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2020 | 白元:经导管左心耳封堵年度报告
微信图片_20210201110008.jpg

当前,我国进入结构性心脏病快速发展期。

未来,结构性心脏病将会引领介入心脏病学第四次革命,将心脏病介入治疗推向更高的黄金时代。

2021年1月31日,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年度总结会暨中国结构性心脏病行业报告2020发布会隆重召开。

图片8.jpg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白元教授针对我国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的年度进展做了精彩报告。

中国房颤和脑卒中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概要指出,房颤和脑卒中是当今心血管领域较为严峻的一大问题,白元教授用“两高一低”来概括当前形势:房颤高发,卒中高发,抗凝比例低。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房颤患病率较高,仅次于北美、欧洲等地区,其中年龄在71-80岁之间的人群患病率为0.6%,年龄在80岁以上的人群高达0.77%。近期,来自东北的一项横断面研究表明,房颤的整体人群患病率为1.1%。与房颤高发病率相比,患者抗凝比例不容乐观,仅为4.1%。因此,左心耳封堵术(LAAC)对于降低卒中风险趋势肯定、任务艰巨。

图片9.png

值得庆幸的是,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对我国左心耳封堵术的整体开展造成很大的影响。2020年2月和3月,由于疫情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停止了左心耳封堵术。随着疫情恢复正常,4月和5月手术量逐渐恢复,甚至每月达到700例,超过2019年疫情爆发前的水平。

图片10.png

房颤应强调综合管理

2020年颁布的ESC房颤管理指南对左心耳封堵术的推荐级别为IIb类。对此,白元教授对ESC2016版和2020版房颤指南关于左心耳封堵术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对比。两个指南都介绍了LAAC的非劣效,也强调了LAAC的并发症。此外,2020版指南还提出了心房心肌病可能是房颤患者卒中的另一大原因。因此该指南也提出了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模式——ABC模式,其中,抗凝治疗和卒中的预防是最重要的环节。此外,该指南强调房颤复律后仍需要根据卒中风险决定是否继续抗凝治疗,为房颤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治疗提供了依据。

图片11.png

研究数据显示左心耳封堵术安全有效

已有多项研究对比了左心耳封堵术和抗凝治疗,研究结果都表明左心耳封堵术不劣于,甚至优于药物治疗。研究同样指出,左心耳封堵术成功率高达98.3%,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仅2.16%,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肾功能不全或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的人群同样安全有效。

图片12.png

国产封堵器百花齐放

自2014年上市以来,LAAC在中国已服务患者近2万例,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在器械方面,中国国产封堵器发展迅速,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封堵器包括上海普实医疗的LACbes封堵器、上海形状记忆的MemoLefort封堵器、先健科技的LAmbre封堵器,其他多个厂家也正在开展或进行左心耳封堵器的相关研发和临床试验工作。同时,国内目前有多项LAAC研究正在开展,这些源于中国人群的数据将为临床诊治带来更多的启发。

图片13.png

最后,白元教授总结到,左心耳封堵领域是一个春天,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

左心耳封堵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报告结束后,来自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苏晞首先进行总结,房颤卒中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房颤目前的管理越来越强调综合管理和个性化管理。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左心耳封堵术在中国发展迅速,未来应重点强调手术适应证和规范化培训。来自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陈维教授同样强调了手术规范化和并发症预防的重要性,左心耳封堵术对于卒中的预防应为“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其次,手术适应证的把握也非常重要,尤其是房颤一站式手术。

图片14.png

左心耳封堵术包含了心脏电生理、冠脉介入及结构性心脏病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医生参与,最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葛均波院士就这方面进行了精彩点评,在“5+3+3+X”的培养模式化,应鼓励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医生参与,只要具备相应的手术操作资质,就能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

7007458d04d16fd59f4d99cd2e2c9aa.jpg

扫码回看直播



阅读数: 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