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CT 2020丨荟萃经典知识 探讨前沿观点:心血管疑难危重症与学科交叉论坛成功召开

1.jpg

秋已尽,始入冬,云端对话共此时;群贤毕至,觅得暖意相逢。

2020年11月6-7日,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单位主办的北京大学心血管转化医学论坛学术周(PUCT)第一场专场论坛——心血管疑难危重症与学科交叉论坛如期召开。
此次会议采取线下交流,线上直播的新形式,围绕心力衰竭、心脏危重症与MDT、心血管疾病机制与诊断进展、病例实战四大心血管疑难危重症核心问题,邀请业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和杰出青年医师,老、中、青同台以课题讲座、病例分享、学术报告等多样化的学术形式,倾情呈现一场集临床、科研、学术成果转化为一体的饕餮学术盛宴。
凝练学科知识,探索诊疗新方向
11月6日,张健教授、徐明教授、郭丽君教授、刘小慧教授、韩江莉教授、祖凌云教授、张喆教授和王贵松教授分别围绕心力衰竭各类影响因素展开学术探讨,共话当下热点。
高炜教授、闫秀娥教授、周庆涛教授、童素梅教授、张永珍教授、郑清教授、蒋鑫教授、凌云鹏教授分别就心脏危重症与MDT相关话题传经送宝,分享知识。
张健教授:心衰分型与发病机制

2.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健教授首先结合团队工作基础,对左心室逆重塑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梳理。
他指出,左心室逆重塑(Left ventricular reverse remodeling,LVRR)是指给予指南建议的药物或器械治疗,左心室功能显著改善伴左室容积或内径缩小的过程,其发生率在30%-40%左右。判断LVRR的标准包括功能标准和结构标准两个方面(表1)。

3.png

(表1)
治疗早期(1-2年)即出现LVRR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好,但仍有10%-44%的患者会出现心功能的再次下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药物治疗的中断。张健教授团队通过对448名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进行的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在448名DCM患者中有28.1%出现了LVRR,他尤其指出,早期(12±6 个月)出现LVRR的患者长期预后较好,ACEI/ARB类药物的使用是LVRR的重要预测指标,而停药是LVEF再次降低的重要原因。
徐明教授:心脏重构与心力衰竭

4.png

随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徐明教授对心力衰竭过程中的重要机制——心脏重塑进行了讲解。他指出,目前“心脏重塑研究”的瓶颈包括:
1.缺乏对心脏重塑的动态评估研究
2.缺少整体性及系统性评估多器官之间的交互作用
3.缺乏临床有效、低副作用的干预方法等
徐明教授团队通过主动脉内置入球囊的方法,构建了“比格犬”心脏重塑模型,发现了球囊植入后引起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电机械耦联延长;
球囊撤离后心肌肥大和纤维化部分逆转,电机械耦联缩短的现象;提出了Junctophilin2(JP2)是心脏重塑兴奋收缩耦联稳态维持的关键分子,而心衰时miR-331和miR-331的异常高表达时JP2下调的重要内源性机制,并且提出了对心脏重塑进行整体性及系统性评估的研究设想。
郭丽君: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解读

5.png

紧接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丽君教授回溯了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发展历史,比较了肺动脉导管和PiCCO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特点和优劣;同时对压力容积环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分别对于左心衰、右心衰、休克以及主动脉瓣狭窄、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等特殊疾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了阐述。
高炜教授: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的阿司匹林——何去何从?

6.png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高炜教授带来了她对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的阿司匹林如何应用的理解。高炜教授首先强调,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用药必须评估风险与获益,且只有高危人群在一级预防时才考虑用到阿司匹林。
随后,高炜教授对国内外的关于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的研究、指南、荟萃分析中对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需要关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详细梳理。她总结指出,阿司匹林在我国一级预防的地位毋庸置疑。
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升高,危险因素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一级预防任重道远,需要综合管理;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是把双刃剑,应用的前提是对心血管病风险/出血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其次,ASCV风险较高(10年风险>10%)但出血风险不高的40——70岁成人可服用较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精讲前沿观点,立足实践展现诊疗新视野
11月7日,唐熠达教授、徐磊教授孙丽杰教授、李丹教授、张萍教授、王新宇教授、王方芳教授冯杰莉教授则分别围绕心血管疾病机制与诊断进展的前沿热点展开探讨。任川教授、徐伟仙教授、范媛媛教授、何立芸教授、王立新教授、曹成富教授、汪宇鹏教授、郭云飞教授先后于现场解析实战病例,分享临床诊疗经验。
来自唐熠达教授团队的祁雨教授:多重代谢紊乱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

7.png

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唐熠达教授团队的祁雨教授围绕各种代谢紊乱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国多重代谢紊乱的诊治现状、多种代谢紊乱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和打造全新诊疗模式综合管理多重代谢紊乱四个方面,揭示了多重代谢紊乱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
虽然糖脂代谢紊乱是多重代谢紊乱的核心,但从唐熠达教授团队早期关于甲状腺功能异常机制探索的研究来看,甲状腺功能与心血管系统关系密切。其次,国内外的相关报告指南中也明确指出,高尿酸与糖代谢、高血压等密切相关。
最后,来自唐熠达教授团队的祁雨教授通过分析国内外期刊中的病例数据,对多重代谢紊乱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提出四点总结,即冠心病、脑卒中合并代谢障碍影响预后,从而使患者预期生存期受损;合并多重代谢障碍增加心脑肾脏病患者死亡率;合并多重代谢紊乱是引起冠心病死亡的重要因素;非糖尿病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合并多重代谢紊乱增加远期死亡率。
徐磊教授:冠状动脉CT的应用进展

8.pn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徐磊教授从冠脉斑块CT评价、无创性FFRCT、CT心肌灌注、人工智能四个方面解析了冠状动脉CT的应用进展。
从冠脉斑块CT评价来说,其最大的进步即为从解剖发展为功能评价,包括斑块特征、管腔狭窄、管腔狭窄是否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心肌缺血等等。
从FFRCT在临床中的应用来说,CT的应用发展已从最初的用于临床诊断转变为心内科临床医师提供治疗决策。
此外,CT对现阶段的经皮介入治疗术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对临床结局及预后效果也能进行有效预判和评估。
最后,徐磊教授从心血管影像AI应用、CT数据、算法和自动量化等方面介绍了人工智能结合CT在临床诊疗方面的应用,“人工智能在未来有很大可能对心血管CT产生深远影响。”
开拓进取,携手未来
至此,本场心血管疑难危重症与学科交叉论坛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完美落幕,为期2天的学术交流涵盖范围广、主题突出,既有前瞻性的学术展示、又有最新研究报告共识解读。

各专场独具匠心,囊括了学术讲座、临床诊断、病例分享等多样的学术形式。受到了业界同道的广泛关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 北京大学心血管转化医学论坛将继续与广大心血管医师一起,携手并进,推动北京乃至全国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进一步发展,勇立潮头。

审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徐昕晔

阅读数: 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