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构周2021|明确标准,树立规范:2021中国TAVR临床路径专场解读(内附电子版查阅地址)
图片

中国结构周2021暨第五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会议国内频道议程精彩加倍!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在我国经历了飞速发展,2021年10月16日,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部分,2021中国TAVR临床路径编写组的多位专家共同带来一场专题解读会,聚焦TAVR临床路径,关注中国TAVR医师临床所需。

图片

吴永健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国结构周发起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担任主持人。他在致辞中谈到,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本届结构周会议先后经过了多次调整,最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线下会议采用多个专题会的形式开展,围绕TAVR相关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在今天主会场上午专场的主要内容是2021中国TAVR临床路径的颁布和解读。

图片

葛均波院士致辞

中国结构周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表示,学科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回顾历史,现代医学的发展,从1895年伦琴射线的发现,到1903年心电图的发明,以及后来一系列重要技术比如血管造影、CT、MRI、超声心动图等的发明,都极大地推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经导管介入治疗不应该有内外科之分,而是心脏病学的一个分支,未来经导管介入治疗,应该由一个专业的团队共同进行,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推动事业的发展。在2021中国TAVR临床路径这本书中,数十位优秀专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指导年轻医生避免同样的错误,共同推动中国TAVR事业的进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精神。最后,葛均波院士引用一句英文名言鼓励大家,If you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go far, go together。

图片

罗建方教授致辞

中国结构周共同发起人、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在致辞中再次感谢大会秘书团队的辛勤工作。罗建方教授谈到,在吴永健教授的倡议下,结构周活动已经走过了5年,借助这个平台,通过与国内外专家的交流学习,有力推动了结构心脏病团队的进步,尤其是团队中年轻医生的进步。在目前我国结构心脏病学领域,有了临床路径统一规范的指导,才能推动技术的推广,进而推动事业的发展。现在是中国结构心脏病学事业的新时代,在全国各家中心的手术质量都接近同质化,全国介入治疗水平接近一致性,都离不来统一规范的指导。

图片

宋光远教授致辞

中国结构周大会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感慨道,结构周是属于大家的舞台,我们的目标是把结构周做成一个开放的平台,让更多的人融入进来,都为这个平台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结构周活动能够一直传承下来,离不开葛均波院士、吴永健教授、罗建方教授等前辈的支持和指导,能够让年轻人顺利开展工作。未来这个平台开放程度会越来越高,大家的参与度也会越来越高,会议也一定会越办越好。

在接下来的学术分享环节邀请到台北市振兴医院殷伟贤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朱齐丰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正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科雨彤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墨扬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周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朱政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叶蕴青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姚晶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就TAVR治疗领域热点话题分享观点。

殷伟贤教授:外科衰败生物瓣的“瓣中瓣”手术

图片

殷伟贤教授围绕外科衰败生物瓣的“瓣中瓣”手术,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实际病例,展示了他们中心在瓣中瓣操作的经验。在讲座中,殷伟贤教授对于“瓣中瓣”手术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包括术前对外科生物瓣特点的评估,瓣中瓣植入位置和深度的把握,反复强调术中操作需要缓慢进行,同时需根据手术情况预测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另外,术中需要考虑原有瓣膜对冠脉开口以及左室流出道的影响,必要时对原有瓣膜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损毁,以减少对心脏自体结构的影响,确保人工瓣膜的充分张开。

朱齐丰教授: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瓣膜的选择

图片

朱齐丰教授针对目前中国大陆已经上市的5种主要瓣膜产品(VenusA、VitaFlow、TaurusOne、Sapine3和J Vale),从瓣膜材料、制作工艺、结构特点、适应症和技术操作要求等方面展开了详细讲解,对比了不同产品的优缺点。同时,对于自膨瓣膜和球囊扩瓣,从设计特点、临床结局、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适应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朱齐丰教授指出,对于TAVR术中的瓣膜类型选择,需要结合术前CT评估结果、患者风险评估和术中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最后,朱齐丰教授还对目前在研的国产瓣膜包括silara、sinocrown、金仕、Prizvalve等的设计特点和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性介绍。

姜正明教授:TAVR手术器械及导管室准备

图片

姜正明教授谈到,对于手术室的准备,目前TAVR的基本要求是复合手术室和导管室,手术室面积至少50㎡,百级层流,具备开胸手术的条件。此外,围绕手术开展的要点,他也对TAVR术中团队人员的站位和配合进行了分析讲解。结合极简式TAVR手术的基本流程(跨瓣及导丝导入、球囊扩张、瓣膜植入),对每个过程中的器械和设备要求进行了详细讲解。

科雨教授:TAVR围术期超声评估

图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科雨彤教授强调,在2021 TAVR临床路径中,对围术期超声检查项目、检查时间点及观测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术前的评价内容包括主动脉瓣狭窄结构、瓣叶解剖形态、瓣环测量以及主动脉根部其它结构的观察。路径中还对术前超声检查五个检查切面的操作手法以及观测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其中必须包含左室长轴切面的观测。对于检查手段,多数采用经胸超声检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不是必需,仅当需要除外心腔及心耳内血栓时才采用。

对于术中超声监测手段,各中心可根据实际决定检查方式,通常局麻和镇静状态下采用经胸超声,全麻状态下可采用经食管超声。监测的内容依据术中TAVR的步骤制定,重点步骤包括起搏导丝的位置、超硬导丝的位置、球囊扩张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人工瓣植入时观察瓣膜的展开情况。对于经心尖入路的TAVR术,术前需要确定心尖穿刺的位置;人工瓣植入术后需要急性即刻功能评价。相对于经胸超声,经食管超声增加了降主动脉观察切面,可以有效监测有无主动脉夹层的形成,可快速找到破口位置,有助于术中决策。

对于术后超声随访方案,路径规定了三大要点:①术后随访时间点,在术后1、6、12个月据需进行超声检查,其它时间可根据患者症状变化来调节检查频率;②检测方式的选择,常规选择经胸超声,只有怀疑存在瓣膜功能障碍或者出现并发症时,才选择经食管超声方式;③术后超声评估要点,早期观察着重有无急性或亚急性并发症如心包积液、主动脉根部血肿等;中远期随访着重心脏整体、人工瓣叶形态及功能状态评估。

王墨扬教授:TAVR围手术期的影像学评估

图片

王墨扬教授谈到,和2018年临床路径相比,新版路径中再次确定而且保留了CT在围术期全流程影像评估中的核心地位。CT评估在TAVR围术期的应用包括术前对自体瓣膜和入路形态及钙化情况分析,术中指导调整投照角度及瓣膜释放,术后亚临床血栓及瓣膜形态判断等各个方面。

对于CT扫描方案,新版路径中更强调全时相采集,在动态情况下观察瓣叶的活动状态。对于主动脉瓣环测量,新版路径中强调了心动周期的影响,明确一定要在最佳收缩期或30%-40%收缩形态时进行测量。对于影响评估的变化,王墨扬教授总结为保留经典(核心低位)、更新热点、提出问题(二叶瓣测量、优化策略方式、耐久性评估)和持续创新。

周政教授:急重症BAV/TAVR

图片

周政教授首先强调急诊BAV/TAVR的定义为对药物治疗反应性查的难治性症状性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伴或不伴有学流动礼物不稳定,需要最短时间内完成的紧急经导管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或主动脉瓣置换术,定义为急诊BAV、TAVR手术。适应症包括心源性休克、合并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发生室颤、药物难以改善需要器械循环辅助装置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在TAVR评估及手术阶段出现血流动力学崩溃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由于急诊BAV/TAVR术前通常无法进行充分评估,因此需要更丰富的经验和为细致的操作,对于TAVR团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急诊BAV/TAVR面临的挑战和相应的策略包括:①血管入路情况不明,首选股动脉入路,需要进行超声评估,同时评估颈动脉作为备选;主动脉根部及冠脉情况不明,术中首选3D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进行测量和观测;②对于麻醉方式的选择,由于术中可能用到TEE,需要患者的完全配合,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能用到器械辅助装置,首选全身麻醉;③ 器械循环辅助装置的应用,目前常用装置包括TABP、ECMO、Impella。适应症包括发生心脏骤停进行复苏,药物难以纠正的心衰失代偿,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周政教授强调,对于具有适应症的急诊BAV/TAVR患者,推荐术前及时使用器械循环辅助装置,优选ECMO。

朱政斌教授:瓣膜植入前的准备

图片

朱政斌教授在解读中重点强调了2021版临床路径中的更新亮点和注意事项。

1、更新脑保护装置的使用,目前国内TAVR手术开展数量显著增长,对TAVR手术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研发了多款新型脑保护装置,并启动了相关临床试验。

2、再次强调跨瓣和释放投射体位选择。作为TAVR术中最核心的手术方法,2021临床路径中对标准化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描述,突出临床路径的实用性,重点包括常用释放角度定位:三窦平齐+并环操作;对比Double S曲线定位法和Overlap定位法的优缺点和临床应用;以及特殊需求定位如二叶瓣和冠脉风险评估及保护。

3、球囊预扩张、跨瓣及定位注意事项。2021路径强调需要根据中国人群的主动脉瓣狭窄特点以及术前CT和超声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瓣膜,做必要的球囊预扩张。跨瓣和定位是TAVR手术的两大关键点,要综合评估解剖因素和瓣膜情况,术前规划好植入深度和定位目标。

叶蕴青教授:心脏瓣膜病团队的构建

图片

叶蕴青教授介绍到,“心脏瓣膜病团队的构建”是整个临床路径中的第一章节,和2018版本版本相比,新版临床路径中有一些更新的内容。

对于心脏瓣膜病团队的构成,除心内科医生团队、影像评估团队、瓣膜介入医生团队、外科手术医生、麻醉科医生之外,新版路径中新增加了护理团队和康复管理团队。

对于团队的工作内容,除了适应症及禁忌症评估、制定手术策略、管理围术期并发症,新版路径中还提出了远期随访康复指导的重要性。

临床评估内容包括主动脉狭窄的症状及严重程度,根据患者症状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情况(瓣膜结构、血流动力学),可分为分为A、B、C(含C1、C2)、D(包括D1、D2、D3)四期,其中D期是介入治疗主要干预治疗的患者人群。此外,新版路径的一大两点是新增加了主动脉瓣返流的分期,以适应TAVR适应征的扩展,同主动脉狭窄类似。主动脉瓣返流也可分为A、B、C、D期。

叶蕴青教授特别介绍,在新版路径中新增加了老年综合评估,并基于此进行康复指导和早期锻炼指导,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

姚晶教授:极简式TAVR临床路径的探索

图片

姚晶教授总结表示,极简式TAVR临床路径特点在于局麻或监护麻醉取代全麻,经胸超声测量取代经食管超声,手术地点多在导管室或者杂交手术室进行,取代手术室,经股入路取代经心尖,不需要中心静脉置管,也不需要植入尿管,患者术后进入ICU的比例小于20%,多数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或者术后观察室,甚至可以回到普通病房,4-6小时之后可以活动。

临床研究显示,通过充分术前评估,简化操作不增加并发症、死亡率、脑卒中、瓣周漏的发生,可以带来更大的获益。此外,我国在极简式TAVR手术中也有进一步的探索:包括:①副入路更换为桡动脉,可以大幅度减少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②采用左心室导丝起搏技术,进一步减少临时起搏器植入的需求;③采用All in one单动脉技术,所有手术都可以通过一根血管完成。最后,姚晶教授强调,极简式TAVR操作需要非常有经验的中心和术者才能进行,术前需要进行非常完善的术前评估。

潘文志教授:TAVR入路途径的选择及处理要点

图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表示,目前常用的四大入路包括经股动脉、经心尖、经锁骨下动脉和颈动脉,对各入路的优缺点和操作要求进行了对比。研究显示,不同入路患者术后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目前我国已经股入路居多,经颈动脉其次,无论采用何种入路途径,均需要充分的CT全程评估。最后,潘文志教授简要介绍了一针穿刺法操作手法,即在造影的同时进行血管穿刺,解决部分TAVR医师现实问题。

当前,随着TAVR技术的不断成熟,其适应证和指南推荐级别不断拓展。但TAVR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标准的专家共识决策路径对其临床实践非常重要,“2021中国TAVR临床路径”为TAVR的实施提供了详细的实践指导。

作为国内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声誉卓著的大型学术性会议,9月13-16日国际频道与10月11-16日的国内线上+线下会议,在持续2周的学术日程里,全平台线上观看量突破400万人次!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心血管同道通过网络云端相聚,共同畅想中国结构性心脏病的美好未来,期待明年中国结构周带来更多惊喜与感动!

2021TAVR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临床路径

电子版查阅地址:

https://strucheart.com/#/articleDetail?id=3100029&type=dataBank

图片

扫码查阅电子版文件

阅读数: 1763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