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总结】中国结构周2021|国际频道圆满收官,聚焦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最新内容,分享介入治疗最新理念

2021年9月17日,中国结构周2021国际频道圆满收官,连续五天的精彩直播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国的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术者的共同参与。在五天的直播中,共计展示51例手术,其中现场直播32场;各种类型讲座合计71场;参与中心41家,遍布中国、北美、亚太、欧洲,超过209位专家参与到直播讲座、手术演示以及讨论之中。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收看了本届中国结构周国际频道的内容,总在线人数1148297人,平均观看时长30分钟。这些数据都展示了全球观众对中国结构周2021的热情,如今中国结构周已成为全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医师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年度盛会。

在中国结构周2021国际频道的收官之日,带来了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最新内容,探讨了TAVR、TMVR、TTVR、肺动脉瓣介入治疗、LAAC、心衰的介入治疗等当前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最新器械与最新理念,为中国结构周2021国际频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Session1:LAAC

CHINA STRUCTURAL WEEK 2021

为进一步优化左心耳封堵术(LAAC)手术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利用影像学工具进行指导十分重要。在中国结构周2021收官之日的首个论坛,便聚焦LAAC领域最新的影像学评估内容。本场会议特邀Chia Ti TSAI教授Hasan Jilaihawi教授侯东明教授Jun Sung KIM教授Saibal Kar教授Stephen Worthley教授作为主持,宁波市第一医院储慧民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剑教授、香港亚洲心脏中心林逸贤教授Reda Ibrahim教授Tarun Chakravarty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方毅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并对本论坛的亮点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ICE指引下的左心耳封堵手术,无需麻醉与TEE,大大优化了手术步骤,为患者减少了痛苦,储慧民教授结合多年来的临床工作经验,分享了ICE在LAAC中的运用经验,详细论述了“LOVE”工作流程,并强调了ICE在LAAC中的优势。储慧民教授认为,我们可将心脏模型构建为一个正方体,左心耳就恰好位于该正方体的左前上角,术者沿X、Y、Z轴分别进行扫描,即可全方位、无遗漏地观察到左心耳的完整形态;随后Saibal Kar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例经典的LAAC直播病例。该病例全程在TEE指导下完成,术前评估了左心耳形态及有无血栓的发生。Saibal Kar教授表示,与ICE相比,TEE的优势体现于可以在多个平面上进行检查。

TEE下精彩手术片段

在LAAC中巧妙使用3D CT,能为术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影像结果,Jun Sung KIM教授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为我们分步论述了3D CT在LAAC中的运用。3D CT在术前,能观察左心耳的形态、远端空间大小,评估有无血栓的发生;在术中,虽可用于指导手术的进行,但帮助不是很大,为保证LAAC顺利进行,还应运用X射线透视、TEE等其他的影像学工具;在术后,可以进行植入效果的评估。在论坛的最后,黄伟剑教授带来一例CT&TEE&ICE联合使用的LAAC手术病例,术前通过CT及ICE下的影像充分评估了左心耳形态,手术在影像工具的指导下顺利进行,术后即刻造影结果亦十分理想,未见明显残余分流,无心包积液、封堵伞展开良好,手术取得成功。手术直播期间,术者们还和与会专家们进行了积极互动,就封堵器类型、尺寸及锚定点位置的选择等问题展开了详细的探讨,为各位同道进一步明确了术中相关细节问题的处理。

术中精彩手术片段


Session2:经导管肺动脉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CHINA STRUCTURAL WEEK 2021

收官之日的第二场论坛,充分体现了本届结构周的“大结构”理念,涉及诸多创新技术以及肺动脉瓣、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心衰患者的介入治疗等多个新兴领域。本场论坛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作为主持,由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白元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飞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丽文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马为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长东教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张申伟教授共同担任讨论嘉宾。

首先,张长东教授呈现一例颇具挑战性的肺动脉瓣TPVR病例,并同步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该病例在术前经3D重建,分析了肺动脉及流出道的解剖特点,测量了解剖径线,制定了详实的手术方案。术中,为暴露出肺动脉长径,使瓣膜能植入在较舒展的切线位,术者采用头位进行手术。在导丝选择方面,因患者右房和右室扩张,肺动脉结构较扭曲,故输送瓣膜系统时团队决定采用硬度较高的Lunderquist导丝。在瓣膜植入方面,为让瓣膜前1/3和主体部分尽量同轴,并不建议先将瓣膜放在肺动脉分支里,再慢慢往回拖,因为瓣膜是不可回收装置,且从远端向近端拖动的过程中不易到达预计释放位置,可能会造成手术失败;此外,本中心通过对比局麻和全麻患者影像,发现全麻CT影像效果更好,为确保患者能获得良好的预后,术前预判为锚定复杂且有移位风险的患者一定要在全麻下进行手术。

术中精彩片段

传统水凝胶注射技术存在患者接受度差、成胶时间晚等诸多弊端,从2019年开始,我国便有团队开始改良水凝胶、改变其植入方式,接下来,陶凌教授便结合大量的临床循证依据,介绍了本团队自主研发的XDROP技术在心室重构治疗中的重要作用。XDROP技术采用经导管心内膜注射水凝胶的方法,改善了以往成胶时间不定、均匀性差、注射剂易堵塞等缺点,创伤极小,非常安全。此外,该操作系统鞘管为可调弯,在术中,通过三个鞘的合作能实现水凝胶的多方位注射。随后,刘丽文教授通过模拟动画视频、真实手术案例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丽文”术式在临床中的运用。“丽文”术式是指在超声引导下,将特制活检针、消融针及注射针等诊疗装置,在跳动的心脏上经皮、经心肌穿刺抵达心脏靶区,进行诊断并治疗心脏疾病的新术式,可应用于射频消融术、诊断治疗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等。随着对三尖瓣解剖特点的理解不断深入,如今,三尖瓣再也不是“被遗忘的瓣膜”,白元教授则对本中心三尖瓣反流动物模拟试验结果的进行了分享,试验共对七只羊进行了模拟试验,术中植入本中心特制的瓣膜(基于二尖瓣的夹合理念而制),术后通过即刻造影检查发现,植入该瓣膜的试验羊三尖瓣反流明显改善,且基本消失。目前,该瓣膜的可行性仍在探索中。


Session3:3D打印+影像工坊

CHINA STRUCTURAL WEEK 2021

在午间板块期间,共介绍了两种新型技术产品——Biomodex&Materialise,由Lionel Leroux教授Nicolas M Van Mieghem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Thomas modine教授Walid Ben Ali教授领衔,协同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李沛威教授Reda Ibrahim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杨剑教授的共同引领下,来自全球的诸多线上大咖共同对这两种新技术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探讨。

Biomodex技术旨在为外科医生提供3D打印解剖模型,为复杂手术提供更为全面的术前准备。Reda Ibrahim教授通过手术模拟试验对Biomodex功能进行了阐述,重点说明了其在指导房间隔穿刺、经股静脉入路及“倒鸡翅型”左心耳封堵、瓣中瓣等治疗中的作用。Walid Benali教授则通过将大量Biomodex 3D打印模型与真实造影作对比,强调了该技术的可行性。此外,Reda Ibrahim教授还表示,在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改善此产品,争取可以模拟静脉和动脉的跳动;Materialise心血管材料顾问Winthe Vandoren为与会专家介绍了Materialise技术。Materialise技术的操作是十分便捷的,例如在LAAC术中,只需导入术前CT检查数据,可得到手术患者的3D模型,可以更好的帮助临床医师,在透视的角度下,了解二尖瓣的解剖形态,确定锚定区及植入瓣膜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器械。


Session 4: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

CHINA STRUCTURAL WEEK 2021

第四个专题特别邀请到Jan Kovac教授Gry Dahle教授共同担任主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正明教授Ralph Stéphan Von Bardeleben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姚晶教授以及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张龙岩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首先由Ralph Stpéhan Von Bardeleben教授详细介绍了JenaValve Trilogy™经导管心脏瓣膜系统的结构设计与独特之处,结合图示与手术录播影像,生动形象展示了Trilogy系统的应用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Felix Kreidel教授则通过经导管二尖瓣器械的现有数据,对TMVR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分享,并结合相关随访数据和病例对经导管二尖瓣置换系统Tendyne进行了详尽介绍。Gry Dahle教授同样围绕Tendyne系统的设计与现有临床展开精要叙述,并简单介绍其相关的临床经验、研究设计以及随访结果。

手术直播环节则是由Thomas Modine教授带来的全球首例应用经导管二尖瓣置换系统Tendyne开展的TMVR手术直播。术中在影像学工具的指导下,经心尖入路送入导丝至左心房,建立工作路径,随后送入Tendyne系统,并在TEE指导下确认瓣膜位置,当瓣膜到达预定位置后,缓慢回撤鞘馆,瓣膜逐渐释放,在释放过程中,若发现释放位置不理想,可在完全释放前,回收瓣膜进行调整后再次释放。瓣膜完全释放后,将高分子系绳穿过心尖垫,并将心尖锚定垫固定在左心室入路的心外膜上;使用张力工具在影像学的引导下调节从瓣膜到心尖的系绳长度,以确保瓣膜的稳定性。最后进行缝合,并复查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稳定,顺利完成手术。

Tendyne系统TAVI手术片段


Session 5:新技术和新器械

CHINA STRUCTURAL WEEK 2021

近年来结构性心脏病相关的新技术和新器械层出不穷,本日第五个专场则是围绕经导管介入治疗相关的新技术和新器械,特邀Guillaume Bonnet教授Lionel Leroux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洋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方毅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晓春教授共同参与手术内容的讨论。

首先由Xavier Freixa教授团队带来了一例Micro-TEE指导下的左心耳封堵术。经评估,患者为典型的鸡翅型左心耳,术中经食道置入Micro-TEE探头,导丝沿长鞘送至肺静脉,指引导管送至左心耳,封堵器锚定和释放过程稳定,器械封堵情况良好,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LAAC手术片段

Helge MÖllmann教授团队则展示的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系统NavitorTM的临床应用,术中选择经左股动脉入路,采用18 mm球囊预扩,植入23mm Navitor瓣膜,并使用20 mm球囊进行后扩张,术后造影提示患者无瓣周漏,手术顺利完成。

Navitor系统TAVI手术片段

Martin Andreas教授团队带来的则是一例使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系统Evolut Pro+系统开展的TAVR手术。由于患者主动脉瓣钙化情况严重且出现瓣环扩大,选择经右桡动脉置入脑保护装置预防卒中,经左股动脉入路行TAVR。术中先采用球囊进行预扩,使用18F输送鞘送入34 mm Evolut Pro+瓣膜,整体跨瓣过程及瓣膜释放过程顺利,术后患者跨瓣压差明显减小,成功完成手术。

Evolut Pro+系统TAVI手术片段

  

Session 6: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

CHINA STRUCTURAL WEEK 2021

三尖瓣作为此前“被遗忘的瓣膜”,如今受到了国内外结构性心脏病领域专家的普遍关注。晚间,Bernard Pendergast教授Eberhard Grube教授Elvin Kedhi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新民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Nicolas Dumonteil教授Philippe Pibarot教授Thomas Modine教授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海波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回顾三尖瓣介入领域发展历程。Bernard Pendergast教授就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广相关技术的全球化医学教学展开论述,并提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Eberhard Grube教授则阐述了结构性心脏病领域治疗模式的变革与指南的更新,强调心脏团队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重要作用。Nicolas Dumonteil教授就EVOQUE系统的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经验与在座医师进行了分享,并结合相关研究结果数据,直观展示了EVOQUE系统在经导管三尖瓣置换中的优势。Thomas Modine教授则结合相关病例,对INTREPID系统的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经验展开叙述,并表示影像学评估及术者手感在实际操作中尤为重要,对于三尖瓣反流患者而言,尽早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Session 7:左心耳封堵

CHINA STRUCTURAL WEEK 2021

作为中国结构周2021国际频道最后一个专题,左心耳封堵压轴亮相。如今基于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已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本专题特邀David Hildick教授Lars Sondergaard教授、香港亚洲心脏中心林逸贤教授以及Reda Ibrahim教授共同担任主持,Apostolos Tzikas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克教授Philippe Garot教授以及Tarun Chakravarty教授一同担任讨论嘉宾,结合自身经验,对左心耳封堵展开分享。

Lars Sondergaard教授向广大与会医师详细解读了Amulet IDE试验的研究设计、纳入和排除标准、临床终点以及随访结果,并提出Amulet与WATCHMAN相比,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具有非劣效性。Apostolos Tzikas教授围则绕左心耳封堵新技术,针对不同类型解剖形态左心耳分别进行阐述,并对封堵器植入的位置、方法、手术策略等操作细节与要点进行了分享。

手术环节中,诸位专家结合Reda Ibrahim教授团队David Hildick教授团队带来的手术直播病例,共同交流WATCHMAN FLX封堵器和Amulet封堵器的临床应用技巧,并对两款封堵器各自不同的优势,以及诸如如何确保锚定点不脱离,如何更好的进行牵拉等操作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LAAC手术片段

阅读数: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