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陶凌教授团队完成亚洲首例经皮肝静脉穿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9月24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陶凌教授带领的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完成1例经皮肝静脉穿刺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经查新,该手术为亚洲首例,国际第二例。

9月12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先心组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患者女性,21岁,入职体检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房间隔缺损,外院拟行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却发现患者存在下腔静脉离断畸形;咨询多家医院均建议患者行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患者考虑创伤过大,遂到西京医院寻求解决办法。

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先心组接诊患者后,经胡运医师超声筛查,患者为房间隔缺损,下腔静脉异位连接(肝后段缺如);肝脾反位。传统经下腔静脉途径封堵房间隔缺损确实不能实现。

但考虑到外科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相对多,术后恢复慢等因素,加之患者为年轻女性,对美的追求不能忽略;随即先心组将病情汇报陶凌教授。

陶凌主任建议抛开传统经股静脉入路的方法,查阅最新文献,寻求新的微创方法,给予患者最佳治疗。团队经过文献查阅后发现,国内外有少数文献报道经上腔静脉途径行房间隔缺损封堵。

经过充分的评估后,陶凌教授团队决定行经上腔静脉途径房间隔缺损封堵术。9月17日完善术前准备后,行下腔静脉造影明确畸型情况;造影显示下腔静脉位于脊柱左侧,肝后段缺如,左位下腔静经半奇静脉向上汇入永存左上腔静脉,后经冠状静脉窦回流入右房(图1)。遂穿刺右侧颈静脉;送多种导管及多种导丝经上腔静脉至右房,尝试通过房间隔缺损口。因为房间隔缺损口朝下面对下腔静脉,由上腔静脉来的导丝需掉头向上才能通过房间隔缺损,所以经反复尝试及调整位置,导管及导丝很难通过房间隔缺损口并保持稳定(图2);最后考虑手术时间过长,容易增加患者并发症,遂结束手术。

图1 下腔静脉异位连接

图2经颈内静脉介入封堵不能建立轨道

术后再次查阅文献后了解到,经上腔静脉途径确实存在入路反常,操作很难成功的问题。难道微创只能止步于此,让患者行外科开刀?陶凌教授再次组织大家讨论,讨论中刘海涛副教授及李同斌主治医师大胆提出了一个设想——经皮肝静脉入路。通过经皮肝静脉穿刺后,送输送管到右房,即形成了类似传统下腔静脉通路的方法;大家为这个想法所鼓舞;再次查阅文献并经过团队充分评估后,决定采用经皮肝静脉穿刺房间隔缺损封堵,但患者肝脾异位无疑又加大了手术难度。在与消化介入专家及超声专家充分讨论手术方案后,决定行经皮肝静脉穿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第二次术前讨论

9月24日,第二次手术,经李涛副教授超声定位后,消化科ERCP专家帖君副教授经皮穿刺肝中静脉成功。

消化科帖君副教授及李涛副教授做超声引导下肝静脉穿刺

通过肝静脉通路,刘海涛副教授及李同斌主治医师将普通导引导丝及输送鞘顺利通过房间隔缺损口,成功植入18mm的Amplatzer房缺封堵伞。

刘海涛副教授及李同斌主治医师DSA下封堵房缺

经胡运医师术中超声评估封堵伞到位并成型性良好,遂释放封堵伞。

超声科胡运医师术中超声监测

6mm弹簧栓栓塞肝脏穿刺通道,康派特医用胶封堵。超声观察穿刺通道封堵完全,无血肿及腹腔积液。遂结束手术,手术用时34分钟。术中患者无不适反应,生命体征平稳。

经皮肝静脉介入ASD封堵成功

患者术后12小时下床活动,无不适反应。复查心脏超声提示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腹部超声提示肝静脉无血栓,穿刺部位无血肿、出血,腹腔无积液。

此例手术难度在常规手术通路被阻断,经上腔静脉途径虽可尝试,但因为通路反常,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过长,成功率低。同时过多的操作反而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而通过文献查阅,术前充分评估和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协作,避免了肝脏损伤、肝内出血等风险,同时将患者肝脾异位所带来的手术难度和风险降到了最低。手术顺利进行,操作时间短,无并发症发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满足了患者对美的追求。也实现了陶凌教授团队给予患者最佳治疗的追求。

此例手术的成功,是陶凌教授带领的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完成西北第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西部第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左心耳封堵术、全国首例三尖瓣外科生物瓣衰败介入瓣中瓣植入术、全球第一例经导管心内膜下水凝胶植入术、全球第一例iPSC来源心肌细胞注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术后,又一个新的第一例。并且,在陶凌教授的带领下,西京医院心内科会继续走创新道路,致力于给予患者最佳医疗服务的追求。

阅读数: 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