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构周2021|葛均波院士: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021年第五届中国结构周主席访谈


中国结构周自创办以来,始终其以优质前沿的学术内容吸引国内外专家纷沓而至,为推动学术交流、促进技术发展殚精竭虑。伴随其规模和辐射范围的逐年扩大,现已逐渐成长为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大型学术盛宴。在2021年中国结构周到来之际,特邀中国结构周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讲述并剖析中国结构周于国内结构性心脏病学领域的积极作用,及其未来的发展之路。

国内结构性心脏病学的概念和技术更迭 




CHINA STRUCTURAL WEEK 2021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介入心脏病学的重要分支,与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历史相比更为悠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以瓣膜退行性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成为了未来介入性心脏病的主要发展方向,甚至可以认为是介入性心脏病学的第4次革命。出于方便临床治疗的考虑,左心耳封堵术作为房颤介入治疗的手段之一,近年来也被纳入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中。

十几年前,国内开展了首例经皮主动脉瓣植入,就此开启了瓣膜病介入治疗的发展道路。经过数年发展,国内新型瓣膜层出不穷,包括可回收瓣膜和过去临床上梦寐以求的干瓣。干瓣的器械设计使其如同常规冠脉介入治疗器械,能在取出后即可应用,避免出现术中球囊预扩后瓣膜未准备就绪的情况,减少术中空白等待时间从而降低手术风险,为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情况带来获益。然而,目前仍需积累相关临床数据和资料,进一步评估干瓣的使用寿命及其抗栓能力和功能是否能达到常规瓣膜水平。由此,瓣膜介入治疗领域将在现有基础上,创造更优质器械,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瓣膜病变介入治疗的未来临床挑战 





CHINA STRUCTURAL WEEK 2021

2002年,国际上出现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介入治疗,而国内这项技术则起步相对较晚,而且因为初期国外相关医疗器械无法引进,导致国内相关研究也呈现起步晚、数量少的劣势。5年前,以吴永健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国内专家,主动发起以手术演示和病例讨论为特色的中国结构周,汇聚国内外临床中心共同搭建结构性心脏病的学术平台,大大推动了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尤其是瓣膜病介入治疗的发展。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主的瓣膜病变患者将日益增多。瓣膜病变介入治疗领域主要涉及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而肺动脉瓣病变则属于瓣膜病变相对少见的分支,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年龄增长后出现肺动脉瓣关闭不全,临床上常采用与主动脉瓣同样的治疗手段予以干预。不同瓣膜病变的介入手段不同,这就意味着需要培养更多掌握介入技术的临床术者并创造更合适的医疗器械,共同提高和改善中国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情况。


创新和完善——未来发展之路 





CHINA STRUCTURAL WEEK 2021

国内瓣膜介入治疗领域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相比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器械相对粗糙,其介入操作更复杂、手术风险更高。因此,期盼能有更多优质器械伴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得以投入临床治疗。

一如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最新公布的指南推荐内容,国内也亟需完善心脏团队的建立,汇聚介入医师、心血管内外科医师以及影像学医师的共同智慧,通过多学科的评估和手术策略制定为患者带来最大获益和最小痛苦。与此同时,如何以确保预后效果同时减少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为最终目标的卫生经济学,也应成为手术策略制定中的重点考虑内容。希望在医学同道们的共同协作支持下,介入心脏病学这一行业能持续蓬勃发展下去,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获益!


阅读数: 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