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卓识 心系未来 ——“三远”工程打造“互联网+智慧医疗”创新平台

1.jpg

目前我国心律失常患者约有2000万,介入技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但在边远地区和县域医疗单位尚未完全普及。新冠疫情的爆发让人们对远程医疗的兴趣激增,加速了远程医疗技术成熟的脚步,同时随着患者理念的提升,让原本就处在风口上的远程医疗,前景越发光明。

2020年11月20日,由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SA)和中华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CSPE)共同发起的“三远”工程上海站拉开序幕。本次活动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主持,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作开场致辞并报告,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立群教授、南京鼓楼医院徐伟教授、福建省立医院陈林教授分别进行主题报告,同时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李岩松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姚伟丰教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张春亚教授分别带来“三远”工程手术远程带教案例、手术录播等,部分专家对业内共识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解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广实用技术,共商“互联网+智慧医疗”新发展,共建心律失常诊治新未来。

2.jpg
3.jpg
张澍:远程医疗 让优质医疗资源近在咫尺

4.jpg

张澍教授致辞

张澍教授首先做会议致辞并分享了“三远”工程项目成立的背景、目的和期望。他介绍,心律失常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但目前大多数县地级医院缺少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诊疗团队,同时在疫情防控的新常态下,让基层心律失常医生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也正因为如此,互联网医疗成为一种大趋势,代表了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如起搏器的远程监测让优质的医疗资源近在咫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三远”工程应运而生。

“三远”工程项目是针对心律失常诊疗技术,通过线上平台实现远程培训、建立远程随访标准、进行远程实时手术指导的“互联网+智慧医疗”新模式,在践行“健康中国”行动的同时,有助于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层级年轻医生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国内外心律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远程医疗在我国心律失常领域的落地,推动心律失常领域各项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和普及,使心律失常行业快速、均衡、规范发展,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最终惠及广大百姓。

未来,希望通过“三远”工程帮助基层医院新术者持续获得学习资源,缩短学习曲线,帮助年轻医生更快成长,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快国内医疗水平的发展和创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医疗运转效率,同时促进国际间交流,将国内的先进经验推向国际;国内顶尖专家的远程手术指导大大提高医疗可及性,帮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患者满意度。

凝聚共识谋发展 吐故纳新绘新篇

5.png

随后的学术分享环节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天津市胸科医院许静教授、上海长海医院曹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罗心平教授、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冯六六教授担任主持人,上海长海医院郭志福教授,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胡伟教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吴忠东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黄冬教授受邀担任讨论嘉宾。

吴立群: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房颤中国专家共识——适应证与禁忌症

6.png

吴立群教授精彩分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立群教授首先对我国2019年发布的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房颤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同时介绍了针对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高龄房颤、合并心衰的房颤等各种类型房颤患者的处理方法,以及冷冻球囊消融技术的应用;对存在左心房血栓、冷冻蛋白血症、造影剂过敏、严重肾脏疾病等冷冻球囊消融禁忌症的情况,吴立群教授也分享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徐伟:冷冻球囊房颤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最新进展

7.jpg

徐伟教授精彩分享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伟教授讲述了冷冻球囊房颤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最新进展。徐教授从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指南建议,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策略等多项临床研究的最新分析数据,对冷冻球囊房颤消融持续性房颤的治疗现状和优点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吴立群教授徐伟教授两位专家同时分享了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房颤中国专家共识部分内容,肯定了共识推荐的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可应用于症状性、药物不敏感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持续性和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高龄房颤患者(>75岁),以及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

8.png

活动下半场由福建省立医院陈林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李京波教授共同主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剑教授、临沂市中心医院张志钢教授、上海市同济医院谭红伟教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许向东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陈林: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房颤中国专家共识——手术评价指标

9.jpg

陈林教授精彩分享

陈林教授首先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基于国内外文献和专家共识,从手术评价指标角度对冷冻消融参数(温度、TTI、冷冻时间和次数、复温时间)等多方面,解析了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房颤中国专家共识,并总结认为:

1、温度可作为经导管肺静脉隔离术(PVI)有效性的评估指标,但最低温度不能低于-55℃,贴靠不良时,温度指标对有效性的参考价值不大,而有效贴靠产生有效损伤;

2、TTI(Time to Isolation)是预测肺静脉有效封堵和PVI的重要指标,预测PVI成功率和持久性,临床可以根据术中每根肺静脉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消融策略;根据TTI选择冷冻剂量指导消融,相比一代球囊的冷冻240s两次或者180s两次,以TTI+120s为指导的冷冻剂量能够更好的判断透壁损伤,减少射线量,节省手术时间;

3、冷冻时间和次数在不同研究、不同冷冻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相近,封堵不佳,则分段消融,由于肺静脉解剖的复杂性,以及不同临床研究的样本量和同质性方面的差异,许多问题尚有待于设计更为科学的临床研究的证实。临床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消融策略。

4、复温时间,iTT 15≥67s可预测持久性PVI,TTI≤60s以及iTT 0≥10s可预测持久PVI,当无法记录TTI时,复温时间可用于指导消融结果判断。

5、专家共识对冷冻球囊做出了明确的推荐,作为一项参考性的共识,对初学者术中安全性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0.png

姚伟丰教授手术演示

11.png

李岩松教授手术演示

12.png

张春亚教授手术演示

为让大家更直观了解“三远”工程项目具体形式和重要作用,在学术报告间隙,更有手术录播和直播,分别是:在朱文青教授远程指导下,松江区中心医院李岩松教授进行的冷冻消融手术现场直播和录播各一例;中山医院吴淞分院姚伟丰教授阵发性房颤冷冻消融一例和嘉定区中心医院张春亚教授房颤冷冻消融手术录播各一例,每例手术都引起与会者强烈反响,与会专家针对术中问题、细节和策略选择进行深入讨论,学术氛围浓厚。

13.jpg

朱文青教授总结

朱文青教授最后总结道,通过本次活动,专家们将很多问题讲的非常透彻,让与会者收获颇丰,大家用实际案例和临床实践证明了“三远”工程是值得推广的、利于人民健康的良好模式,希望未来在有基础的中心可以持续开展,为更多苦于心律失常的患者带来健康获益。


紧接着,大会进行了媒体采访环节,张澍教授、朱文青教授、松江区中心医院院长高臻教授和美敦力大中华区心脏消融解决方案部门市场部总监傅聪先生接受了现场媒体的提问。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澍教授

在问及“三远”工程项目的国家、医院、患者三方面的获益时,张澍教授指出,从国家层面,“三远”工程践行“健康中国”行动,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助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水平,同时可以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让先进技术能够得到更广泛地应用。毫无疑问,最终受益的是病人,他们不再千里迢迢跑到大医院看病,实现大病不出县,常见疾病不出村,减轻其就医负担,让疾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

在问及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手术是否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以及普及推广规划时,朱文青教授认为,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手术的技术门槛并非特别高,操作相对简单,更容易在基层医院普及,同时有“三远”工程项目专家为基层手术的安全性保驾护航,使病人能够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未来,“三远”工程会走向更多的地方,努力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让病人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有效救治,减轻患者家庭负担以及医疗系统负担。

松江区中心医院院长高臻教授

“三远”工程项目落地后,松江区中心医院是践行此项目的示范医院,在分级医疗体系建设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问及落实分级诊疗的经验时,高臻院长介绍,松江区中心医院早在2014年即开始探索优质资源联动三级医院及社区。从腹膜透析、心电远程诊疗以及“三远”工程项目等,有效填补了医院技术空白,通过发挥专家和社区的联动作用,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切切实实的利益。

美敦力大中华区心脏消融解决方案部门市场部总监傅聪先生

“三远”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企业鼎立支持,在问及企业发挥的作用时,傅聪先生介绍,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手术是一项治疗房颤的新技术,省时省力,安全与高效兼得 ,普及性更高。但受疫情影响,医生开展这项技术的培训受到限制,“三远”工程恰好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思路,目前该项目得到了非常好的反馈,未来希望惠及更多患者。

14.jpg

部分与会嘉宾合影

创新技术、互联网+智慧医疗、患者健康……,科技的发展和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让医疗行业的一场深度变革不可避免。“三远”工程项目的启动,将加大心律失常诊疗覆盖面,提高诊治效率和水平,改变当前医疗资源过于集中的格局,为全面提升我国心律失常诊治能力做出重要贡献,最终为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患者谋福祉。

阅读数: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