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起搏器会说话》—“绿色”无射线植入起搏器的临床应用空中沙龙成功举办

2020年8月27日, 在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指导下,由创领心律医疗主办的《如果起搏器会说话》系列活动之主题为《“绿色”无射线植入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学术会议在云端成功举办。

1.png

本次会议邀请到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担任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邹建刚教授担任会议主持;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杨平珍教授,贵州省人民医院俞杉教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李小明教授、江西省人民医院刘元庆教授担任点评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敏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晓红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华宝桐教授,东莞市人民医院杨燕华教授做病例报告。

2.png

宿燕岗教授

会议首先由宿燕岗教授主持开场,宿教授表示:起搏手术作为心脏介入手术,通常需要在 X 光影像下开展。而X 光辐射是有害人体的,尤其对孕妇等特殊患者有影响。同时,我们手术医生在导管室需要穿上几十斤重的铅衣,长年累月射线影响也不容忽视。所以,如果不需要 X 光影像就能完成起搏器植入术,将会对起搏疗法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3.jpg

张澍教授

张澍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绿色”无射线植入起搏器一直以来都是医生的梦想,但受制于植入技术和起搏疗法的特殊性,无射线植入起搏器多年来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毫无疑问的是,无射线植入起搏器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针对某些特殊的患者,能够有效避免射线对患者的危害。随着超声成像技术和新型电生理标测技术的进步,在不远的将来,“绿色”无射线植入起搏器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4.jpg

华伟教授  

华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通常,起搏器植入需要在X光射线下进行,尤其是复杂的手术,例如CRT。长时间的射线对医生和患者都会造成危害。目前房颤射频消融等电生理手术已经实现了绿色无射线,而起搏器在该领域属于起步阶段,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实现。目前,已经出现了多种无射线植入起搏器的尝试,如使用Carto、Ensite等定位技术。这些尝试都值得我们肯定、学习和研究。华伟教授还回忆了多年前一位孕妇患者需要植入起搏器,考虑到X射线对于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最终采用Ensite辅助成功植入起搏器的经历。华教授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来,如果无射线能在起搏及CRT植入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那么将为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同时也保障医护人员的健康。

5.jpg

顾敏教授

在病例报告第一部分,顾敏教授通过《KODEX-EPD指导下希氏束起搏一例》介绍到本病例是全球第一例使用KODEX-EPD系统进行希氏束起搏的病例,其通过常规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经鞘管置入右房右室电极,电极尾端通过转接线连接于KODEX-EPD系统,利用术中所采集到的电波构建出心脏三维模型,在模型的指引下找到希氏束电位,并植入电极导线,随后低剂量X线透视确认电极位置合适,最后成功为一位76岁老年男性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

6.jpg

于晓红教授

然后,于晓红教授通过《Carto指导下希氏束起搏+房室结消融1例》介绍了对一例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药物控制心率不佳、LVEF短时间下降的80岁男性患者进行房室结消融加希氏束起搏的案例。患者在详细的术前评估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利用Carto进行三维标测,标测出His电位后植入希氏束起搏电极,再而后进行房室结消融。而通过这样周全的手术安排,该患者术后EF射血分数由原来22%上升到45%,疗效非常显著。

7.jpg

杨平珍教授

杨平珍教授在对第一个病例点评中表示:无射线技术应用前景广泛,KODEX-EPD作为最新标测系统,能够应用在无射线植入起搏器上,实属创新。而第二个病例,是否可以先直接植入双腔起搏器,再使用药物控制心率,如不能控制则最后考虑房室结消融。相比于房颤伴快心室率患者,房扑伴快心室率患者可能会更难控制其心室率。

8.jpg

俞杉教授

俞杉教授在点评中表示:希氏束起搏非常依赖电位的标测,使用第一个病例中介绍的KODEX-EPD等标测系统准确定位希氏束电位,能够精准和快速地完成希氏束起搏,这将使患者更加获益,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第二个病例利用Carto三维能够准确定位房室结,然后消融房室结,同时Carto也能准确定位His电位,节省手术时间,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石二鸟。

9.jpg

华宝桐教授

在病例报告的第二部分,华宝桐教授通过《NavX三维引导下植入双腔起搏器》介绍了一例孕周37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27岁女性患者案例。其先利用Ensite建立三维模型,使用标测导管和穿刺引导钢丝接触会产生噪音的特点,确认穿刺引导钢丝进入静脉系统。而后,通过起搏电极连接系统导航引导植入右心耳和右心室电极,并通过前送电极时电极头段是否移动,判断电极固定牢固,避免了射线确认电极张力的过程。术后患者成功分娩。

10.jpg

杨燕华教授

最后,杨燕华教授通过《超声辅助植入起搏器一例》介绍了一例孕周20周,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心脏停搏最长3.14秒的26岁女性患者植入起搏器的病例。通过术前评估患者,分析三维建模和超声引导下植入起搏器的各自的优势及不足,最终为患者选择超声引导下植入单腔起搏器。杨燕华教授利用超声引导,先将电极送入右心房,再跨过三尖瓣送入右心室,固定电极在右室低位间隔部,最后利用超声多切面成像判断电极的张力,顺利完成植入。

11.jpg

李小明教授

李小明教授在点评中表示:针对心动过缓的孕妇患者,采用无射线植入起搏器显得至关重要,针对三维标测难以判断电极是否固定可靠,而华宝桐教授通过前送电极判断电极固定的情况可以有效避免射线确认。李教授对最后一个病例点评到,将常规主动螺旋电极放置于心室间隔部,穿孔发生率较低,同时利用超声技术可以判断主动螺旋电极螺旋的旋出长度,进而避免电极穿孔,这具有一定的优势。

12.jpg

刘元庆教授

刘元庆教授点评到:对于三维建模下如何确认电极张力和电极固定是否牢固,华宝桐教授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而对于超声辅助电极导线植入,通过利用超声切面判断电极的张力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但是需要超声多角度尝试,存在一定的难度。杨教授在术前通过充分的准备和评估,成功完成起搏器的植入,值得学习。

13.jpg

邹建刚教授

最后,邹建刚教授为会议作总结,他感谢四位教授带来了非常有意义的病例,领略到了多种三维系统建模下、以及超声指导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创新方法和经验,给我们植入起搏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无射线植入技术针对特殊患者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够让患者和医生都避免X射线的危害,给起搏疗法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和新思路。

阅读数: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