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斌:电极导线管理任重道远,技术开展和拔除工具应用亟待规范
1.jpg

随着心律植入装置的植入量日益增多,电极导线故障病例成为愈发严重的问题,引发强烈关注,加强电极导线管理必须正视,不容回避。

2021年3月26-28日,去年因疫情停办一届的第八届心脏起搏及电极导线管理高峰论坛暨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及并发症处理研讨会,在今年如期举行。本届会议为线上+线下的模式联合举办,线上观看人次超过100,000次。会议就植入装置感染、导线拔除等内容展开深入讨论。

会议间隙,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学斌教授接受了严道医声网的专访,就会议主旨及国内电极导线拔除工具的发展现状作了介绍。

01

预防CIED植入感染是会议不变的宗旨

李学斌教授介绍道:“最初办会的宗旨是预防CIED感染为主,因为只有预防好了,后面的问题才会处理好。”

李学斌教授就此提到了会议中讨论的一例特殊病例,是一位严重的心腔内感染造成的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由于医生前期没有处理好,造成病人后续处理非常困难。

“所以会议一直提出预防的概念,解决问题还是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但是科学的发展,永远是螺旋上升的,再好的预防也不能够达到不出一点问题。

随着起搏器领域不断发展,起搏器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起搏装置不断更新,已经从单纯的起搏器进展到除颤器、ICD、三腔起搏器等各个领域,治疗的疾病越来越复杂,并发症病例逐年增多,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的到来,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导线管理问题任重而道远。

如,以前植入的起搏器,不是核磁共振导线,现在抗核磁共振已经成为老龄患者必须的检查之一,所以,这部分病人将来核磁共振导线怎么办,是面临的一大问题。

针对病人可能发生反复感染的问题,会议上也可以看到各种无导线起搏器的介绍。

本次会议还特别邀请了来自美国和欧洲地区的专家进行讨论,虽然每个问题大家都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维,但是最终能够得出一个比较合乎情理,而且对病人最能受益的答案。

02

电极导线拔除需遵循指南共识,进行标准化治疗

 “电极导线拔除是电极导线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技术,但电极导线拔除是医生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件事情。”

随着我国心律植入装置植入量的不断增加,因起搏系统感染和装置升级伴随而来电极导线拔除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李学斌教授表示,电极导线的拔除是解决导线感染、心腔内感染,也是导线磨损、导线断裂、导线召回等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但拔除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学习曲线,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因为并发症问题在起搏器中并不常见,每家中心一年可能会遇到一个、两个病例,不足以产生临床经验。但通过会议的交流学习,就会知道遇到问题应该如何合理处理,而不是根据自己仅有的一点经验得出结果。

由于这种疾病的特殊性,全球专家共识和指南不断更新,就意味着大家对多数病人的处理原则要遵循专家共识,但是在个体化处理过程中,需要医生慎重对待,不可以盲目对待。

03

国内电极导线拔除缺乏工具和规范的操作流程

 “有人问我说,‘李教授你拔电极拔了多少年了’?”

“我说自己做起搏器将近三十年,从我装起搏器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这个问题,拔除导线最少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在各种新的治疗技术的引进应用方面,李学斌教授带领团队始终走在行业前列,见证并伴随国内电极拔除领域的发展。

国内电极导线拔除领域一路走来坎坷艰难。

李学斌教授提到,二十多年前拔除电极导线,单纯靠手、靠力量、靠蛮干,因为没有任何工具,遇到反复清创好不了的病例,最后不得已才去拔,实在拔不掉,就只能外科体外循环开胸解决。

老前辈王方正教授当时也遇到了这样的困难,他曾经对李学斌教授说,因为一个病人的导线出故障,几次上法庭进行答辩,为什么病人处理不了,因为当时我们没有工具。

那时候利用消融导管、猪尾导管等缠绕,把导线从心腔内拔除,但是有些病人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后来有了一些机械工具,但当时的机械工具中国几乎没有,一个病例需要从境外拿回来一套,再后来有了网篮工具,当时李学斌教授带领团队还在国外发表了文章,用网篮+消融导管缠绕导线来进行导线拔除,已经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但还有更多的问题没办法解决。

对各种工具的迫切需求量,促使李学斌教授等前辈一直积极呼吁把国外的产品引进来。

2013年,国内首例机械扩张鞘导线拔除应用报告发表;2015年,国内首例激光鞘电极拔除应用报告发布,揭开了国内激光鞘电极拔除的新篇章。

04

电极导线拔除工具的应用需要规范化

“我们已经由原来单纯的机械工具,到这两年开始大量进行激光工具的应用,但这些工具的应用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李学斌教授说道。

国内已经从早期以机械鞘为主,转变为激光鞘为主,尤其是飞利浦激光鞘的引入,为电极导线拔除技术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今年中国激光鞘的应用量更是已经超过机械鞘,可以说是跟国际同步接轨。

但国内仍有不少的中心,还处在尝试徒手拔除电极导线的阶段。

针对这种情况,李学斌教授表示,所有的植入都是为了分离导线周围的组织,从而进行反向分离,这是拔除工具的总的原理。锁定导丝是最基本的,对于部分植入时间短,易于拔除的患者,锁定导丝就能够移除电极导线,但这只是个例。遇到植入时间长的患者,往往不但不能拔除,还会为后续的处理带来麻烦。

所以,如何选用合适的工具,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激光鞘对没有钙化的病人手术效果非常好,但对有钙化病变的可能还需要机械鞘。因此本次大会也安排了不同工具的临床应用特点,来展示这些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李学斌教授是国内首次使用激光鞘进行拔除的领头人。2015年,报道了五例应用激光鞘的拔除病例,去年已经应用激光鞘拔除60例。但他始终认为,激光鞘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能源,相信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创新工具应用于临床,用不同的工具来解决不同的病人。

工具在不断进步,使得手术更加安全,手术成功率更高,但在目前情况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道阻且长。

05

技术的开展要有合理的方法

随着电极管理技术和拔除工具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心开始关注心脏植入装置感染后的规范处理,对计划开展电极拔除技术的中心和术者,李学斌教授建议:

培养具有资质的植入医生。对于开展这项工作的医生,要有好的基础,如起搏器植入基础,以及很好的导管操作技能,再进行一些培训,医生就能够迅速成长,才能解决一方百姓的问题。

成立区域医疗中心。对开展电极拔除技术的中心,希望积极推广开展,但并不是所有医院都要一窝蜂去开展,那会使很多病人出现问题。基层解决不了的问题,转到有经验的大中心来,这就需要未来在中国建立区域医疗中心。

未来中国会面临更多的问题,所以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李学斌教授对电极导线拔除的未来充满信心:“前期经验+创新技术,才能把工作做好。”

阅读数: 2571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