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学斌:以会议为平台,思考未来心脏起搏事业的方向

“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语出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明察》。这条三国时期的兵法名句所折射出的处世道理,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能从长远思考则安定,没有长远思考的则危难。多年来,李学斌教授将其贯彻在自己成长的每个阶段,以及举办“心脏起搏及电极导线管理高峰论坛”的每个细节中。

2023年3月31日-4月2日,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联合举办的“第十届心脏起搏及电极导线管理高峰论坛暨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及并发症处理研讨会”即将在北京九华山庄国际会展中心大酒店拉开帷幕。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学斌教授接受了严道医声网的采访,讲述大会十年历程,带领我们思考心脏起搏的发展之路。

李学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李学斌教授表示,“我希望可以用我自身的经历,借助这场会议,带动起搏医生和整个起搏电生理行业的人去思考,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未来的方向又在哪里?”

从感染到管理:十年会议,十年回忆

中国医疗技术在飞速发展,目前起搏器的植入已经突破10万台,越来越多的病人选择接受心脏起搏、除颤、再同步化的治疗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伴随着心律植入装置应用数量的激增,植入装置感染及电极故障的问题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2013年4月,大会前身——首届"心律植入装置感染临床防治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始终坚持为国内外起搏电生理医生传递起搏器植入后感染及并发症处理最先进的技巧,推广成熟经验。
随着对感染认识的增加,电极故障的类型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虽然仍以感染为主,但非感染原因的电极故障正在逐渐增加。时间来到第六届大会,李学斌教授认识到,仅仅关注“感染”还不够,还有电极脱位、穿孔、断裂和磨损等等问题需要解决,“心脏起搏及电极导线管理高峰论坛”应运而生。
历经十年沉淀与磨砺,今年的大会将更加集中于电极导线管理策略、帮助起搏医生尽早识别电极导线故障,优化感染处理流程。
李学斌教授称,大会的初心是“通过梳理这些年我们走过的路,去帮助大家看清楚未来的路要怎么走”。以会议的形式更好地帮助起搏电生理医生成长,以实战和临床一线医生最关注的临床问题作为此次内容整体安排的大前提。
1.汇聚全球专家,开拓视野
在3月31日,大会将邀请来自美国、欧洲、大洋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国际顶级专家与会共商,同时秉承大会一贯的宗旨,以第一手临床资料结合手术演示向大家全面展示电极导线管理、电极导线拔除的原则、方法及要点。同时拓展了探讨范围,包含小儿心脏起搏相关问题,为广大起搏电生理同道搭建学习平台。
2.多学科视角融合
随着起搏器领域不断发展,起搏器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起搏装置不断更新,已经从单纯的起搏器进展到除颤器、ICD、三腔起搏器等各个领域,治疗的疾病越来越复杂,并发症病例逐年增多。
举个例子,患者植入起搏器后,发生三尖瓣反流,是因为心脏结构本身的问题,还是植入起搏器后发生感染?发生心脏瓣膜问题需要内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处理?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大会上得到解答。
3.理性对待新技术
在我国起搏电生理事业的快速发展中,涌现出越来越多新技术与新产品。作为临床医生应该正确认识、正确对待、正确理解、正确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并且始终把临床实践放在第一位。
大会特别设立“新技术”版块,例如希浦系统起搏、无导线起搏器、皮下ICD等,都将在大会开展相关临床问题的讨论和交流,着重探讨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影响,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正确、有效地应用到疾病诊治中来,满足病患需求,提高防治水平。
4.关注起搏器电极导线升级
在首届会议召开时,李学斌教授便提出单线圈ICD电极导线结构简单,一旦出现导线故障或感染等情况需要导线拔出时更安全,在未来更加有望成为ICD电极导线的应用主流。十年后的今天再回头看,植入单线圈ICD的患者要拔除电极导线时,手术风险会大大降低。
李学斌教授特别强调要站在现在的历史中,前瞻到未来的挑战。不仅解决患者当下的病痛,也要让患者在未来少出问题:“因此本次大会设立了‘起搏器升级’版块,哪些患者必须升级?哪些患者可以尽量不做?升级应该注意什么?引导大家去关注这些临床问题。”
5.剖析全国经典起搏病例
在会议召开前,组委会向全国各地征集起搏电生理相关病例,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讲解剖析,4月2日特别安排了全国起搏病例专场。李学斌教授表示,“我们不应该回避手术中的问题,我们应该将这些问题展示给大家,从而帮助更多的人去规避问题。”在经验与技巧的碰撞中,发掘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及并发症处理的新观点。

以预防为主,解决电极导线管理难题

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心律管理和心力衰竭的治疗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心律装置植入数量逐年递增,与之而来的感染及电极故障的问题日益显现。如何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发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在李学斌教授看来,想要做到预防需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教育层面。在植入的环节,我们需要培养具有资质的植入医生,提高植入技巧,这样后续的并发症才能减少;
二是技术与产品层面。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让患者获得更好生活质量是未来技术创新的方向。我们需要和起搏器工程师进行沟通和学习,改善电极的设计工艺,以降低电极故障的发生率;
三是多学科合作层面。电极导线管理,逐渐地发展为一个综合性的难题,其内容涵盖了起搏器植入、围术期管理、术后随访等多个环节,需要电生理医生、心内科医生、心外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的通力合作。
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电极拔除及管理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每年拔除电极导线超过500根,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CIED感染数据库,也是国内最著名的心血管植入电子装置(CIED)感染及电极处理中心。
身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学科带头人的李学斌教授,所要思考的问题更加全面。李学斌教授表示,团队现在的成绩来源于每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兄弟科室的保驾护航。但是一家中心接诊的患者是有限的,如何将成功的经验转化为可以全国推广的模式,是现阶段我们要去研究的事情。
“我们正在尝试建立全新的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及并发症处理的评分机制,帮助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诊治能力,本次大会上也有相应的内容安排。
争取让更多的患者可以得到规范化的诊疗服务,这是我和团队成员们一直以来追求的方向。我也期待在所有起搏电生理人共同努力下,推动心脏起搏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一直前进。”

专家简介

李学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向上滑动阅览

起搏电生理室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担任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导师,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心律失常学组委员,中国心律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分会常委,中国心电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国家考试中心心律失常介入诊疗考试面试考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常委,中国心脏起搏电生理杂志编委,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委,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副主编,临床心电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主编主译多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数百篇。获中国心律学会心脏起搏杰出贡献奖,中华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RT技术推广普及奖和房颤导管消融杰出贡献奖等奖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和中华医学三等奖。

主要从事射频消融和心脏起搏方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截止目前共完成各种射频消融根治术上万例,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及ICD达数千例,风心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数百例,也是我国处理起搏系统感染及故障最有经验的专家之一,因导线拨除成功率高而享誉国内外。作为主讲教师之一举办了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高级临床心脏电生理研讨班”共二十八期,"心脏起搏髙级研讨班",为我国心脏电生理和起搏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自1994年至今一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要从事心律失常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尤其在射频消融和心脏起搏方面作了大量的临床工作,截止目前共完成各种类型室上性心动过速、不良性窦速、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等射频消融根治术上万例,其中仅儿童病例多达数百例,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及ICD达数千例,风心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数百例,并指导朝鲜及全国数百家医院开展了心脏病介入治疗,完成了许多疑难病例的射频消融和起搏器植入。也是我国处理起搏系统感染及故障最有经验的专家之一,截至到2017年底,其所带领的团队共完成了近3000根导线的数量,因导线拨除成功率高,并发症低而享誉国内外。

阅读数: 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