样的研究结果非常让人振奋,这也让我们更加期待更多更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证实该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严道医声网:
您如何看待“一站式”术式的临床应用前景?
储慧民教授:
我觉得只要对左心耳封堵和射频消融两种手术熟练的术者,进行两者联合“一站式”术式安全性方面是有保障的。目前国内很多中心也相继开展了“一站式”治疗,在患者选择方面,目前主要针对有房颤症状的高危卒中、高出血风险患者。虽然我们也还在探索过程中,但对于“一站式”介入策略的中国数据,我个人是非常有信心的,因为该术式在改善房颤症状的同时,合并了卒中预防的治疗,一次性解决了房颤最早主要的危害,对于适应证患者来说,我觉得是相对优化的综合治疗策略。希望我们国内能走在第一步,各大中心能联合起来开展相关的注册研究,率先在国际上发出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的“一站式”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