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T 2021丨美敦力经股入路二尖瓣置换瓣膜Intrepid早期临床结果重磅发布,心脏瓣膜全介入时代蓄势待发

作者 潘文志 周达新

点评 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图片

一年一度全球最盛大的心脏介入会议TCT 2021进入了尾声。今年的TCT,瓣膜领域最令人关注的热点当属美敦力经股入路二尖瓣置换瓣膜——Intrepid早期临床结果公布。


众所周知,二尖瓣介入置换是目前心脏介入领域的数个热点之一,同时也是极具挑战的难点,Intrepid经心尖版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证实,但经股入路仍然是心脏介入研发最终的目标。


因此,对于经股入路的Intrepid,行业倍加期待。

Intrepid瓣膜简介

Intrepid瓣膜采用双层支架设计。外围支架柔软,含有倒刺,可刺进二尖瓣瓣叶达到固定整个装置作用;而内层支架则为功能支架,其内部缝合有三叶牛心包。两个支架形状均为圆筒状,其中,外围支架可以随着心脏收缩变形,以减少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保护心脏底部的收缩功能;同时内支架也可避免受外支架干扰,从而更好地提升瓣膜的功能。此外,外围支架的设计也能使得人工瓣环直径更小,减少瓣叶所受到的应力,从而延长瓣膜的寿命(生物瓣膜寿命与瓣叶悬吊的高度和瓣口面积均相关)。

目前,Intrepid瓣膜经心尖版本已经完成数百例临床研究,结果令人振奋,其关键性临床APPOLLO研究也正在进行中。本次在TCT 2021上首发的经股入路Intrepid瓣膜早期可行性研究结果更振奋了介入治疗二尖瓣疾病的信心。

经股入路Intrepid 早期可行性研究结果

Intrepid经股二尖瓣置换系统采用与经心尖入路同样的瓣膜设计,经股静脉房间隔植入瓣膜,输送系统外径为35F。本次公布的早期临床研究结果研究筛选了26例患者,最终15例患者完成植入,1例患者转为开胸手术。其中原发性反流与继发性反流比例约2:1,患者平均年龄80岁,多为重度二尖瓣反流。术中数据显示出Intrepid极强的易用性和经股入路的优势,平均器械操作时间为46分钟,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5天。术后30天随访结果也展现了Intrepid优越的治疗效果,15例患者全因死亡率0%。卒中、再次介入(或手术)、起搏器植入和2度以上肾功能损伤事件发生均为0。所有患者术后即刻二尖瓣反流下降到微量及以下(MR≤1+),术后30天100%患者二尖瓣反流完全消失。

相比同类产品,Intrepid经股穿间隔二尖瓣置换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达到了最高标准。而其发生率相对较高的血管并发症事件,也有望通过下一代经股输送系统外径的显著降低而得到改善。

图片
图片

心脏瓣膜全介入的时代必将到来

笔者在既往文章《瓣膜疾病是人类长寿必须跨越的一道坎》(2021年)阐述了心脏病瓣膜病,是影响人类健康、限制人类长寿的一类重要、常见的疾病。同时在《心脏瓣膜治疗的3.0时代》(2016年)一文中首次将国内外的瓣膜病治疗划分为3个时代,并指出心脏瓣膜的经导管治疗和外科微创(胸腔镜下)手术最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术中无需心脏停跳和体外循环,因此在更加微创同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对微创的追求是医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经股入路的intrepid早期研究结果令人鼓舞。在此之际,笔者预测心脏瓣膜全介入的时代在不久将来一定会到来。届时,绝大部分瓣膜疾病都可以通过介入手段进行治疗。这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其一,心脏瓣膜病是局部的病变,适合于介入治疗。心脏病瓣膜病基本较为局限,仅仅在瓣膜本身,没有累及到其他部位(心肌、冠脉、心电)。这一特性使得临床医生只要针对瓣膜本身进行有效地干预,即可完全根治患者病情。

其二,心脏瓣膜功能单一,适合被结构干预。心脏瓣膜功能就是单一的机械功能,没有神经内分泌及心电等附加功能,这就使得临床医生使用人工的、异体的物质进行体外干预,即恢复其原本的功能,无需考虑其他功能影响。因此,心脏瓣膜非常适合物理机械干预。这一点已被外科手术充分证实。

其三,心脏瓣膜结构较大,适合被多次干预,为再次介入治疗预留了后路。笔者近期提出,由于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往往劣于传统外科手术,再次干预可行性即成为了介入器械研发和手术创新必须具备的特性之一。而心脏瓣膜的结构较大,空间充裕,可容纳较大外来物体,使临床医生在心脏瓣膜上进行介入干预有了充分的可行性,并且为首次干预失败复发预留了足够大的空间。TAVR衰败之后再TAVR,二尖瓣介入修复复发之后再行介入置换,都为瓣膜介入治疗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及发展潜力。

其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介入技术发展特性之一。心脏瓣膜介入治疗有外科手术的基本医学原理作为支撑,这是瓣膜介入治疗创新的坚实基础。虽然目前瓣膜介入技术的基本原理均来源于外科手术本身,但是介入技术不是完全等同于外科手术,其在某些特性方面可能会超过外科手术。例如,对于TAVR,自膨胀瓣膜有效瓣口面积相比外科手术更大,能取得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对于小瓣环患者,采用TAVR这一点更加明显(本次TCT刚公布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对于TEER手术,依据笔者本人体会,随着器械和手术经验的启示,预计也有较大可能比外科单纯TEER取得更好效果。

其五,器械的不断改进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得介入治疗成功率和远期疗效稳步提升,为全介入治疗提供物质基础。目前,全世界众多公司在瓣膜介入治疗投入大量财力物力,老的器械性能不断提升,新的器械层出不穷。随着材料学突破、器械结构设计的创新和优化、新颖医学原理的开发应用,瓣膜介入治疗技术将在未来递进提升,为全介入治疗提供保障。

最后,虽然瓣膜全介入治疗是我们行业令人兴奋的梦想,令人鼓舞的目标,但这是一个漫长而崎岖的过程。我们呼吁,行业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稳步推进瓣膜介入治疗发展,不能随意扩大瓣膜介入治疗适应证,滥用瓣膜介入治疗技术。

葛均波院士寄语:

“对于外科手术高危和禁忌的二尖瓣反流患者,经导管二尖瓣置换TMVR是可行的替代治疗方案。早期二尖瓣置换产品以经心尖入路为主,而经股入路的二尖瓣介入置换产品的出现将进一步改变二尖瓣反流患者治疗的格局。

Intrepid经股二尖瓣置换早期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二尖瓣反流患者采用经股入路Intrepid瓣膜行TMVR切实可行,术后30天全因死亡率发生率为0,二尖瓣反流几乎完全消失。未来随着Intrepid输送系统外径尺寸的进一步降低,手术的安全性将得到更大的保障。”

专家简介

微信截图_20211109153558.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安徽省立医院院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基金理事长,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荣誉会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阅读数: 3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