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论道 心脏节律论坛:消融治疗值得关注 热点话题百家争鸣
心脏节律论坛

讨论主题:消融治疗值得关注 热点话题百家争鸣

讨论嘉宾:陈明龙 刘兴鹏 黄鹤

主持人:杨庆

 

话题1:无症状的预激综合征到底是观察还是尽早做消融

陈明龙教授

       对待这一问题应该综合分析,一方面要评估高危因素,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危险因素的预激综合征患者,其猝死风险明显升高,应该早期干预。另一方面要评估预激综合征本身,如起源于间隔部旁道,更容易引起心室同步等电信号的紊乱造成严重后果,也应该尽早干预。当然我们也要评估手术风险,不能最后得不偿失。

刘兴鹏教授

       对于无症状的预激综合征患者我们也可以通过食管调搏、运动试验等方法检测不应期,对于不应期比较长的预激综合征可以暂时不予处理,但是青少年的预激综合征还是应该及早干预。

黄鹤教授

       大规模的人群调查显示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猝死的风险是高于无旁路的患者,那么我们推荐不要“养虎为患”,推荐尽早治疗,而且随着治疗技术手段的发展,也降低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但是也要综合评价,如旁路接近正常传导束或者手术高风险人群,也可以暂不干预。

话题2:房颤的消融治疗Rotor学说是不是已经走向末路

陈明龙教授

       Rotor过去一直是业界所公认的持续性房颤维持的机制,基于Rotor学说的消融治疗也曾是房颤三大消融治疗之一,但是近来美国等一些多中心研究逐步否定了Roter学说,可能把新的学说快速用于临床尚需一个过程,但在机制方面的研究百家争鸣是值得的。

刘兴鹏教授

       基于临床治疗经验和曾做过的一些心房标测,个人认为Roter在某些患者中是存在的,同时来源于不同系统的标测、临床研究病人的选择、对持续性房颤的定义等都可能造成结果的偏差,任何一个学说的发展都是曲折前进的,对于Rotor也不能急于否定。

黄鹤教授

       Roter归根到底是对电重构的标测,我们对心电的研究已经到达了相对的一个高度,各种研究无外乎变化着标测的方法,Rotor学说不一定走到了末路,但是在临床的应用近来确实没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话题3: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消融终点问题

陈明龙教授

      室速的消融涉及四大技术,核心是机制改良。但是技术的终点可能是相对的室速不诱发,对于这类患者要评估疾病本身的风险及EF值,过分激进的消融对心功能的影响可能会得不偿失,消融本身只是对ICD的补充,切不可凌驾于病人最优收益之上,为了消融而消融。

刘兴鹏教授

       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消融要把控一个度,过犹不及,同时兼顾治疗性和安全性,尽量做到均值改良。过度的消融可能会诱发出非临床室速等并发症,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消融并不能代替ICD治疗,往往只是作为补充,减少ICD放电给病人造成的痛苦。

黄鹤教授

      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治疗是综合的治疗,包括药物、ICD和消融技术。过多依赖某一种都是不合理的,也不是最优的,消融技术可以有效补充ICD治疗,切断瘢痕与正常心肌之间的联系,因此要综合分析、综合治疗。

话题4:用复发率判断器质性心脏病室速消融合理吗?如何选择ICD和消融治疗的时机?

陈明龙教授

      室速复发只能是评估室速消融的一方面,事实上涉及到的指标有很多,比如ICD治疗次数、ICD植入到首次放电的时间、室速发作次数、频率等都可以成为导管消融的评价指标。需要强调的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一定是先消融再植入ICD,可以有效避免ICD放电造成的电风暴。

刘兴鹏教授

       对于ICD和消融的先后关系,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患者的心功能、射血分数等。如心梗患者射血分数比较高可以首选消融,而对于射血分数低、单一消融无法解决猝死风险的患者,应该把ICD植入排在第一位。

黄鹤教授

      时机的选择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我们要接受猝死的一级预防,即ICD植入,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包括患者的认知度,经济承受能力等。

阅读数: 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