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PE2017专访|医学科普:要做到让每个人都懂得心肺复苏
  编者按:“心肺复苏,媒体的朋友要先懂得。因为你们到处跑,说不定哪天碰到有人倒地了,就可以现场抢救。” 6月30日,在2017年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学术年会召开期间,黄从新、徐耕、郑良荣、沈法荣、唐礼江等著名心电生理与起搏领域的专家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就心律失常急救科普话题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黄从新:与人人都相关,要充分认识心律失常的危害

  “没有人一生中没有心律失常;没有人临终前没有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80%是心律失常性猝死。”黄从新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他首先用这样三句话向大家介绍了心律失常的常见性和特殊性。研究资料提示,我国每年有大约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这就意味着有40多万人死于心律失常。

  黄从新教授指出,心律失常分为一般心律失常和严重的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是指短阵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心房颤动(AF)、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AVB),通常是指可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短暂意识丧失或猝死等危机状态的心律失常。其中房颤本身引起猝死的几率并不大,但它可以引起脑中风等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危害也很严重。而造成心脏性猝死的心律失常,多半都是室速室颤,可以由很多疾病引发,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厚等。

  黄从新教授表示,室速室颤可以说是来无影,就是说事先可以没有任何征兆,但通过心电生理检查却可以在事先发现蛛丝马迹。所以,对于恶性心律失常要高度重视,专家们也要用科普的语言向全社会进行介绍。

徐耕:ICD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唯一有效手段

  本次大会主席、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徐耕教授指出,对于体检中发现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可以选择ICD即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具有支持性起搏和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心脏转复和高能量除颤等作用,能在几秒钟内识别病人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能自动放电除颤,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猝死发生率。徐耕教授说,目前ICD植入的费用还比较昂贵,但却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唯一有效手段。

  黄从新教授表示,目前,ICD的价格还比较高,希望政府能够从政策导向方面予以支持,并在医保政策方面给予相应的倾斜,从而让更多的贫困高危猝死人群得到有效的预防。

郑良荣: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新进展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良荣教授介绍了关于房颤治疗的一些新进展。他说,继导管射频消融之后,近年来冷冻球囊的应用,使得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变得更加便利。根据美国及欧洲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冷冻球囊导管单次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术后,一年不发作的概率平均为72%,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房颤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已有超过五年的长期术后随访,以及超过2000例病人参与的大型相关研究,证实了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是房颤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沈法荣:进行全民教育,让更多的人学会使用AED

  在集体采访现场,专家们向记者推荐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介绍了社会在认识和使用AED方面存在的误区。

  我国现在心脏骤停的病人基本上都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人们的意识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情况下,除颤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才能有所了解,而发生心脏骤停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等到医生赶到基本上都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间。AED的发明则让普通人也可以在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除颤治疗,从而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据介据,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机场、地铁、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已经配备了AED设备。

  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院长沈法荣教授表示,目前的随访显示, AED投放后真正被充分使用的比例还比较低。有的公共场所担心使用AED救治不成功,导致患者死亡而承担责任,而不愿意配备这一设备。为此,他建议国家法律应该对这样的见义勇行为进行保护。据悉,目前杭州市已经立法对见义勇为进行了保护,他希望杭州的经验也能为全国所借鉴。

  黄从新教授表示,对AED的认识上,不少人也存在着误区。有的地方虽然配备了AED,但却又在设备下面加了一段话“非专业人员不得使用”。这样,AED就失去了全民预防的意义。

  黄从新教授强调,心肺复苏,谁第一个看到,谁就是第一个责任人,就要负责进行心肺复苏。政府要加强对心肺复苏知识的全民教育,让每个人都懂得心肺复苏。

  针对大家提到的一些地方存在的AED设备闲置问题,徐耕教授表示,近年来,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做了很多工作,通过开展大型培训、公益讲座等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使用AED设备,从目前的情况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学会使用了这一设备。

  据沈法荣教授介绍,目前,社会上已经有不少人对AED的作用有所认识。已经开始出现个人通过医院购置AED供家庭使用的情况。

唐礼江: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病人血栓栓塞事件的必要手段

  浙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唐礼江教授指出,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房颤病人如果年龄≥65岁;以前有过脑卒中病史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出现过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左心房扩大、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房血栓等病情时,都应当进行抗凝治疗。唐礼江教授强调,抗凝药包括传统的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适用的情况有所不同,治疗一定要有专科医生指导,否则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则没有预防作用。此外,左心耳封堵术对于预防房颤卒中也有显著疗效,这项新技术都已经陆续在各大中心开展了起来,相信一定会让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

防患于未然,积极做好预防治疗

  接受采访的众位专家还通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对及时进行心肺复苏的重要性进行了说明。

  他们表示,受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社会压力增大等方面影响,房颤年轻化、猝死年轻化的趋势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对于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专家建议,第一,作息时间要规律,不暴饮暴食,特别是不要酗酒;第二,要适当地减压,不要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第三,要定期接受体检,最好每年一次;第四,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起虚心、乐观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和工作;第五,要有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于有记者提出体检发现有心动过速而没有器质性病变的问题,专家表示,要在平时的生活中避免喝浓茶、浓咖啡、酗酒等,去掉触发因素。如果长期出现心动过速就应进行药物治疗。

阅读数: 1148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