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高血压介入诊疗论坛暨北大高血压介入诊疗论坛(2021)成功召开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导致人群死亡及致残的最重要因素且防治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高血压的介入诊疗逐渐成为了高血压临床与科研领域关注的热点,如肾去神经消融术(RDN)、分侧肾上腺静脉取血(AVS)等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对继发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巨大的高血压患者群体,其中继发性高血压及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往往因为未能得到规范、及时的诊疗而失去治疗机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李建平教授担任主席领衔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高血压介入诊疗论坛暨北大高血压介入诊疗论坛(2021)于2021年9月25日成功召开。

本次高血压介入论坛由霍勇教授与李建平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会期一天,邀请了北大医院及全国各学科的知名专家参与。分为上下午两个session。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的卢成志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孔祥清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刘靖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韩江莉教授担任上午session的主持,上午的session主要集中在高血压介入治疗,主要围绕非药物治疗、精准治疗及RDN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下午的session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张俊清教授、袁戈恒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范岩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马为教授韩晓宁教授和郑博教授担任主持,集中在继发性高血压,就内分泌、影像学、核医学、AVS及肾血管性高血压展开了跨学科、广泛且深入的探讨。虽然由于北京疫情防控的原因,会议只能在线上召开,但依然不减诸位专家热烈讨论的热情,吸引了大量医生在线观看直播。

会议在霍勇教授的致辞中展开,霍勇教授再次强调了高血压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以及高血压介入诊疗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在未来的价值。

紧接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建平教授做了题为《高血压非药物治疗进展精准诊疗及介入诊疗概况》的报告,从高血压非药物治疗中健康生活方式、依从性及精准个体化管理出发,深入浅出的回顾了近期重要的临床研究结果,包括最新的数字疗法在高血压领域的进展,之后又对高血压介入治疗进行了提纲挈领的综述,最后再次总结了此次北大高血压介入论坛的初衷与意义。

会议第二位讲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张岩教授报告了《继发性高血压研究进展》。从继发性高血压的定义、组成、流行病学进展及人群筛查、诊疗等方面进行了详尽阐述,尤其对北大医院团队近期利用全国HQMS数据发表的有关中国继发性高血压构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随后,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孔祥清教授进行了题为《A Novel Target Modification for the Reduction of Pathophysiological High Blood Pressure》的报告,从团队的研究成果,就肾周脂肪这一全新的高血压治疗的靶点进行了阐释。动物实验的结果显示,肾周脂肪切除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60%,增高副交感神经活性150%。最后孔教授指出,肾周脂肪可能成为未来高血压治疗的新靶点,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紧接着,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的卢成志教授就《去肾交感神经(RDN)治疗高血压进展》对RDN进行了最新进展方面的报告。从最早期第一代器械开始,对RDN的整个循证与器械发展进程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回顾,并对如种族差异、如何术中确定效果、如何选择有效消融靶点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的回顾,尤其对我国自主研发牵头的SMART研究以及选择性标测/消融导管的意义进行了介绍。 

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马为教授进行了《肾去神经消融术的“多效性”》的报告,就RDN所的带来的降压之外的效果进行了详细阐述,从在Baker中心第一次参观学习RDN技术作为起点,介绍了RDN在高血压治疗之外的“多效性”研究结果,包括左室质量、中心动脉压、PWV、改善肾功能及尿蛋白等靶器官保护,以及对舒张功能、收缩功能及应变等左室功能的改善证据。不仅如此,还在房颤、心衰、改善肥胖糖脂代谢等等领域也发现了RDN的意义以及相关临床研究的结果。

之后,上海中山医院胡嘉禄医生对不同RDN器材的临床操作进行了介绍,其中不仅包括已经在国外上市并在我国海南博鳌超级医院特许使用的Symplicity导管,还有多种国产RDN器械临床试验中的临床操作注意事项及技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李昱熙医生就一例经过RDN治疗的病例进行了介绍,这位患者左肾动脉有着极其迂曲的分支动脉,具有良好通过性的消融导管达到了满意的消融效果。并就经桡动脉RDN、以及RDN未来的更多适应症拓展进行了讨论交流。

上午session的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韩晓宁教授,就《艾司洛尔在高血压急症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报告。对高血压急症这一常见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以及静脉短效β受体阻滞剂临床使用。

下午的session如期召开,阵容依然强大,且包含了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内分泌、医学影像、核医学、泌尿外科、血管外科与心内科医生共同就继发性高血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首位进行报告的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的高莹教授,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进展》进行了报告,从内分泌视角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这一临床发病率不低、易漏诊、未来有着广阔治疗空间的疾病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接下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的邱建星教授,做了《肾上腺性高血压的影像学评估》的报告,借助医学影像技术,给出了对于肾上腺性高血压评估的最新进展与研究成果,利用无创的工具方法,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随后来自协和医院的霍力教授详细介绍了协和医院MDT团队的在继发性高血压核素显像中的研究成果,结合临床实践,就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多种继发性高血压核医学显像的应用及进展,尤其是通过不断探索,研发了18F-MFBG并于近期用于临床。

之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易铁慈医生就《分侧肾上腺静脉取血的临床应用》展开了贴合临床实践的详细报告,就AVS的具体应用,以及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经验展开了深入浅出的汇报,并引发了内分泌、泌尿外科专家一致的兴趣与讨论。

下一位是泌尿外科视角下的继发性高血压治疗,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张争教授做了题为《肾上腺性高血压外科亚专科建设探索》,从嗜铬细胞瘤这一外科手术难度高、必须多学科MDT管理治疗的疾病出发,介绍了包括机器人手术等前沿技术在继发性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之后,阜外医院的蒋雄京教授做了《介入技术在高血压临床上的应用》的报告,重点就肾血管性高血压、主动脉缩窄、AVS及选择性肾上腺动脉栓塞等技术进行了详尽的报告,从阜外医院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结果中,能够看出我国在高血压介入诊疗领域的工作与未来。

下午session的最后三个讲题针对肾动脉狭窄展开,首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郑博教授进行了题为《肾动脉狭窄的诊疗进展》的提纲挈领的报告,从肾动脉狭窄的病理生理、询证医学证据、功能学评估、介入手术技术以及腔内影像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详细介绍。并开启了这一可以治疗但充满争议的继发性高血压的讨论。

之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昱熙医生就《肾动脉狭窄的功能学评估》进行了既往文献研究及北京大学团队等系列病例成果的报告,尤其在借鉴稳定性冠心病发作历程中冠脉精准功能学评估指导下PCI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询证证据,以及现有在肾动脉狭窄功能评估的证据基础上,结合实际病例介绍了这一领域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最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杨敏教授从五个精彩的病例出发,介绍了《肾动脉CTO病变的腔内治疗》,展现了高超的手术技巧与团队研究的成果,尤其许多患者后续从介入治疗中得到了明确的获益,包括血压与肾功能的改善,再次印证了肾血管性高血压介入治疗的价值与意义。

虽然会议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晚6点多才结束,但依然没有影响大家讨论与参与的热情,共有超过2000余人参与了线上的观看。

阅读数: 513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