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孙宁玲:心血管专业的发展,既靠技术更靠人

在心血管诊疗领域摸爬滚打了40多年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管高血压领域的首席专家孙宁玲教授,对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为此,严道医声网采访到了处于百忙中的孙宁玲教授。

扎实的基本功是做医生根本

“望、触、叩、听基本功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根本和前提”这是本次采访中孙宁玲教授最常说的一句话。在她看来,扎实的基本功是治病救人的关键。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及高血压专业工作了40多年孙教授对此颇有感触。

1977年,刚刚大学毕业3年的她从天津医科大学来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当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还没有心内科,只有一个综合内科,临床检查设备也不完善,超声、心电图、冠脉造影和CT都没有,完全靠临床的三基三严的临床经验和基本功给病人诊断,比如对于心衰的病人,要分析病人活动时的运动耐量、听诊患者湿罗音的变化,夜间是否有阵发性咳嗽及呼吸困难、是否有水肿等。

正是这种扎实的基本功使得孙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得心应手,当时那个年代没有CCU,受限于检查设备及治疗技术靠的更多是临床经验,病人心梗的病死率直至高于15%之上,随着治疗诊断和技术的进展以及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有了显著的降低。所以孙教授很担心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年轻医生会忽略望、触、叩、听的基本功训练,或者基本功不扎实,或者太依赖于现在的诊断设备,这就导致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病人得不到正确诊治。

为此,孙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在一个公共场所,遇到一个病人突发猝死倒地,这个时候没有诊断设备,需要医生专业经验来鉴别原因,是肺栓塞还是心梗或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室颤还是急性脑出血?只有判断正确才不会错过黄金时间来救人,所以孙教授讲道,虽然科学技术进步了,但是临床医生还是要回归基本功的训练,体现在对疾病和病人的管理。目前在基本功训练方面,大学期间的望触叩听、毕业后的3年规培,以及再有两年的正规专业的培训都是基本功训练的过程,这些方面都过关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


治疗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技术的医生

谈到心血管治疗技术的发展,孙教授说道,心血管治疗是从药物治疗开始的,药物治疗也分几个阶段,比如高血压一开始是单药,后来是序贯疗法,这个药不好换另一种药,第三个阶段是阶梯治疗,这个药不好再加一个药,现在更倾向于单片固定复方的应用,因为一次给病人一片药(但还有2个或3个药的成分)可以大大的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且依从性高,这就是药物治疗学的进展。在我国,60年代以前还没有任何降压药,后来60年代钙离子拮抗剂出现了,70年的β受体阻滞剂,80年代ACEI,以及90年代的ARB等相继出现,这些药物应用到临床,增加了治疗选择的余地。这也出现了各种不同联合方式包括单片固定复方(SPC)来治疗难治性高血压。

说完药物治疗,孙教授又谈到了非药物治疗,她说“近20多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治疗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介入性治疗技术和某些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比如结构性心脏病可以通过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的区域主要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包括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还包括常规的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再比如心律失常可以做射频消融,这也是一种介入治疗手段。这些技术是根据病人的需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而且每个技术在成熟过程中又逐渐的简单化。

“介入治疗技术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技术的医生,要很熟练的掌握这个技术,能准确判断哪些人该做哪些人不该做,具体怎么做?”孙教授着重谈道,“比如一个人需要放10个以上支架吗,这都需要术前评估。所以软实力比硬设备更重要,这点国外要比国内强,尤其是国内的基层医院要提升这方面的意识。另外,还要加大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以及推动科研创新以及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


指南不能替代临床实践,应注重个体化医疗

作为中国高血压指南制定专家组的主要成员,孙教授谈道,高血压指南是指导医生进行规范化血压管理的文件,在推动临床规范化的血压管理和高血压的整个防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循证医学的精华和浓缩,贯穿疾病诊疗的全过程。

但在临床中,孙教授提醒道,还有一些临床实践不一定都需要按照指南去操作,它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落实到临床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特点,要以患者为中心,强调个体化,制定完全符合患者病情的临床治疗方案,而不能一刀切完全按照同一个标准。

针对现在高血压指南有很多,欧洲的、美国的、中国的等,面临各种指南的选择问题时,孙教授说道,当然是首选中国高血压指南,因为欧洲指南是根据欧洲人的特点制定的,欧洲高血压的管理理念是来自欧洲的证据。比如说血压目标,中国就提出高龄老年需要控制在150mmHg以下的,而国外是140mmHg以下甚至130mmHg以下,因为他们做了140mmHg以下的证据,中国参与高龄老年的国际研究,是以150mmHg以下为证据的。

最后,孙教授还给青年医生一些中肯的建议和期待。她希望每位青年医生都要努力的学习,因为她认为医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同时医生又是终身实践的职业,不实践就不能提高技能。而且医生在成长过程中,一定有磕磕碰碰的,不可能一帆风顺,她希望每位青年医生坚强面对,还要经得起寂寞,因为医学是很寂寞的。

“医生既是一名艺术家,需要手术的完美缝合,同时又是一名智者,需要治病救人,再者医生又是一名逆行者,在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孙宁玲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正在用自己的经历和实践证明着自己这样医者的身份。
阅读数: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