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进入节律控制时代

文献信息:

本文刊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49(3) : 205-206

作者:马长生 刘晓霞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自2002年AFFIRM研究证实节律控制不降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死亡率之后,房颤治疗一直以室率控制策略为主导。直至2020年,EAST-AFNET4研究结果显示房颤患者早期节律控制明确改善预后,以节律控制策略为主导的时代即将开始。

节律控制通过恢复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可缓解症状、预防心力衰竭、减少卒中等,最大程度地改善了预后。但是在20年前,人们对房颤早期干预价值的理解和对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AAD)尤其是胺碘酮、索他洛尔副作用的认识不够深入,导管消融的临床应用也才刚刚起步,AFFIRM研究在设计上不可避免地有其时代局限性,关于节律控制的结果令人沮丧。EAST-AFNET4研究结论令人兴奋,在选择合适的适应证、使用合理的AAD和导管消融的前提下,节律控制优于室率控制,可以显著改善预后。AFFIRM与EAST-AFNET4纳入人群年龄相仿,初发房颤比率相近,结论为何迥异?

首先,在抗凝治疗强度上两个研究差异显著,AFFIRM研究中节律控制组部分患者恢复窦律后中断抗凝,长期抗凝治疗率低于室率控制组(分别为70%和85%以上),且抗凝监测力度不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持续达标率仅为62.3%。因此,节律控制组卒中发生率偏高,为7.1%,室率控制组为5.5%。节律控制组卒中发生率没有下降,可能是降低节律控制获益的一个重要原因。而EAST-AFNET4研究中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和华法林抗凝,两组长期抗凝率均为90%左右,该研究还强化了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使得卒中发生率较AFFIRM研究明显降低,节律控制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仅为0.6%和0.9%,前者明显下降(P=0.03)。

其次,两个研究在节律控制方法上也有明显不同。AFFIRM研究中超过2/3的患者应用胺碘酮和索他洛尔进行节律控制,在研究过程中,AAD联合应用大幅增加,导管消融几乎没有应用。该研究事后分析表明AAD与死亡率增加显著相关(HR=1.49),而窦性心律维持与死亡率降低显著相关(HR=0.53)。Cochrane系统回顾也显示,索他洛尔显著增加全因死亡率,胺碘酮亦有增加死亡率趋势。因此推测节律控制组AAD的不良反应抵消了窦性心律维持的获益。而EAST-AFNET4研究中,初始节律控制组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应用仅为16.7%,两年后为11.8%,在研究过程中,AAD应用大幅减少,同时导管消融率达19.4%。胺碘酮和索他洛尔的使用大幅减少、AAD的总使用率降低、导管消融的应用等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可能是EAST-AFNET4研究使节律控制获益增加的另一重要原因。

可以说房颤治疗即将进入节律控制时代。对于1年内新诊断的房颤,包括初诊、无症状和持续性,应首选合理的AAD或导管消融进行节律控制以改善预后。对于诊断1年以上的房颤有几种情况需要考虑:

其一,长程持续性房颤节律控制优势可能不大,但这类患者随着房颤筛查及早期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将逐年减少;

其二,诊断1年以上的阵发性房颤,合理的AAD和导管消融仍然有可能改善预后;

其三,房颤导致心力衰竭的患者,导管消融可明确改善其预后。长期来看,符合EAST-AFNET4入选标准的患者所占比例会越来越高,节律控制策略将是多数患者的选择。

病史小于1年的偶发且房颤负荷很低的患者,虽然符合EAST-AFNET4入选标准,但是否需要给予AAD或导管消融可能会有争议,这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虽然已经进入节律控制时代,但我们还不能期望使所有的房颤患者都转为窦性心律。但随着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的稳步提高,节律控制必将使越来越多的房颤患者获益,这无疑是房颤治疗策略的重要转折。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阅读数: 6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