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会2020|器械治疗高峰论坛:心律失常器械诊疗现状与展望

1.jpg

心律失常植入式电子器械(CIED)是现代心脏病治疗的一个项重大进展,近几十年来在心血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20年11月28日,第十四届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器械治疗高峰论坛中,众多我国心律失常领域一线专家汇聚一堂,就各种器械治疗最新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带来精彩分享。

本次论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会议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唐艳红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陶剑虹教授,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郭涛教授共同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邹建刚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汤宝鹏教授受邀先后于线上或线下发表学术报告。
2.jpg
华伟:磁共振兼容的CIED现状及国内进展

3.jpg

伟教授首先回顾了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历史,并着重介绍了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在国内的临床应用进展。以往临床证据都明确指出磁共振扫描环境对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和ICD患者存在风险,如何避免MRI对起搏系统的损害随即成为临床研究热点。随着科技进步,各种新材料、新设计的不断涌现,MRI兼容起搏器应运而生。2011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核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在阜外医院成功植入。自此之后,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在我国临床应用中发展迅猛。

此外,伴随着经测试批准用于3.0TMRI在临床中的应用频率愈来愈高,3.0TMRI兼容起搏器也成为潮流,阜外医院也于2020年10月26日成功完成3.0TMRI兼容起搏器植入。最后华伟教授表示,相信随着生物研究技术的进步,将来还会有更多兼容起搏器出现。
杨杰孚:ICM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
4.jpg
通过对“2020ICM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及ICM在Reveal LINQ北京医院等多中心的临床试验的充分解读,杨杰孚教授揭示了ICM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他认为,多种临床研究和国内外的专家共识均有明确指出,植入性长程心电记录仪不仅能提供长达3年持续性心电监测,而且该技术是微创注射植入,MRI1.5T和3.0T兼容,尤其是高度怀疑心律失常引起的不明原因昏厥,高度怀疑由房颤引起的不明原因卒中以及房颤监测和心悸查因有极高的辅助作用。
邹建刚:在希浦系统起搏技术流行的背景下,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再评价 

5.png

邹建刚教授围绕慢性心衰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现状、CRT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CRT疗效、HPSP在心脏同步化治疗中的地位及应用前景这四个方面,对希浦系统起搏技术流行背景下,心脏再同步治疗发表看法。他表示,多年临床应用已证实CRT是慢性心衰病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CRT应用的无反应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希浦系统起搏技术的出现则为广大医师提供了新方向。邹建刚教授表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CHF的重要治疗方法,HPSP和CRT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HPSP作为一种新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法,在CHF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汤宝鹏: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及前景展望

6.png

由于传统起搏器存在电极导线脱位、囊袋感染等相关的并发症,影响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健康。随着科学的发展,挣脱导线和囊袋束缚的无导线起搏器便顺势而生,开启了起搏器的“无线”时代。汤宝鹏教授分享了他对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及前景展望。他强调,由于心脏结构特殊性,无导线起搏器暂无希氏束起搏先例,可能会导致房室同步性不协调。因为除颤电极与传统起搏电极结构及工作原理差异较大,目前无导线技术尚不能应用于除颤。此外,超声无导线起搏系统受声窗、能量转化率低的限制,临床应用较为局限,电磁无导线起搏研究仍无进展性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多项研究已证实无导线起搏安全有效,无导线起搏器更换与取出安全可行,右心室植入多个无导线起搏器对心功能无影响。


下半场会议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蔡琳教授,贵州省人民医院俞杉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玲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舒茂琴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剑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分别就各自深耕领域开展学术讲座。

7.png

陈柯萍:CIED远程随访技术及国内外应用现状

8.png

近年来,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远程随访技术在减轻CIED患者术后随访负担、优化患者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陈柯萍教授结合国内外临床研究成果分享了CIED远程随访技术及其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她肯定了CIED远程随访技术的积极作用,即远程监测可有效的减少患者常规随访次数,增加依从性;同时缩短平均住院时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另外,还可以早期发现隐匿性事件,增加时间获益;对严重功能异常事件进行快速处理,进而增加患者满意度。除此之外,心衰患者远程监测不仅可以降低死亡率,还可以节省医疗费用以及患者费用。总的来说,远程随访的应用意味着随访模式由传统的定期随访转变为更加个体化的按需随访。它除了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学效益之外,还能良好的减轻患者与医生的负担。

黄德嘉:CRT植入后优化药物治疗

9.png

随着CRT植入后优化药物治疗在临床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黄德嘉教授结合国内外指南推荐以及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优化药物的临床实践,阐述了CRT术后药物优化治疗的重要性。他认为,优化药物治疗在CRT术后随访中与器械随访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同时,国际上的研究报告也明确指出优化药物治疗可提高CRT的反应率。争取达到靶剂量和最佳剂量的联合用药,将使CRT患者在症状改善,减少ICD电击和降低死亡率方面进一步获益。此外,器械的诊断参数也能为及时准确优化药物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黄伟剑:希浦系统起搏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10.png

近年来兴起的希浦系统起搏,以其生理性起搏方式而受到欢迎。黄伟剑针对希浦系统起搏在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中的应用,对希浦系统起搏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他强调,希浦系统起搏的参数稳定性、心室同步性改善等正性结果都已基本明确,但仍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希浦系统起搏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左束支起搏后导线的长期安全性,因此,临床上大多分为“应该考虑”和“可以考虑”两个推荐等级。根据不同临床因素,两个推荐等级的划分也有差异。

宿燕岗:猝死预防器械治疗最新进展

44.png

近年来器械治疗在SCD防治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SCD预防器械治疗的不断丰富也为医师和患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宿燕岗教授结合国内外临床研究对SCD预防器械治疗进行了细致解读。他表示,关于猝死,最重要的是利用现阶段的已有的各种器械尽早筛查。其中SICD与TV-ICD相比非劣效,且并发症少,误电击率低;此外,对不符合指南的心肌梗死患者也可使用筛查方法(无创危险因素基础上加有创诊断新方法)检出高危患者;最后,医者还要在指南规定的一级预防适应症患者中寻找更高危机患者,尽早预防。

在专家们热烈的交流讨论中,本届器械治疗高峰论坛从器械诊疗的临床热点到最新研究进展,从当下热点医疗器械的应用现状分析到未来器械诊疗行业的创新发展和智慧化研究,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心律失常器械诊疗的学术盛宴。

阅读数: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