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之道” 2021系列学术活动——冷冻新技术北京中青年专家研讨沙龙圆满举办:学以致用话冷冻,倾囊相授育新秀


图片

冷冻球囊消融作为房颤治疗的革命性技术,与传统的射频消融相比具有操作简单、耗时短、学习曲线短等优势,开启了房颤消融治疗的新纪元,已经逐步成为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主流方式之一。

聚焦冷冻消融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及其在临床中的深度运用。2021年10月15日,“用冰之道” 2021系列学术活动——冷冻新技术北京中青年专家研讨沙龙在清华大学长庚医院顺利召开,北京地区及国内多位冷冻消融资深专家导师与中青年冷冻术者以线上或共聚一堂,以理论为基,实战为辅,联袂呈现了一场理论结合实战的冷冻消融学术盛宴。

图片

本次研讨沙龙由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担任主席,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刘元伟教授 、余飞教授、何榕教授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松南教授分别于不同环节任担任主持人。

图片

张萍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心房颤动已成为仅次于高血压、冠心病的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风险、致残风险显著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家庭医疗负担,冷冻球囊消融技术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积极普及推广冷冻球囊消融技术对改善房颤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解读最新成果,共论冷冻球囊消融新发展

▼▼▼

刘晔:冷冻球囊消融的一线治疗

图片

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和冷冻球囊消融技术的不断发展,指南针对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的推荐等级在逐步提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刘晔教授以冷冻球囊消融的一线治疗为题进行了专题讲座。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一致显示,对于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冷冻球囊组的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例如STOP AF First研究中,经过为期12个月的随访,冷冻消融组有75%的患者治疗成功,而相比之下的药物治疗组仅有45%的成功率。因此,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作为心房颤动的一线疗法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对比射频消融的药物治疗的研究则未能得到统一结论,部分研究认为处于目前统计数据和消融手术并发症风险的综合考量,建议仍将心律失常药物作为大多数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一线治疗。

图片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的安全性优势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并且手术成功率可复制。目前的ESC指南针对房颤导管消融进一步强调了进行完全肺静脉隔离的重要性,而冷冻球囊消融行肺静脉隔离时可造成带状损伤,连续性、透壁性更佳,隔离效果持久、恢复少,具有作为一线治疗手段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江河:儿童希氏束旁路冷冻消融探讨

图片

希氏束旁旁路由于异常传导旁路紧邻希氏束,传统的射频消融手术易损伤心脏正常传导系统,从而导致难以逆传的完全性房室阻滞,而冷冻导管消融可通过冷冻标测做到充分评估,能显著减少房室阻滞的发生。北京华信医院江河教授随后为与会者介绍了儿童希氏束旁路冷冻消融的相关内容。

我国儿童希氏束旁旁路占AVRT的7.4%,儿童由于心脏小,发生房室阻滞的风险明显高于成人,因此多数情况下会选择放弃进行射频消融。江河教授指出,冷冻导管消融的优势特点之一在于,冷冻过程中会首先进行冷冻标测,冷冻标测使心肌组织暂时失去电生理活性而找出最佳消融靶点,停止冷冻标测后心肌即可恢复正常,让术者有机会进行全面评估。其次,冷冻消融过程中导管头端和心肌之间就会形成冰球紧密黏附于心肌,使消融过程中导管位置稳定,不会因导管移位而意外误伤希氏束。此外,冷冻消融损伤的深度不变的情况下其表面积及体积更小,组织学上课件均一、致密的纤维瘢痕,与周围组织分节清楚,因此不宜形成血栓,对冠脉损伤更小。

图片

冷冻消融安全性的优势突出,发生永久性高度房室阻滞的风险较低,提高了儿童希氏束旁旁路成功率,联合三维标测可显著降低术中辐射,但是江河教授同时也强调道,国内冷冻消融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刚刚起步,目前手术例数较少,还需积累病例、增加手术经验并长期随访观察。

刘俊鹏:冷冻消融效果评价指标分享

图片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在2020年共同发布了《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来自北京医院的刘俊鹏教授结合这一专家共识为大家介绍了冷冻消融效果评价指标。

他强调,温度是冷冻消融过程的重要指标之一,冷冻消融仪上显示的最低温度和球囊与组织的贴靠有关,实时监测温度,可有助于评估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低温度不能低于-55℃,贴靠不良时,温度参考价值不大。

微信图片_20211020153720.jpg

TTI(time to isolation,也称为TTE,time to effect),指的是冷冻消融开始至PVI的时间,TTI是预测肺静脉有效封堵和PVI的重要指标,能够预测PVI成功率和持久性,临床可以根据术中每根肺静脉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消融策略。不同研究、不同冷冻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相近,若TTI<60s,消融180s+巩固120s,若TTI>60s,停止冷冻,重新调整球囊位置,若无法记录到TTI,120s+巩固180s,若·封堵不佳,则分段消融。

监测复温时间有助于预测长期的PVI,复温时间≥67s预示可以实现长期的PVI,TTI≤60s以及iTT0≥10s是长期PVI的预测因素。当无法记录TTI时,复温时间可以用于指导消融结果判断。

易甫:近端封堵技术及前庭扩大消融的应用和方法

图片

近端封堵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消融效果,减少并发症,来自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易甫教授介绍了近端封堵技术及前庭扩大消融的应用和方法。

图片

近端封堵技术的主要步骤为首先确保封堵(A-C),然后注射造影剂滞留,缓慢回撤球囊导管,直至观察到小量造影剂泄露。此时,先开始冷冻治疗,开始冷冻后,球囊体积变大(D,E)。冷冻开始后2~3s将球囊前推贴靠肺静脉,迅速造影看封堵情况,保证无造影剂泄露(F)。

近端封堵技术可以保证球囊位于肺静脉前庭,造影的同时后撤球囊,避免过深。一般喇叭口的LSPV和RSPV容易消融过深,建议使用近端封堵技术。下肺静脉口偏扁偏小,一般不会进入过深,可不用PST,以免操作不当致封堵不佳。PST应用的目的在于实现尽量大的前庭干预,改善患者的无心律失常生存,减少冷冻消融后常见Gap,减少膈神经损伤,减少肺静脉狭窄,减少支气管损伤。

刘元伟:如何提高冷冻消融远期成功率

图片

肺静脉隔离仍然是AF消融治疗基石,房颤复发是导管消融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刘元伟教授介绍了如何提高冷冻消融远期成功率的相关内容。

刘元伟教授指出,60%的早期复发会自行纠正,术后3个月定义为空白期,尽量避免早期再次手术,早期复发的原因包括消融组织损伤引起的炎性反应、暂时的心脏神经功能紊乱、术后细胞水肿及变性、肺静脉未完全隔离导致肺静脉传导恢复以及非肺静脉触发灶仍存在。晚期复发发生率约为25%~40%,与房颤类型及复发筛查手段相关,晚期复发及远期复发的机制包括肺静脉传导恢复、存在非肺静脉触发灶、心房基质的改变、AT/AFL。

图片

若要减少冷冻消融复发需要做到根据温度及TTI达到持久肺静脉隔离,消灭非肺静脉触发灶,扩大前庭消融及基质改良。对于复发患者,术后复发治疗推荐药物治疗以及再消融手术,二代冷冻球囊PVI更持久,复发病例中PV恢复传导的较少,再次消融手术需根据电生理检查明确复发机制来决定消融策略。

以实战升华,冷冻消融技术的再审视

▼▼▼

最后,活动通过两例临床真实病例探讨了冷冻消融技术在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并引用了活动讲课嘉宾的内容对手术操作进行了重新思考。

图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禹川教授分享了一例阵发性房颤冷冻消融病例。

患者为65岁女性,间断心悸40年,加重2周。该患者在术中进行第二次左上肺静脉冷冻消融冷冻至12s时出现阿斯反应,遂进行胸外按压及起搏等急救措施。王禹川教授表示,发生阿斯反应的可能原因包括快径不应期长、慢径传导过慢以及迷走神经张力影响,迷走神经张力易影响快径路特性,但对慢径路特性影响不明显。对于先治疗后复律还是先复律后治疗的难题,禹川教授指出,应当考虑患者是否存在有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病史、房颤心室率慢、高龄的情况,若存在则应先复律后治疗,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避免纠纷,若无则先治疗后复律,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

图片

最后,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罗斌教授分享了多例关于分段隔离技术在房颤冷冻小弱攻中的应用的临床病例。罗斌教授表示,实时监测TTI是冷冻消融的主要指标,在此基础上行肺静脉分支分段消融适用于有多个分支的肺静脉解剖,部分患者可以扩大左房前庭消融损伤范围,增加房颤消融成功率,同时需要增加冷冻次数和手术时间。

至此,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我国房颤患者基数庞大,传统的射频消融技术学习曲线长、操作难度大、技术普及受限,临床上有大量的房颤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冷冻球囊房颤消融则相对简单、安全、有效,让更多中青医师能够快速掌握和应用。本次“用冰之道” 2021系列学术活动——冷冻新技术北京中青年专家研讨沙龙在普及推广冷冻球囊消融房颤技术的同时,让更多的中青年医师学以致用,对于保障房颤患者生命健康,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刘元伟教授在活动即将结束之际也表示,本次活动由多位精通冷冻球囊消融技术的一线术者进行授课,大家共同分享了宝贵的手术技巧和实战经验,希望能通过“用冰之道”的系列研讨沙龙为中青年医生们提供一个提高、进步、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阅读数: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