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创新之火:第五届“中国结构周”国内会议隆重开幕,东西南北四地线上联动

“中国结构周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今年我们看到了很多远道而来的朋友,共聚在这一学术交流的平台、学术发展的平台、友谊的平台、文化的平台,期待未来的每一年中国结构周都能在创新中发展进步!”

——中国结构周创始人 吴永健

2021年10月10 日,第五届“中国结构周”国内线上会议正式召开。线上会议继续拥抱互联网,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地云端相连,TAVR频道、LAAC及其他频道和人文频道三大直播频道同步开启。10月16日-17日,线下会议将在广州举行。

开幕式上群贤毕至,中国结构周创始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候任主委马长生教授、法国波尔多里尔大学附属医院Thomas Modine教授、香港亚洲心脏病中心林逸贤教授、纽约大学医学中心Hasan Jilaihawi教授、台北振兴医院心脏中心殷伟贤教授等嘉宾对会议的召开致以了诚挚的问候。同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也分别于上海、西安、广州三地分会场介绍了前来参会的专家学者。

吴永健教授

周达新教授

陶凌教授

罗建方教授

北京会场 

上海会场

广州会场

西安会场

高润霖院士:中国结构周与国内外医生共同成长

近年来,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各种国产原创器械层出不穷,进口器械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我国领域内的多位专家结合中国患者特点及手术经验提出新的TAVR诊疗策略和评估方案,为全球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技术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随着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结构周也应运而生。五年以来,中国结构周与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共同成长,并逐渐形成了以手术直播为特色的网络线上教育平台。相信通过第五届中国结构周,能让更多的国内外的医生了解结构性心脏病、学习结构性心脏病,并带动多内各省、市、自治区共同发展,造福更多的患者。

葛均波院士:警惕老年瓣膜退行性病变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不可避免要面对老年瓣膜退行性病变的问题,部分患者发病突然且迅速,值得所有结构性心脏病医生警惕和关注。中国结构周这个平台推动了我国结构性心脏病和世界结构性心脏病的发展,我们通过网络进行学术探讨和学术交流,我们也非常感谢各位国际专家为这个平台做出的贡献,使我们中国结构性心脏病术者越来越多,为中国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韩雅玲院士:实现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质和量”的并驾齐驱

我国结构性心脏病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且在部分技术方面实现了弯道超车,这得益于我国多位前辈和开拓者在瓣膜领域付出的不懈努力。而在当前我国结构性心脏病诊疗快速发展的状态下,广大临床医生要注意积累中国的经验和数据,尤其是要结合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患者多病共存、病情更加复杂的现状,开展中国临床研究,相互交流经验,使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能实现“质和量”的并驾齐驱。也期待能依托中国结构周这一广阔平台,加深国内外交流,助力实现这一愿景,造福更多患者。

马长生教授:期待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器械研究迈向国际领先水平

关于结构性心脏病的诊疗由来已久,中国结构周率先垂范,于5年前即开始举办学术会议,用以推广和发展此项技术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也伴随着大会的成长欣欣向荣。而在房颤领域,广大电生理医生也要向结构性心脏病医生学习,朝着“1万例,0死亡”的目标前进,针对结构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患者,开展更多探索,为此类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也希望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器械研究能与冠脉、电生理一道,迈向国际领先水平。最后,向致力于做中国结构性心脏病研究的专家们致敬!

Thomas Modine教授:欧美医师与中国医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作为世界上瓣膜病治疗领域的知名外科医师,Thomas Modine教授与中国TAVR技术的渊源由来已久。早在2008年左右,Thomas Modine教授就曾受邀来到中国开展关于TAVR技术的学术讲座,也是在那时Thomas Modine教授在中国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如今,TAVR技术与器械在中国经历了飞速发展,已经不再是中国医生单纯学习国外经验的时代,更多的是欧美医师与中国医师的相互学习与进步,中国结构周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同时,中国结构周不仅仅是将各国联系起来,也是老一代医师与青年医师的薪火相传。未来是创新的时代,瓣膜病介入治疗领域亦是如此。

林逸贤教授:引进国外经验,传播中国智慧

林逸贤教授与现场嘉宾共同回忆了中国结构周5年成长的点点滴滴。他感慨道,凭一口气,点一盏灯,随着中国结构性心脏病技术和器械的蓬勃发展,中国结构周在传播先进诊疗技术的同时,也培育了大量的青年才俊,使得中国结构性心脏的发展后继有人。能够参与其中、成为中国结构周的一份子,与各位青年医生共同成长,相互交流,林逸贤教授深感荣幸。今年中国结构周国际频道的上线也圆满的呈现了结构周“FRIEND”的办会理念,将中国智慧带出去的同时,也引进了国外经验。期待未来能和诸位同仁继续一起努力,在这个平台上加深双向合作,发出更多中国声音!

Hasan Jilaihawi教授:跨越语言和地理的阻隔,世界同道携手并进

一直以来,中国学者温文尔雅、谦逊有礼、通文达礼的优秀品质给Hasan Jilaihawi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致辞中Hasan Jilaihawi教授首先表达了对于此次受邀参与中国结构周的荣幸。TAVR技术在中国起步初期可使用的器械相当有限。时至今日,尽管新冠疫情对世界各地器械创新和科技进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瓣膜病治疗领域中国原创器械仍是焕发着无限活力,中国瓣膜病患者的器械治疗如今已经有更多选择。中国结构周的举办跨越了语言和地理的阻隔,国际频道的交流不仅仅让中国医生对国外瓣膜病介入治疗进展更加了解,更重要的是让世界各地的同道们有机会了解到来自中国的原创器械和技术进步,真正实现让世界手牵手、携手并进。

殷伟贤教授:新机遇提出新要求

结合当下瓣膜介入技术临床适应证的变迁,殷伟贤教授在致辞中谈到,大家都是基于对挽救患者生命的初衷,投身于这一事业。但随着结构介入器械的进步,瓣膜介入医生所面临患者正在泛年轻化。新机遇提出新要求,广大结构性心脏病医生要加强规范化培训,如何通过一次手术让患者获得长久获益应成为介入术者的手术追求。中国结构周则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让全国各地结构性心脏病医生都能在这里精诚交流,多元探讨不同学术内容和临床热点难点问题,教学相长。期待通过本次会议的深入交流学习,能在临床上为病人提供更好地服务。

主旨演讲

高屋建瓴话格局 群贤毕至绘蓝图

▼▼▼

简短的致辞环节过后,大会进入主旨演讲环节。

作为我国结构性心脏病诊疗领域“拓荒者”,葛均波院士回望了中国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发展简史,对中国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水平的飞速发展进行了总结回顾。

英国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Bernard Prendergast教授通过网络互联,探讨世界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变化,搭建中欧结构交流桥梁。

聚焦结构性心脏病2021年度最新进展,美国西达赛奈医学中心Raj Makkar教授系统梳理了美国结构性心脏病发展情况,和与会嘉宾共同展望行业未来。

青年医生是医学发展滚滚向前不可或缺的力量,Mark Reisman教授着眼于当代青年医生介入培训意义,深度剖析了青年医生培训的方式与方法,引发在场专家深度思考。

北京启动

上海启动

广州启动

西安启动

启动仪式

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音乐,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地同时点亮了象征希望与未来的“灯台”,至此,大会正式开幕,一场关于结构性心脏病未来与前沿的学术峰会由此启航。

吴永健教授用慷慨激昂的话语说道,“我宣布,第五届中国结构周国内会议正式开幕!欢迎大家线上观看,让我们共赴结构理想,不见不散!”

阅读数: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