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董念国:以他人为镜,携手对话心脏外科未来

7月23日-24日,由北京健康促进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承办的“武汉国际心脏瓣膜外科高峰论坛2021”于湖北武汉隆重召开,本次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借助国内多点互联、国际全向互通的形式,配备同声传译,科技融入学术,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感官、全开放的平台为全国同仁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

严道医声网特别采访大会执行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听他畅聊心脏瓣膜外科的学术前沿动态与发展成就。

01

最终的目的

是让病人获益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患,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患病人数逐年上升。统计显示,2018年全球约有2亿人患有瓣膜性心脏病,超过260万人死亡。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全胸骨切开心脏手术一直是心脏瓣膜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近年来各种新兴微创手术的蓬勃发展,以微创伤、痛苦小、恢复快为主特点的微创治疗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同样一个病人,在好的医院,他做了微创,可能在一般的医院,做了大切口成型,在一些其他的医院,刚开始或者开展例数不多的医院做了常规手术,大切口换瓣,这对于病人而言,如果他选中一个对的地方,可能就会获益更多。”谈及心脏瓣膜手术的微创化趋势,董念国教授有很深感慨。

微创技术如何在广泛意义上实现普及,对于同质化疾病治疗技术程度如何才能到位,如何从理念上让更多医者达成共识,明确什么样的治疗对病人才是有利的等等,也因此成为本次大会重点探讨的议题。

董念国教授介绍,目前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疾病的小切口手术已经普及,依据病变类型和数量,小切口瓣膜手术入路选择多样,包括胸骨上段小切口、右侧腋下小切口、右胸骨旁切口、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等。相比于传统心脏手术,这些小切口手术都具有保持胸廓完整性的优势,使得患者术后肺部功能恢复快,下床活动早。至于机器人辅助心脏瓣膜手术也具有特殊优势,不仅极大地增加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和稳定性,还可为外科医师提供较为舒适的操作环境,明显降低外科医生的劳动强度。

此外,介入二尖瓣成形技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普遍已投入临床使用,哪些病人该换机械瓣,哪些病人该换生物瓣,已成为各地专家临床实践中努力尝试的方向选择。作为国内心外科手术的领军人,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在本次大会上重点阐述心脏瓣膜外科未来的技术发展思考,与国内外心血管外科领域知名专家一同携手分享瓣膜外科领域新进展、新技术、新理念。

“最终的目的,还是让病人获益,为患者健康服务。初衷在这里,我们要把瓣膜外科的视野拓宽一点,接受先进前沿的东西,这样对大家的收获可能会多一些。”董念国教授表示。

02

Heart team

每个医生都知道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

心脏瓣膜外科是心血管外科领域发展最早、普及最广、技术更新最快、关注度最高的亚专科之一。国内目前很多关于结构性心脏病瓣膜诊疗的学术会议,大多是站在心内科的角度思考问题,本次大会则更多从心外科医生的视角出发,重点探讨交流瓣膜修复、各类型微创以及经导管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等三大方面的前沿动态。

在董念国教授看来,介入治疗并非任一学科的单打独斗,它的成功,必然是心外科、心内科、影像、介入、麻醉等多学科综合心脏瓣膜团队治疗的结果。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面对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应如何应对,在介入治疗的时代下,又该何去何从已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挑战。

“无论是什么技术,这个病人的最大获益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什么情况病人获益最大,我们就应该去做什么。”

董念国教授表示,外科的优势是一次手术可同期解决伴有的其他病变,而介入优势在于无需开胸、体外循环及心脏停跳,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因此,外科医生要在牢牢掌握介入技术的同时,充分发扬外科微创手术的优势,以病人为中心,实现介入技术与外科微创的有机融合,减少创伤。

除此之外,还应成立多学科共同参与心脏瓣膜治疗团队,建立“Heart team”全力保障手术的安全实施,尤其对于急、危、重,外科医生应在团队中发挥主导作用。

“只有每个人把自己在临床实践以及一些循证医学的证据拿出来,才能使我们知道在瓣膜病的治疗当中应该怎样做,才最符合病人的利益,最有利于病人的健康,哪怕这个技术我不会,我做了常规手术,也可能解决病人的病变问题。但是我心里应该知道,这个技术对病人来讲并不是最有效的,那么下一个病人,我应该向病人的长期获益的高度看齐,至少让每个医生知道,我们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让每个医生应该知道我们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董念国教授说。

03

协和医院

我很清楚每个人在做什么

作为本次大会的承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聚焦了不少国内外心血管外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的目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是扎根武汉历史最悠久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协和医院始终走在为病人服务,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第一线,多年潜心耕耘,努力提升和建设医院诊疗水平,已然成为国内较大规模、较高水准的心脏大循环外科治疗中心。

董念国教授告诉我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多年建设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人员与病床规模配备完善。医院编制床位5000张,年门急诊量670万人次,住院量29.8万人次,住院手术11.4万人次,现有在职职工7742人,拥有10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2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5个专科挂靠湖北省质控中心,形成具有广泛影响的优势学科群。

第二,科技成果丰富,创新转化率高。医院配置PET-MR、PET-CT、达芬奇机器人、射波刀等高端医疗设备,率先将混合现实信息技术、人工生物角膜、骶腔分流器等应用于临床手术实践。主要医疗指标稳居国内前列,其中心脏移植领跑全国,心肺联合移植术、连体婴儿分离术、骨髓移植、腔镜下巨结肠切除术、细胞治疗临床研究等居国内领先水平。

此外,作为附属教学医院,协和医院的教学也是一大强项。平均每年就会派遣五个医生到国外进修,潜心钻研医学技艺。同时也会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指导和帮助青年医生,促进年轻一代医生和老一辈专家薪火相传,共同成长。

“我很清楚每个人在做什么,大家都脚踏实地,没有一个人飘,在外面神吹舞吹的,都为了科室的发展在扎扎实实地做。”董念国教授说。

04

中国心脏外科

崛起年代,共赢发展蓝海

多年来,中国心脏外科的发展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心脏外科技术水平已达到与国外医生同质化的水平,甚至在某些领域已超过其他国家心外科医生。

因此,本次高峰论坛的立意与格局是深远的。

董念国教授表示,通过此次大会一是想告诉中国心脏外科医生,大家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去和国外心脏病医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对话和交流。

二是想通过会议正视自我、辨明未来。大会通过与国外专家的对比交流,以一种自我剖析的方式找到中国心脏外科在瓣膜领域与国外医生的差别,及时进行弥补和修正。同时,前沿技术的深度解析也能让前来参会的各大中心或医院的科室主任、医生更清晰明了的看到瓣膜外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促进各家医院、中心找到学科发展的“风向标”。

“有一百多位医院大主任前来参会,他们的身上都肩负着建设科室未来的责任,因此通过会议他们可以了解现在瓣膜领域可以朝哪些方向发展,哪些地方现在可以放一下,到底应该怎么做去带领学科发展。”

三是想纠正一个错误观点。在以导管技术为基础的介入手术蓬勃发展现状下,多数人谈到介入守护神即认为是内科医生的专场。其实不然,介入手术的成功更多的是内科、外科、麻醉及影像等多学科的合力,是所有心血管医生都能做的事,属于一个介入团队。因此,外科医生也正在尝试纳入介入技术,让外科医生在熟练掌握外科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先进介入理念和技术,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据董念国教授介绍,大会不仅有胡盛寿院士、郑哲教授、万松教授、董念国教授、徐志云教授、凤玮教授等20余位国内顶尖心血管专家做专题汇报,还邀请了美国AATS主席Marc R Moon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胸心外科主任Y.  Joseph Woo教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胸心外科主任Marc Gillinov教授等14位心血管领域国际大咖授课交流。

其中,董念国教授特别指出Marc R Moon教授在23号晚8点的讲课十分值得关注。作为美国心外科领头羊,Marc R Moon教授结合自身经历畅谈心脏外科的未来,如何带领心脏外科团队紧扣时代,更好发展。

同时,针对当今心脏瓣膜外科热点难点,来自美、德的医生作为国际上较早开始研究瓣膜介入与修复的一批“拓荒者”,他们有着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因此,会上他们的讲课内容也一定能给我国医生一些临床忠告。告诉中国医生行瓣膜修复手术时需注意和避开哪些细节和风险。

“这绝不是崇洋媚外,在于国外医生交流时,医生无形当中就能感受得到自己还有提升空间,知道自己确实还有哪些地方做的还可以,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够。”董念国教授解释道。

值得关注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万松教授,现身说法瓣膜介入的时代下外科医生未来发展遇到的问题。据悉,万松教授身在香港,怀抱浓浓的爱国心,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大爱情怀,搭建了一个连接国内外医生交流的对话窗口,为架起中国医生和国外医生的沟通桥梁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国心脏外科的创新发展。

05

没有“第一届”

这是一次“埋伏战”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而生,采访最后董念国教授解释了“武汉国际心脏瓣膜外科高峰论坛2021”的由来。

事实上,每年6月武汉都会举办一场由胡盛寿院士发起,有2000-3000人参会规模的“武汉国际心脏中心大会”。由于疫情原因会议自2020年开始移至每年10月份召开,而在6-10月这一段空窗期,广大心外科医生还想在武汉国际心脏中心大会成功办会的基础上,举办一场兼具国际视野的专题会议。

“武汉国际心脏瓣膜外科高峰论坛2021”也正是由此而来。因此,会议在命名时组委会在是否要为会议添加“第一届”举棋不定。后来,在董念国教授的建议下,大会决定以“武汉国际心脏瓣膜外科高峰论坛2021”为名召开会议。

董念国教授认为,此次会议相当于一场“埋伏战”。谁也无法确定,关于瓣膜明年还有无内容可谈。因此会议是“活”的,明年可以聚焦冠心病、大血管、先心病等,每年针对一种主题办会,从而为国内的心外科医生形成一个个品牌。

满川风雨看潮生,此时正值风华正茂。诚如董念国教授所言,中国心脏外科历经无数先辈筚路蓝缕,终启山林,迎来了“崛起年代”。回首今朝,中国心脏外科的未来有着无限可能,有着无数业内同道肩负使命,一步一个脚印挚画未来。

初心皎洁,共勉前行,“武汉国际心脏瓣膜外科高峰论坛2021”打响会议第一枪,取得丰硕学术成果,为疾走在学科第一线的众多心外科医生指明方向,坚定未来。

扫描二维码观看会议直播


专家简介

微信截图_20210726151504.png

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科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终末期心衰外科治疗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重症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胸心血管外科学会(AATS)及国际微创胸心外科学会(ISMICS)委员。《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Innovation》副主编。引领中国心脏移植的发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脏移植技术规范。

阅读数: 3877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