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实践先行: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1年会成功召开

2021年11月18日,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21年会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隆重召开并圆满落下帷幕。

图片
图片

本次年会众多领导、专家以线上、线下形式齐聚,通过研究中心年度工作汇报,分中心单位成果分享,新技术、新器械首发介绍以及各介入学科进展报告,开启了一场介入临床医学的收获之旅。会上,《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白皮书2021》(以下简称“白皮书”)首发亮相、世界首个可穿刺间隔封堵器的临床研究结果汇报更是不负期待,意义重大。

首发亮相,白皮书指引医疗器械创新方向

▼▼▼

本次年会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中心执行主任钱菊英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党委书记汪昕教授,中心主任葛均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共同上台为白皮书揭幕,众多线上线下参会专家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图片
图片

创新是时代永恒的主题,医学创新迎来发展的最好时代。

葛均波院士表示,在心血管领域创新新形势下,国内心血管行业亟须一部能融合临床和产业,横跨技术与资本的深度报告。虽然我国心血管领域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有诸多技术需要突破,希望通过医疗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推动发展。同时,他希望借白皮书发布之机,能够鼓励更多医护人员参与心血管医疗器械的创新与转化的工作。未来,白皮书编委会将会在总结今年工作的基础上,吸取专家经验,开展持续性研究,继续扩大参与单位和专家范围,不断更新白皮书内容,并陆续推出心血管专科创新指数等研究成果。

图片

“希望白皮书能成为心血管行业创新发展的工具书,政策咨询的参考书,为指引心血管创新乃至中国医疗器械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数据展现实力,打造坚实依托基础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中心的依托单位,以中心的建立为契机,担负起国内介入医学领域的引领、组织、推广的重任,由此开展的一系列工作都成效显著。

图片

“中山医院牵头组织16项新技术推广,231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举办各类学术会议31次,申请专利203项,授权专利62项。牵头制定11部指南及规范,还开展了21项重大课题,获得了14项重大奖项。”

樊嘉院士的致辞中通过列举各项数据,用客观、直接的方式展现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中心工作开展的大力支持。

温故知新,全面梳理发展脉络再出发

▼▼▼

葛均波院士以年度工作汇报的形式,从四个方面出发,对中心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

1.优势众多,介入医学势头强劲

介入医学具有微创、可重复、定位准确、并发症少的优势,所以我认为它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葛院士在汇报中首先介绍了中心成立的学科背景。

2.任务明确,中心建设稳步有序

中心自成立以来,以建设任务为出发点,多线并进,整体进展稳中有序。在建设国家级介入基地平台方面,大数据共享平台基本框架已形成,通过组建教育培训中心进行远程协作,未来还将开发更多专家共识和疾病指南。中心目前设有113家分中心及核心单位,已逐步形成区域医联体及网络体系。在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方面,首创“心血管首席创新官”概念,并组建团队,实现从发现临床需求,到创新成果转化的完整路径。

3.潜精研思,持续研发产品技术

自中心成立以来,在产品及技术研发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就,国际首枚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国内首创完全生物可吸收冠脉支架、国际首款经心尖途径微创介入二尖瓣修复夹合系统……等等,这些成果是中国智慧的最好体现。

4.目标清晰,不断完善发展蓝图

葛院士表示,今后,中心将继续围绕五大任务开展建设工作。力争到2022年底,在500家协作单位中推广新技术、新器械使用5-8项,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区域零突破8-10项;培训介入诊疗规范或指南6-8部,普及适宜技术5项以上,培训医生超过1万名;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覆盖患者超过100万人。

科研无处不在,让临床插上科研的翅膀

▼▼▼

图片

临床是科研的资源库,科研则是临床的助推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从临床应用性研究、临床指导性研究、应用性基础研究、理论性基础研究四个方面出发,以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临床诊疗中遇到的问题为例,生动阐述了在临床工作中科研无处不在的理念。一个好的临床医生,也是一个好的科研者,科研者的身份让医生能够在临床工作中更精准地判断与行事。

紧跟大中心脚步,分中心捷报频传

▼▼▼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中心在全国多地设立分中心,各分中心紧随发展脚步,建设工作捷报频传。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李茂全教授介绍了无创微循环量化诊断系统(LX-MCT);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刘毅教授做了冠脉激光消融系统和导管研发汇报,介绍了实时反馈及低损传导性能的血管内介入激光消融系统。

图片

“首”字当先  彰显中国原创实力

▼▼▼

如何从封堵器中穿刺通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葛均波院士团队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可穿刺封堵器概念。作为团队一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展示了世界首个可穿刺封堵器ReAces的初步探索性临床研究结果,预示着该封堵器的可行性得到充分验证。据潘教授介绍,目前ReAces中国专利已授权,并且正在申请全球PCT专利。

图片

Fabulous胸主动脉支架系统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团队合作研发,是国内首款专用于主动脉B型夹层腔内介入治疗的器械。

据符国伟教授介绍,2021年4月,Fabulous胸主动脉支架系统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具的特殊审批通道,目前已获得两项中国发明专利和两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

兄弟学科各自发力,携手共助介入发展

▼▼▼

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泛血管理论为指导,全面覆盖心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肿瘤介入和综合介入五大分支学科,坚持学科间的融合与协同创新。

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郭伟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克教授就心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肿瘤介入和综合介入的热点做出精彩讲解。五大兄弟学科从自身发展中获取源源动力,继而彼此融合,共同促进介入学科的整体发展。

年会最后,葛均波院士进行总结。他表示,通过分享中心建设工作中的经验和成绩,不仅展现了作为建设者的不懈奋斗,而且更加明确了中心肩负的责任。

“目前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仍需不断完善,希望未来各位专家携手,继续共同参与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我们一同成长!”

阅读数: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