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二月刊 中文版)

<<  2021年2月第一期  >>

微信图片_20180502115825.jpg

来,听《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亲自为您介绍国际最权威的心律学研究成果

中文.png


1





第一篇文章题目为“右心室起源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右束支传导阻滞性室性心动过速中更加常见:起源心室的鉴别标准”。作者研究了110例接受室性心动过速标测和消融治疗的ARVC和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他们在19位(17%)患者中识别了26种RBBB VTs。其中,在11位患者(58%)中识别到16种起源自右室的RBBB VTs,在9位患者(47%)中识别到10种来自左心室的RBBB VTs,有一位患者同时患有这两种室速。右室起源的RBBB VT最常见的特点是心前区V2 V3导联QRS波群的提前移行, 额面电轴指向左上, 而所有10种左室起源室速都具有RBBB形态,V5、V6R波直立,基底外侧起源的6例室速的额面向量指向右侧。这些结果表明,心前区R波移行和额面电轴可用于识别ARVC患者RBBB VT的起源心室。




2



下一篇文章的题目是60赫兹Notch滤波对局部异常心室活动的影响”。作者研究了13例室速消融术中记录的110个局部异常心室活动(LAVA)电位。Notch滤波显著影响了LAVA形态,降低了LAVA的振幅。在33个位点中,滤波使LAVA中增加了至少两个高频成分。持续性LAVA的面积减少了28%,持续时间减少了12%。作者的结论是Notch滤波可以通过降低LAVA的振幅,改变它们的形态,缩短它们的持续时间,导致潜在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减轻60Hz噪声的重点应该是消除噪声源,而不是应用Notch滤波。




3





接下来是“V6导联R/S比率反转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宽QRS心动过速:心电图鉴别标准的发展和验证”。表现为RBBB形态的SVT与VT的鉴别很难,特别是当V6导联的R/S比值小于1时。作者研究了来自111位连续患者的ECG参数。他们发现先前标准的诊断准确性只是中等水平。作者开发了一种使用RS/QRS比率的新标准,该比率定义为QRS波群起点至S波最低点之间的间隔除以V6导联的QRS宽度。以RS/QRS比率大于0.41作为VT与SVT鉴别标准具有很高的诊断精度。当在前瞻性分支性室速患者中进行测试时,该标准的诊断准确性得以保持。这项新标准通过V6导联R/S比值将VT与RBBB形态宽QRS波群心动过速中的SVT区别开来,对于从RBBB模式SVT中鉴别分支室速尤其有用。




4





下一篇文章是“使用超高分辨率标测系统定位和消融临床自发性二尖瓣周围房性心动过速”。作者研究了31位患者的连续32例二尖瓣周围房性心动过速(PMATs),他们使用超高分辨率标测系统进行了标测/消融。新的标测系统帮助作者在15个(46.9%)PMATs中识别了12导联同步等电间隔、冠状窦激动、左房前/间隔低电压区和慢传导区。成功建立二尖瓣峡部前部或外侧/后部线性阻滞,无任何并发症。18例(58.1%)患者中同时存在的25例ATs也被消融。在20个月的随访中,28例(90.3%)患者没有再发任何房性心动过速。作者的结论是,超高分辨率标测系统引导识别心动过速的个体机制,应该是消融二尖瓣周围房性心动过速的首选策略。




5





接下来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植入起搏器对长期和中期死亡率的影响”。作者随访了1489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患者。将患者分为3组: 无起搏器组、术前起搏器组、术后起搏器组。无论起搏器植入的时机如何,都与12个月后的死亡率差异无关。72个月后,术前植入而非术后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起搏负荷不影响死亡率。作者得出结论: 术后起搏器与长期死亡率的增加无关。这一结论不受心室起搏负荷的影响。



        
6





下一篇文章是“电极相关上腔静脉综合征:处理和预后”。作者报告了17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其中13例(76%)行经静脉电极拔除和静脉成形术。3例患者(18%)仅接受静脉成形术治疗,1例患者(6%)接受了上腔静脉外科重建。10例(59%)患者需要经静脉重新植入。所有17例患者的症状均得到缓解,并在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中得到证实。与对照组相比,SVC综合征组经静脉拔除电极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作者认为,在SVC综合征患者中,静脉成形术和电极拔除对于缓解症状和维持SVC开放是安全有效的。


7





接下来的是“SARS-CoV-2血清转化的区域分布与纽约第一次疫情暴发期间院外猝死之间的关系”。作者研究了纽约市176个邮政编码区域的院外猝死(OHSD)发生率和SARS-CoV-2抗体检测阳性率。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呈中度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SARS-CoV-2血清转化和2019年院外猝死是纽约市首次流行期间院外猝死的独立预测因素。这些数据表明,要么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要么在当地存在以相似方式影响两种事件的决定因素。




8





下一篇题为“癫痫患者心律失常和猝死:长期监测的结果”。作者对193例耐药癫痫患者植入皮下线圈记录仪。中位随访36个月,共记录心电图6494次。143例(74%)患者检出发作期节律和心率变化。最常见的发现是发作性窦性心动过速。有13例患者(6.7%)出现窦性心动过缓。3例患者出现临床相关心脏停搏>6秒,需要植入永久性起搏器。5例(2.6%)猝死。作者认为,大多数耐药癫痫患者发作时心脏节律和频率发生改变。临床上与发作期和发作后期有关的心脏事件是罕见的。在之前的随访期间猝死的患者中没有发现潜在的恶性心律失常。




9





接下来的是“鉴别遗传性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与符合2010年ARVC特别工作组标准的心脏结节病”。该研究纳入了10例符合2010年ARVC特别工作组标准的心脏结节病患者与1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遗传学验证的ARVC患者。2010年ARVC特别工作组的标准没有可靠地区分这两种疾病。心脏结节病患者表现为较长的PR间期、更显著的房室传导阻滞和较长的QRS波群时间,而肢体导联T波倒置在ARVC患者中更常见。心脏结节病患者左室受累范围更广,LVEF更低,而ARVC患者RVOT更大。PET扫描阳性仅存在于心脏结节病患者(90% vs 0%)。以上结果可用于ARVC与心脏结节病的鉴别。




10





下一篇文章是“1型和2型长QT综合征患者对心律失常触发的不同反应-TriQarr在体研究”。研究纳入LQTS1患者9例,LQTS2患者14例。在受试者(1) 暴露于巨大噪音时;(2)脸浸入冷水中时记录心电图。暴露于噪音时,LQTS2的QTc延长时间大于LQTS1。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LQTS2患者QTc延长程度减弱。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之前,模拟潜水的心率和QTc变化相似。在摄入-受体阻滞剂后,LQTS1心率减慢比LQTS2显著。这些发现表明,β受体阻滞剂降低了LQTS2患者的噪声诱导的QTc延长,从而证明了β受体阻滞剂的保护作用。




11





接下来是“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中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引入CPVT1相关的RyR2突变的钙信号改变,对RyR2-R420Q, F2483I, Q4201R的比较"。作者使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来评估与RyR2突变相关的钙信号异常。已知这3个突变与1型CPVT有关。他们发现,与野生型心肌细胞不同,突变型心肌细胞表现出不规则的、持久的、空间游离的钙火花和异常的钙释放。这些技术使他们能够研究不同突变中的肌浆网钙泄漏和内容物。这些发现表明,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心肌细胞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为研究CPVT1相关RyR2突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并提示钙信号异常和药物敏感性可能因突变位点不同而不同。




12





下一篇是“盲穿植入电极皮下神经刺激与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犬模型心室率控制的影响”。作者前瞻性地将16只雄性和15只雌性持续性房颤犬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0.25mA组, 3.5mA组),并进行4周的皮下神经刺激。在这些实验中,作者通过盲穿植入皮下电极。他们发现盲穿植入电极进行3.5mA皮下神经刺激,可以改善犬持续性房颤模型的心室率控制,减少心房纤维化,部分改善LVEF。Sham和0.25mA刺激没有相同的效果。




13





接下来是“血液的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潜在的心房颤动诊断生物标志物”。最近的研究发现,DNA氧化损伤在房颤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因此,血液中的的DNA氧化损伤标记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可能是AF的生物标志物。作者收集了患者的血液样本,包括无房颤病史的对照组患者,进行电转复或肺静脉隔离的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心脏手术的窦性心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8-OHdG水平在心律失常进展过程中逐渐的并且显著的升高。与未复发的房颤患者相比,经PVI治疗后出现房颤复发的房颤患者的8-OHdG水平显著升高。发生术后房颤患者的8-OHdG水平较未发生房颤的患者明显升高。这些数据表明,8-OHdG水平可能是预测治疗后房颤复发的潜在诊断性生物标志物。




14





下一篇文章的题目是“特定的复极梯度决定长QT综合征模型中折返性尖端扭转型室速的诱导”。作者在7个Langendorff灌注猪心脏中局部或整体输注索他洛尔以产生复极时间异质性。他们发现,在特定的复极化时间和复极时间异质性的组合下,可诱导多形性VTs。持续时间短的多形VTs由局部活动维持,而持续时间长的多形VTs通过在两个区域之间的相邻部位折返维持。双电位定位于折返环路的核心位置,并反映相位特点。这些发现表明,特定的复极梯度决定了长QT综合征模型中折返性尖端扭转型室速的诱导。


15





接下来是“心房无导线起搏器在羊体内的植入,工作和回收”。作者在羊心房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对起搏器的回收和再植入进行了研究。在24周时,第一个和第二个设备的起搏夺获阈值较低且稳定。平均回收时间为17分35秒。p波和阻抗是稳定的,并且在植入部位和电极设计的预期范围内。并发症包括1例早期脱位和1例由于原型回收工具导致的死亡。在本动物模型研究中,无导线心房起搏器的植入很容易,具有良好的长期起搏性能,在植入的第六个月可以很容易的取出。第二个起搏器可以成功植入,具有较低的长期稳定阈值。这些发现表明,将无导线起搏器的优点扩展到心房起搏是可能的。


以上这些原创文章之后是两篇当代综述。第一篇文章的题目是“肥厚性心肌病和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的抗凝治疗”。第二篇题为“心外膜和心内膜联合消融治疗房颤:杂交手术的最佳做法和指南”。有一篇实操类文章题为“使用心内超声心动图封堵左心耳”。Stephen Huang医生写了题为“射频导管消融的早期转化研究”的观点文章,作为我们庆祝射频消融30周年系列文章的第二篇。期刊还发表了一篇文章来纪念和赞美John Gallagher医生的一生,他是心脏电生理学的先驱和著名导师。





我希望您喜欢本期播客。我是《心律学》主编陈鹏生。


阅读数: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