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T 2021丨Gregg W.Stone领衔帕母医疗开启肺高压Global Trial,共迎肺高压介入治疗新纪元
图片

肺高压是指为肺脏器供血的肺循环压力异常升高的一种疾病,包括肺动脉高压、肺静脉高压和混合性肺高压,此类疾病预后极差,易发展成为右心衰竭甚至死亡。临床上针对肺高压的主要治疗方案为肺移植与药物保守治疗。然而肺移植费用昂贵、需要等待器官匹配、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所带来的并发症都使得其在临床中应用相当有限。

根据WHO的定义,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主要被归为第I大类肺动脉高压,但仍有其他不同病因(第II、III、IV、V大类)继发的肺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 药物目前仅对PAH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解决肺高压患者的困境,中外心血管医疗从业者从疾病机制出发,针对肺动脉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血管重构这一病理生理机制,试图寻找一项能从源头上根治肺高压的技术。中国心血管领域专家陈绍良教授在2012年首次提出利用肺动脉去交感神经术治疗肺高压的概念,并将其成功应用于临床。2021年初,以创新技术研发为依托的帕母医疗公司所开发的肺高压射频消融导管通过美国FDA认证,并在今年6月份完成PADN-CFDA临床试验的全部入组。在众多医疗从业人士的不懈努力下,该项技术也即将为中国肺高压患者人群带来福音。

图片

图1.肺高压研讨会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7日,帕母医疗首次登上国际舞台,独家亮相TCT 2021“肺高压专场”,携手中外心血管病专家和肺高压专家,以肺高压疾病为核心,针对疾病发病机制、治疗手段、临床指南以及研究进展等多方面进行充分探讨。会上Soban Umar教授、Gregg W.Stone教授、陈绍良教授、张航教授作了深入浅出的精彩演讲,为领域内同道精诚奉献了一场学术饕餮。


Soban Umar教授 :交感神经 肺高压的“金钥匙”

图片

图2.肺高压的现状

Umar教授所带领的Umar实验室是一家以肺循环高压以及相关心室功能障碍为研究核心的科研团队,他一直致力于为此类心肺疾病寻找新颖可靠有效的疗法。在会上,Umar教授讲到,肺高压是一种致命性的疾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肺血管重构、肺血管阻力(PVR)升高以及激活RAAS系统进一步加重前两个过程,最终肺血管床压力增高传递至右心系统,进而引起右心衰竭。Umar教授针对最新肺高压指南对肺高压的分型及诊断标准做了详细介绍。他还补充道,在全美每年20w肺高压患者中约有30-40%无法从单纯药物治疗中获益,这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卫生经济负担。为探寻肺高压的新型疗法,Umar教授团队从肺高压患者的心率与节律变化中获得灵感,并在后续研究中证实了肺血管交感神经的兴奋参与了肺循环血管内皮的功能结构变化以及肺循环高压的形成和进展,为肺高压寻找到了开门的“钥匙”。

图片

图3.肺高压继发心房颤动

基于肺动脉交感神经去活性化为基础的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证实在肺高压患者身上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Umar教授对即将上市的PADN技术抱有极高的期待,认为它将成为肺动脉高压患者药物治疗前行之有效的介入干预手段。并在此基础上,Umar教授提出畅想,他认为“迷走神经刺激、胸髓炎性反应可能是未来肺循环高压研究的重点”。


Stone教授:肺动脉去神经术治疗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肺血管由3种不同的神经纤维支配: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纤维。其中交感神经刺激α肾上腺素受体从而调节血管张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量的证据表明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跃与PH的进展有关。

肺动脉去神经治疗也因此进入了大众视野。
图片

图4.肺动脉高压与交感神经

Stone教授讲道,最初Zhou等人发现在肺动脉分叉区左侧行射频消融能有效引起神经损伤,术后愈合好、无血栓形成;而后Jurastch等人在动物模型中,利用外科纵向损伤肺交感神经的方法实现了对肺动脉压的控制。这些基础研究结果促成了PADN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实践。

图片

图5.肺动脉交感神经干

随后在动物试验上的成功证实了PADN术对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肺动脉重构以及右心室功能的改善效果。Stone教授热情赞扬了来自中国的陈绍良团队在肺动脉去神经治疗的卓越贡献,在2013年开展的首次人体PADN术,术后即刻mPAP降低20%,3个月随访时降低35%,伴有NT-pro BNP降低和右心室功能改善。随后PADN-1二期研究的66名受试者1年随访结果中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及NT pro-BNP水平均改善,PAH相关事件发生率低。

图片

图6.PADN-1研究

Stone教授指出,PADN系列研究结果证明肺高压患者可以采取介入手术的方式来控制疾病进展,并改善远期心脏功能。PADN-5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4个中心98例患者因心衰恶化而入院治疗后稳定的肺高压患者,其结果提示肺高压去神经治疗相比于接受西地那非药物治疗的假手术组,能显著增加患者随访期的6分钟步行距离,并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参数。去神经治疗组临床进展比例低、肺血管阻力也显著降低。左心衰引起的肺高压是一类肺静脉压力升高所引起的肺动脉压力升高,目前WHO推荐的药物并不适用于此类患者,PADN术在这类肺高压患者取得的阳性结果提示PADN对于全类型肺高压患者治疗的极大前景。

图片

图7.PADN-5研究主要终点-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

目前,来自帕母医疗的PADN手术器械于今年获得了FDA医疗器械认定,将用于治疗1、 2、4型肺高血压患者。中国PADN-CFDA研究已经完成入组。而Stone教授也在会场郑重宣布,由他牵头的Global trial肺高压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即将正式启动,且试验对象将扩展至全部肺高压类型的患者,将在2022年底前完成首例患者入组前的所有准备工作。这项研究将会为目前国际上肺高压治疗带来突破性改变。

图片

图8.PADN国际研究


陈绍良教授:医工求实、创新进取

来自金陵古城-南京的陈绍良教授在这次国际研讨会上为大家带来了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团队所开展的PADN系列研究长期随访的治疗效果。

图片

图9.PADN系列研究

肺动脉压力升高存在多种病因,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肺高压其诊治思路也大相径庭。针对三种不同信号通路的药物显著改善了第I大类患者(PAH)的临床预后。然而,没有一种药物被推荐用于治疗II类肺高压(左心衰所致肺高压)。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或肺动脉闭塞压(PAOP)>15mmhg是区分第II大类肺高压与其他病因的另一个关键标准。

陈绍良团队在前期科研及阅读同行文章中发现,在PH患者中存在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表现。结合动物模型中对肺血管交感神经干的定位以及消融术设计,利用经皮射频消融术阻断肺血管内膜交感神经,降低肺动脉压力来治疗肺高压和延缓疾病进展。
图片

图10.PADN术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终末状态,左心室充盈压力增高向肺静脉传导,并引起毛细血管前后的肺动脉压力升高,目前世卫组织推荐的药物并不适宜这类型肺高压,陈绍良教授指出“PADN-5研究表明了去神经治疗的益处,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经过PADN治疗的患者,其远期预后改善同样显著。相较于假手术组,PADN治疗组在10年随访中观察生存率显著增高.而且在特发型肺动脉高压(IPAH)及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TD-PAH)中均表现出较好的降低全因死亡率的作用。

图片

图11.PADN术改善患者预后

会议中,Stone教授对陈绍良教授在改善肺高压患者疗法中所付出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感谢。并指出陈绍良教授依托临床需求,与帕母医疗工程师相结合研发医疗器械的创新模式,能使得不断进步的医疗技术更加合医患需求。相信未来这种将医生、工程师、企业各方力量凝聚起来的创新模式也定能助力更多优秀的医疗器械产品不断涌现。


张航教授 :一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诊疗汇报

最后,来自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张航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例生动详细的病例汇报,详细展示了临床工作者是如何治愈肺动脉高压这一“不治之症”。

图片

图12.张航教授的PH患者病例汇报

患者是一位41岁的中年女性,慢性起病,自2019年开始出现进展性的呼吸困难加重,经过临床诊断为特发型肺动脉高压(WHO 心功能III级),在2020年接受他达那非20mg qd+安立生坦10mg qd治疗,但由于产生药物不良反应不得不减为单药治疗并延长服药间期。在经过一年的单药治疗后,患者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当时,张航教授结合实际临床情况,决定对患者启动PADN治疗。在肺动脉造影后,张航教授选择了肺动脉分叉区进行造影定位及射频消融,手术顺利,术中无并发症发生。

图片

图13.PADN手术过程

在经过PADN术后,患者即刻肺动脉压力有明显下降,肺动脉阻力也明显改善。而在手术后6个月随访中,患者心输出量较前增长近一倍,肺动脉压也下降约50%,肺血管阻力降为3.2WU。复查心脏超声左室容积较前明显恢复,右室右房大小也趋于正常。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和整体活动能力较前有明显增长。

图片

图14.PADN术后心脏超声指标改善

图片

图15.病例总结

从“不治之症”到“治愈出院”,张航教授所汇报的病例是中华医学工作者精益求精、创新为人的不懈努力的切实体现,通过以人为本地个体化治疗策略选择,为患者挑选出最适宜的治疗方法。同时,这背后也反映了数十年张航教授在肺血管治疗领域从临床到基础再到临床的不断摸索和探究的成功。

肺动脉去神经术是一种很有前景的介入治疗方法,现阶段还需要国际心血管从业人士团结一致,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将这项技术推广于肺高压的常规治疗,为各位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选择。同时PADN术的研发过程也证实了医工结合这一医学发展模式的正确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与专业工程师携手并肩,医学研究的发展将会充满光明。


阅读数: 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