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在房颤手术中的应用
2016-01-23 08:30:00~2016-01-23 12:00:00
3
介绍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增高,易产生心功能不全和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给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其中阵发性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经过反复发作可转变为持久性的房颤。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房颤诊治中心是全国少数把房颤导管射频消融作为常规工作的单位之一。针对房颤这一国际性难题,该中心在国内率先采用超声导管,压力感应导管,高精密度标测等新技术,目前完成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手术达15 000余例,年近2 000台手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介绍
上海市胸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大优秀博导;上海银蛇奖提名;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主任委员(2007-20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心律失常学组委员;中华心律失常杂志第三届编委会委员;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委、常委;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编委;中国房颤工作组专家成员;Cir AE及CMJ特约审稿人。临床:自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累计完成各种心律失常介入手术2万例,其中房颤导管消融手术12000例(万);2013年完成心律失常介入手术2000例,其中房颤消融手术1450例,连续8年房颤导管消融数量居亚太地区首位和世界前列。患者70%来自国内外。科研: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SCI收录论文73篇;其中IF>5分文章为10篇,IF>10分文章2篇(14.3分);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已完成一项,在研一项),上海市重点课题2项;曾参与863、十一五、卫生部重大课题子课题负责人;目前科研经费550万;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2012第一完成人),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项(2010第一完成人),上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2011,2012第一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2011,第四完成人);建立了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病例数据库,为推动全国房颤诊治规范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上海市胸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讲师。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治中心主要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失常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协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青年委员。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Jackman 实验室”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快速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和心脏起搏器安装,个人完成快速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逾 3000 例。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科委等多项课题研究,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并入选上海交通大学晨星计划。参与主编《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