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S2020 ON-AIR|分享前沿观点,共探左主干支架病变&易损斑块的促进机制和治疗策略

1.jpg

继前两期CBS2020 ON-AIR顺利召开,10月24日,CBS2020 ON-AIR第三期:左主干支架技术&易损斑块的促进机制和治疗两大专场重磅来袭。

CBS2020 ON-AIR·第三期


左主干支架技术专场精彩视点

本场由印度尼西亚大学医学院Teguh Santoso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陈淮沁教授, 大会主席、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担任主持;来自日本九州医疗中心的Yoshinobu Murasato教授, 来自台湾台中荣民总医院的李文領教授, 来自印度新德里AIIMS的Sundeep Mishra教授参与讨论;日本佐贺大学医学部Yutaka Hikichi教授、阿联酋Aster医院的Debabrata Dash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彼得·蒙克心脏中心的Vladimir Dzavik教授、孟加拉国国家心脏基金会医院和研究所的Fazila Malik教授、与陈淮沁教授先后带来关于左主干支架技术的分享。 

2.jpg

左主干分叉最佳支架术式-体外研究的结果

Yutaka Hikichi教授从支架尺寸选择、单支架技术以及双支架技术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左主干分叉最佳支架术式的体外研究结果。他总结道,如果是从左主干到前降支的支架植入,应该选择近端的血管直径作为参考,如果选择比较大的支架,可以减少在左主干体部贴壁不良的情况,但对于回旋支开口的贴壁可能会产生影响。在使用双支架技术时,由于双支架技术会产生新的剪切力,因此只建议在必要情况下使用双支架技术,其中,Culotte技术首选。新技术例如DK-Crush的出现,有效降低支架贴壁不全的情况。

3.png

左主干分叉:现状和未来

Debabrata Dash教授从临床以及循证学证据等多个角度向大家分享了左主干分叉治疗的进展。他总结道,简单左主干分叉病变使用Provisional支架策略非常合适,同时,我们也应该对病变的生理机制、解剖结构非常熟悉。FFR作为指导,简化了手术流程,并且获得相对较好的结果。在复杂的分叉病变中,推荐双支架技术,特别是DK-Crush技术,最后的POT以及球囊对吻,也是非常重要的。

4.png

DK-Crush术式在左主干分叉病变中的应用——详细步骤

Vladimir Dzavik教授对DK-Crush技术的操作步骤进行了详尽解说。通过实际病例和模型的展示,Vladimir Dzavik教授展示了分支支架定位、释放和回撤后扩张,主支球囊挤压、球囊对吻、rewire、主支支架释放和POT等DK-crush术中的关键步骤操作要点和技巧,使得复杂的操作步骤更加简单化,也更生动形象。

5.png

左主干PCI的成功技巧与窍门

左主干PCI被称为是冠脉介入治疗的高峰,Fazila Malik教授在会议上分享了左主干PCI的成功技巧与窍门。她谈到,在干预病变之前,充分的准备和详尽的手术治疗策略制定是非常必要的。支架的选择通常需要满足合适的尺寸、良好的显影以及优秀的径向支撑力等多个方面。对于大部分左主干远端病变来说,推荐单支架策略。在双支架策略中,DK-Crush技术十分有效,POT或者re-POT通常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有多种合并症、多支血管病变或者左室功能差的老年人来说,分阶段手术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6.png

左主干支架术中支架平台的选择

除了手术策略,支架平台的选择也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陈淮沁教授带来了关于左主干支架术中支架平台的选择分享。他强调左主干PCI中支架选择十分重要,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支架的扩张性能、开口直径以及径向支撑力等。但是目前不同种支架对预后的长期影响还并不十分明确,有待循证学研究的进一步探索。

7.png

CBS2020 ON-AIR·第三期


易损斑块的促进机制和治疗专场精彩视点

易损斑块的促进机制和治疗专场则由弗罗里达大学医学院Theodore A. Bass教授, 大会主席、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担任主持;美国心血管病研究基金会Gary S. Mintz教授, 埃默里大学医学院心脏科S.Tanveer Rab教授, 巴西Dante Pazzanese心脏病学研究所Ricardo Costa 教授, 以色列Shaare Zedek医学中心Giora Weisz教授参与讨论;哈佛医学院教学附属医院布莱根妇女医院Peter Howard Stone教授,西奈山医院Gregg Whitney Stone教授、加州大学心血管研究基金会Ori Ben-Yehuda教授分别带来易损斑块促进机制和治疗话题相关分享。

8.png

解剖学联合血流动力学,更好地评价斑块稳定性

9.png

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管壁经历了斑块形成、破裂到愈合的一系列复杂变化。一般而言,纤维帽较薄、脂质负荷较重的易损斑块更容易发生斑块破裂。此外,冠脉管壁上的病变并不是“单一的山峰”,其形态更像是“连绵不绝的山群”,研究也证实,仅对最狭窄处进行PCI治疗会使得临近节段处于不良事件高风险状态。因此合理运用影像学技术评价管壁全程病变形态及分布对于识别高危患者有重要意义。

斑块的稳定性并非仅仅取决于解剖学特点,血流动力学及生物机械特性同样决定了斑块的易损性。有研究显示,湍流和低剪切力处更容易产生炎性反应,导致纤维帽破裂。在解剖学特征基础上进一步评价管壁剪切力,对于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可以提高三倍。因此在临床上,只有综合解剖学与生物力学特征,才能更好地识别高风险患者。

从PROSPECT系列研究看如何评价易损斑块

10.png

将多种影像学技术联合应用评价斑块已成为潮流。研究显示,基于IVUS测定的PBMLA≥70%、VH-TCFA和MLA≤4.0mm2是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NIRS是近年来新兴的影像学技术,通常与IVUS联合应用,可以很好地评价脂质负荷。

PROSPECT II研究应用IVUS联合NIRS对入选患者的三支血管进行检查,根据其多因素回归模型的结果,斑块负荷≥70%和MaxLCBI4mm≥324.7是MACE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而MLA≤4.0mm2则不是。PROSPECT ABSORB研究则进一步探究了尽管无血流动力学受限、却存在高危斑块患者的介入干预治疗效果,其结果显示对于这类患者进行BVS植入尽管在MACE事件方面无差异,但却显著改善了管腔面积。因此,将IVUS与NIRS联用,综合评价斑块负荷和MaxLCBI4mm值可以很好地识别出高危患者。

NIRS在临床实践中的现状与未来

11.png

临床上超过一半的MI是由<50%的狭窄病变造成的,因此仅根据冠脉造影判定管腔狭窄程度并预测患者不良事件风险是远远不够的。临床上,IVUS被广泛用于评价病变形态和斑块负荷。但受限于技术本身的局限,IVUS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脂质负荷。

目前,NIRS技术常常与IVUS联合应用。根据不同组织成分对光吸收程度不同,NIRS可以反映斑块的脂质负荷和范围,日本一项研究显示OCT下的斑块破裂、斑块侵蚀、钙化结节其MaxLCBI4mm值有显著差别;PROSPECT系列研究也显示MaxLCBI4mm是MACE事件的预测因素。因此,将NIRS与IVUS联合应用可以很好地识别易损斑块,预测围术期MI,以及优化支架植入效果。而在未来,基于NIRS技术的支架植入效果以及强化降脂治疗策略将成为临床热点话题。

从ISCHEMIA研究出发,关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侵入性治疗的获益

12.png

关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治疗能否带来临床获益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腔内影像技术的出现引领了PCI的进一步提升,而药物治疗领域也经历了革新。当今时代,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或药物治疗效果是否也发生了变化仍未可知。在此背景下,ISCHEMIA研究纳入了有中重度缺血表现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对比药物治疗及侵入性治疗的效果。

研究发现,在长达3.2年的随访期限中,药物治疗与侵入性治疗组患者在主要终点事件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但基于患者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后发现,对于有症状的患者而言,血运重建可以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治疗;对于左主干或心衰患者而言,生存率则是有明显提升的,这对于临床实践同样是有启发的。


左主干病变的支架技术策略选择,以及易损斑块的机制和治疗一直是冠脉介入治疗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由陈绍良教授发明的DK-CRUSH术式为左主干分叉病变治疗提供了新选择,展示了我国学者的高超技术和开拓进取的学术精神。

此次CBS2020 ON-AIR“左主干支架技术&易损斑块的促进机制和治疗”中,汇集各领域大咖学者,结合最前沿临床研究和实用临床技巧,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冠脉介入治疗的学术盛宴。

微信截图_20201027131528.png


阅读数: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