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邹建刚:砥砺前行,交流创新,为生理性起搏未来添砖加瓦

1.jpg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医学的进步也是在不断创新、尝试中前进的。

作为一种全新的起搏方式,生理性起搏发展迅猛,为中国的起搏事业插上了一双新的翅膀。 

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生理性起搏:聚焦希浦系统起搏论坛上,严道医声网有幸采访到了论坛执行主席邹建刚教授,分享第三届生理性起搏论坛的点点滴滴,聆听他对生理性起搏的思考和感悟。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让论坛更受欢迎

受到疫情影响,第三届生理性起搏论坛决定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邹建刚教授表示:“今年的疫情确实对我们的会议计划有一定影响,但是网络会议的形式也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且可以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在某些问题上可以有更深入的探讨。” 

在会议内容设置上,今年也是别出心裁。希浦系统起搏,特别是左束支起搏近年来运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提升该技术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今年论坛一是加强了基础解剖方面的培训,二是专门开辟了一个视频录播,让有经验的几家中心通过手术的录播进行讲解,让更多的年轻医生去了解和掌握新的技术。

“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大家深化对希浦系统起搏解剖特征的理解,做到术中游刃有余。实际病例的录播讲解更是从实战角度为大家提供了学习视角,这也是本次论坛内容上的两大亮点。”

打造会议品牌,推动生理性起搏向前发展

生理性起搏论坛成立至今三年,已经成长为国内起搏领域不可多得的学术交流平台。在谈到对论坛未来的展望时,邹建刚教授说,“我希望这个平台能够成为一个品牌,也希望通过搭建这个平台,能够为更多的起搏医生提供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2.jpg

第三届生理性起搏论坛开幕式嘉宾合影

此外,除了每年新的进展要在论坛上进行展示交流外,可能会每一年选择一个特别的主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比如明年可能会选择希浦系统起搏的并发症作为专题进行讨论。因为新的技术安全是特别特别重要,术中怎么去避免一些并发症,以及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不同的中心有不同的策略,通过经验交流分享,更加安全规范地使用这些新技术。”每一年相对侧重一个主题,逐个击破。

逐梦前行,硕果累累

任何一项技术,从诞生到成熟的应用都会有一个漫长的临床实践的过程,需要学科的开拓者们付出巨大的努力。从早期的动物实验到现在的临床效果评价,邹建刚教授及其团队始终走在希浦系统研究的前沿。

“我们团队这几年围绕希浦系统起搏在临床应用当中可能会发生哪些问题,以及它可能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

从选择性、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到左束支起搏,邹建刚教授团队做了大量研究,其成果相继发表在Circulation AE、Heart Rhythm、 Europace等国际起搏电生理领域的顶级期刊上。为了更好地给大家提供实际操作的指导,最近,邹建刚教授团队利用成功病例,创建了一种九分位的指导操作的方法。将心尖和心室收缩环之间的区域分为9个分区,所有希氏束起搏导线均分布在第二分区,而左束支起搏中94.2%位于第二和第五分区交界处。在九分法分区指导下,左束支起搏导线植入成功率从58.3%提高到83.3%,更好地提高植入成功率。”这是一种直接简单而且有帮助的方法学,刚刚在 Heart Rhythm上发表,希望这样一种指导方法能给大家的临床实践带来帮助。”

谈规范,讲证据,将工作做到最好

左束支起搏作为一种全新的生理性起搏方式,相比于传统起搏方式来说确实有无可替代的优点,目前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在最关键的是如何确定已经成功实现了左束支起搏,到底是左室间隔起搏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左束支起搏,还需要明确的指标来进行判断”,针对这个问题,邹建刚教授谈到,近期学会正在组织这方面专家编写共识,希望专家共识为后期大家临床提供更多的指导。

除了技术上的规范,希浦系统也还需要更加夯实的循证医学证据,通过临床证据告诉大家,生理性起搏方式是优于右室心尖部或者右室间隔式起搏的。

对此,邹建刚教授表示:“我们也正在准备启动多中心临床研究,希望通过一个科学的、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告诉大家希浦系统起搏的优势在哪里,是不是能够成为今后主流的起搏方式。这个还需要等待若干年的时间,我们也会努力去把这个工作做好。”

书山有路勤为径,从理论到实践一网打尽

另外,在本次论坛中,由邹建刚教授、侯小锋教授主编的《心脏选择性部位起搏理论与实践》也正式和大家见面了。除了重点章节希浦系统起搏外,还纳入了无导线起搏技术、左室多部位起搏等前沿技术。紧跟学科发展趋势,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3.jpg

书籍封面

“从2015年底,我们就有写书的想法,当时是着重于希氏束起搏,原计划2018年出刊。到2017年有了左束支起搏技术后,我们决定把最新的,并且是国人原创的的技术纳入到本书中来,所以在2018年到2019年积累了不少左束支起搏的病例。”邹建刚教授回忆起写书的过程,非常感谢参编的几十位起搏行业的同行专家,包括导师黄元铸教授,亲自为本书审阅,保证了书稿的编写质量;感谢学会领导张澍教授、黄德嘉教授和华伟教授亲自为本书作序;感谢国内诸多专家包括黄伟剑教授、陈柯萍教授、梁延春教授、苏蓝教授等贡献了大量优秀的希浦系统起搏相关的实战病例,同时也感谢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在本书的编写中付出的辛勤汗水。

邹建刚教授最后表示,希浦系统起搏相比起传统起搏方式来说具有巨大优势,我们应该相信它的广阔未来。他强调:“任何一项新的技术,在早期时候一定要把它用好,要爱护它,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与探索,真正地用到临床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帮助。”

4.jpg

邹建刚教授接受严道医声网专访

阅读数: 2775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