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心知著 | 侵蚀斑块的内皮剪切力和梯度增高将持续12个月

健心知著

2022.11.04

第214期

微信图片_20230224104504.png

侵蚀斑块的内皮剪切力

和梯度增高将持续12个月

微信图片_20230224104712.png

刘健、马铭潞、霍黎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健心荐语

已知局部血流动力学在斑块侵蚀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EROSION研究表明,可以在不植入支架的情况下对斑块侵蚀的患者进行保守治疗,但斑块侵蚀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过程尚不明确。

文章介绍

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的分析,旨在评估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其斑块侵蚀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本文于2022年3月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杂志。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EROSION研究中的59例患者数据,纳入其中23例患者,他们具有可用于分析基线CFD水平的血管造影和OCT图像。入组标准为:(1)具有斑块侵蚀部位的基线和随访1个月和/或12个月时的OCT图像;(2)冠状动脉三维重建的标志性侧支;(3)两个及以上的冠状动脉造影(CAG)投影至少存在25°的差别。排除标准为:(1)OCT图像不佳;(2)侵蚀部位距离直径> 2mm的侧支2毫米以内;(3)无标志性侧支。所有患者在斑块侵蚀部位未植入支架,均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1年。研究者通过动脉重建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计算并比较斑块侵蚀部位和非侵蚀部位在基线水平、随访1个月及12个月时的ESS(内皮剪切力)、ESSG(内皮剪切力梯度)和OSI(切力振荡指数)。

研究结果

共有23例患者的数据被用来分析,其中20例患者有1个月随访的OCT数据,16例患者有12个月随访的OCT数据。患者基线特征如表1所示(表1)。

微信图片_20230224104717.png

表1:患者基线特征

平均CFD结果的纵向分布和CFD过程的总体流程如图1所示(图 1)。基线、1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的ESS和ESSG曲线是重叠且对称的,峰值位于侵蚀部位的中心。OSI从近端到远端逐渐增加,于侵蚀中心部位的远端达到峰值,表现出不对称的变化趋势。

微信图片_20230224104720.png

图1:平均CFD结果的纵向分布和CFD模拟的代表性案例

比较侵蚀和非侵蚀部位的CFD值(表2)。平均进入速度和平均流速在基线水平、随访1个月和12个月均没有差异(平均入口速度p=0.83,平均流速p=0.96)。在这3个时间点,侵蚀部位的ESS和ESSG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均高于非侵蚀部位,但OSI相似。

微信图片_20230224104723.png

表2:在基线水平、随访1个月和12个月时,比较斑块侵蚀部位和非侵蚀部位的CFD参数

不同时间点侵蚀部位CFD参数的比较见表3(表3)。ESS平均值在基线时为3.00 Pa, 1个月时为2.89 Pa,12个月时为3.26 Pa(基线与1个月、基线与12个月、1个月与12个月的p分别为0.62、0.70和0.87)。ESS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在各时间点间无显著差异。ESSG和OSI在基线和随访之间亦无显著差异。

微信图片_20230224104726.png

表3:比较不同时间点的侵蚀部位的CFD参数

结  论

斑块侵蚀的患者在罪犯病变部位的ESS和ESSG升高持续12个月。这一发现表明,与局部血流动力学相关的血栓形成环境仍然存在,并强调了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对斑块侵蚀导致的ACS患者的重要性。

点评

本研究比较了基线、随访1个月和随访12个月时斑块侵蚀部位的CFD参数,发现病变局部的高ESS和ESSG持续达12个月。本文首次围绕斑块侵蚀部位的CFD参数随时间的演变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是,本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作为回顾性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只显示了关联性而非因果关系;第二,血栓形成局部的血管壁信息可能不够精确,从而导致三维重建动脉与实际的血管结构不符合;第三,本文并未说明患者是否经历过血栓切除术以及是否使用过糖蛋白IIb/IIIa抑制剂,它们可能会改变斑块侵蚀部位的形态;其次,CFD模拟中并未包括血压或血红蛋白水平等参数,缺乏正式的对照组,且患者特有的搏动波形不是直接获得的。

阅读数: 43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