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窦性心律失常
2016-11-16 18:21
窦性心律起源于窦房结, 正常时频率为60 ~100 次/ 分。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的P波在Ⅰ、Ⅱ、aVF V4 ~ V6 导联直立, aVR 导联倒置, P-R 间期0. 12 ~0.20 秒。
阅读数: 1003
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 简称窦速, 频率多为100 ~150 次/ 分, 偶有高达200 次/ 分, 通常逐渐开始和终止, 频率超过160 次/ 分时需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相鉴别。不良性窦速是1979 年Baurenfeind 首次描述和命名的, 是指安静状态下或轻微活动心率即达到100 次/ 分以上, P 波形态提示为窦房结起源。临床表现为休息时窦性心律的频率增快, 心率快慢与体力、情感、病理或药物等因素无明显关系。少数患者可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并产生相应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年轻女性。窦性心动过速是本病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 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与成年人比较, 婴幼儿心率较快, 不同年龄段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不同, 如1岁以内>140 次/ 分, 1 ~6 岁>120 次/ 分, 6 岁以上与成人相同, 个别婴幼儿的窦性心动过速心率可达230 次/ 分左右。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时,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P波总数应>14. 4 万次。
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 次/ 分时称为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 多在45 次/ 分以上。婴幼儿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率: 1 岁以下<100 次/ 分, 1 ~6 岁<80 次/ 分,6 岁以上同成人。
窦性停搏或窦性静止(sinus pause or sinus arrest) 是指窦房结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发放激动, 心电图表现为在规律的窦性周期中突然出现一个长的P-P 间期, 且与基本窦性搏动间期不成整倍数关系, 可出现次级起搏点, 如房室交界区或心室的逸搏或逸搏心律。需与窦性心律不齐、窦房传导阻滞等相鉴别。
窦房传导阻滞(sinoatrial block, SAB) 指窦房结发放冲动传导至心房时发生延缓或阻滞, 理论上可分为三度, 但由于体表心电图不能显示出窦房结的电活动, 因而不能诊断一度及三度窦房传导阻滞, 只能诊断二度Ⅰ型、Ⅱ型窦房传导阻滞, 需与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相鉴别。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 SSS) 是由窦房结病变而导致的窦房结功能减退, 产生自律性异常及传导障碍等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包括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及窦房传导阻滞;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bradycardiatachycardiasyndrome) 即心动过缓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或房性心动过速) 等交替出现。
本章目录
本章目录
1.窦性心动过速
2.窦性心动过缓
3.窦性心律不齐
4.窦性停搏
5.窦性停搏
6.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7.窦性停搏, 交界性逸搏
8.窦性停搏, 交界性逸搏, 房性期前收缩, 阵发性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9.短暂窦性停搏-全心停搏伴交界性逸搏, 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