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同频共振,携手心脏介入事业:CIT2020 Online重磅开幕

1.jpg

CIT2020 Online第一期

2020.06.17-19

特殊年份下的特殊思考

2020年,一个公众对于疾病带来灾难有深刻认识的年份,一个同样展示了医学界勇气、创新与突破的年份。人类的健康在今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可以自救,而这也是CIT(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一直在坚持的。

2020年6月17日,万众瞩目,期盼已久的CIT2020 Online正式召开。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和窗口,CIT在十七年的历史中不断发展进步,用“合作”“创新”“转化”的精神,承担了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

3.jpg

是机遇,也是更广阔的平台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CIT2020 Online尝试分期制会议,将大会整体分为十期,从6月17日启动,直至11月,每期内容都有不同侧重和特色。延长CIT的教育活动周期以及网络会议的形式,使得会议受众范围更加广泛。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研究、新技术的涌现给未来CIT日程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更加真实的反映2020年全球心脏介入领域的进展。

微信截图_20200618094144.png

大幕拉开:感恩、感谢

我们一路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

晚上19时15分,CIT2020 Online准时开始。

早在一个小时前,线上就聚集了大量的观众,一段展现CIT波澜壮阔历史画卷的主题视频后,一场心脏介入领域的思想盛筵,缓缓拉开大幕。

3.jpg

CIT大会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人,CIT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CIT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CIT学术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CIT联合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郑哲教授,CIT组织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教授发表致辞。

4.png

高润霖院士首先表达了热烈欢迎各位同道参与CIT2020 Online的激动心情,今年因为特殊原因,CIT采取线上的形式召开。虽然没有了线下会议那样上万人济济一堂的盛况,也不便于面对面交流,但是CIT2020 Online预计将在半年期间召开十期会议,每次2~3天,学术交流空间更大,CIT变成了一个持续的继续教育项目。此外,CIT2020 Online也有着自己的APP平台,可以给予参会者参加会议的真实感,有利于线上的实习培训。

5.jpg

韩雅玲院士在致辞中表示,CIT是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学术先锋,它带来了全球最新理念、器械和技术进展,也为广大心血管同仁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常医疗秩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韩雅玲院士同时也呼吁大家共同抵御新冠,回归正常生活。

6.jpg

葛均波院士对因为新冠疫情不能和大家面对面交谈表示了遗憾,但是网络会议的形式让大家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无障碍沟通,为心血管介入治疗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CIT为中国心脏介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心脏介入同仁的学习成长起到了重要影响,接下来为期半年的持续学术活动也让人非常期待。

7.jpg

郑哲教授提到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形势日趋严重,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水平,使其持续健康发展也尤为重要,同时在科技创新的新时代中,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创新技术层出不穷,我国也需要并且鼓励更多的原创医疗器械和医疗技术,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数量已经在全球领先,但是临床研究工作还相对滞后,这既是挑战也是重大的机遇。

8.png

饶克勤教授远程发来了视频问候,他表示全球防疫是一盘棋,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战胜病毒。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下,CIT2020 Online选择线上召开,不单可以避开因人员聚集带来的防疫风险,还能跨越不同时区和地区,直面问题,高效沟通。会议形式虽然不同,不变的是通过线上交流分享,同样能够将会议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心血管介入疾病患者,提高心血管介入疾病研究、教学和临床实践水平。

微信截图_20200618094144.png

全球视野,拓宽眼界“心介”:最新临床研究成果观点荟萃

在简短的开幕式后,从19:30到21:40,进行的是全体合作伙伴会议。原定90分钟的会议,由于国内外专家的热烈讨论而不得不一再延长时间,持续进行了130分钟。

全球20多位顶级专家参与其中,就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最新临床试验亮点或临床意义进行阐述和集体讨论,包括针对稳定性冠心病的ISCHEMIA研究、PCI后抗血小板治疗的TWILIGHT研究、有关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PARTNER 2A和PARTNER 3研究,以及经导管肾动脉射频消融术治疗高血压的SPYRAL HTN Off-MED研究。

Gregg W. Stone:ISCHEMIA研究解读

9.png

Gregg W. Stone教授分享了ISCHEMIA研究成果。在既往研究中,对于中度或重度缺血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血运重建治疗是否存在明显收益尚不明确。为此,研究者们设计了一项纳入5179例中重度心肌缺血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即ISCHEMIA试验。

患者被随机分为血运重建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经过中位数3.3年的随访,研究者发现,相比于仅使用药物治疗,总体而言,血运重建治疗并未明显改善中重度心肌缺血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其中,冠脉介入治疗使得短期内(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而在长期随访中则可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因此针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需仔细权衡利弊后确定治疗方案。

此外,Gregg W. Stone教授还带来了在不久前公布的ISCHEMIA研究,新分析数据显示,当冠脉CT提示左主干中度狭窄(狭窄水平25%~49%)时,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很可能显示为更严重的病变,且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在既往共识中,对于明显左主干病变 (狭窄水平>50%)的 患者,推荐积极采用血运重建治疗以改善生存率,而中等水平狭窄左主干病变的治疗策略并不明确。此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血运重建治疗与保守治疗对左主干中度狭窄患者预后影响大致相同,但血运重建治疗可有效提高这些患者的生活质量。

Martin B. Leon:PARTNER 2A and PARTNER 3研究解读

10.png

Martin B. Leon教授带来了两项最新临床试验研究成果解读,分别是PARTNER 2A研究以及PARTNER 3研究。

PARTNER 2A

PARTNER2A共纳入2,032例合并严重临床症状、外科手术中危风险的重度AS患者(STS评分4~8%),TAVR组采用第二代球囊扩张瓣膜SAPIEN XT。至5年随访时,TAVR组与SAVR组5年主要终点发生率同样无显著差异(47.9% vs. 43.4%,HR 1.09,95%CI:0.95-1.25,P=0.21)。

上周的TVT online上公布了外科手术中危风险的患者TAVR和SAVR的倾向性评分匹配5年终点比较,其中TAVR组使用的是最新一代Sapien 3瓣膜。5年全因素死亡率TAVR组合SAVR组相当,TAVR组甚至有轻微优势(39.1% vs. 41.3%,HR:0.90[0.76-1.06],p=0.20)。死亡和致残性卒中联合终点时间也有类似趋势40.1% vs. 42.7%,HR:0.87[0.74-1.03],p=0.10)。

2019年的London Valve会议上公布了PARTNTER 2A研究的一项亚组分析,探讨了人工瓣膜衰败的问题。该项分析采用了VARC-3部分定义来评价瓣膜衰败的问题。结果显示当SAPIEN XT与SAVR相比,SAVR更优;而S3瓣膜和SAVR植入物相差不大。这提示不同的TAVR系统再瓣膜长期有效性方面存在差异,新型的瓣膜系统(S3)长期有效性和SAVR瓣膜相当。

PARTNER 3

2019年ACC会议上公布了PARTNER 3研究的结果。PARTNER 3研究入选了1000例外科手术低风险的AS患者。2019年TCT会议公布了PARTNER 3研究CT亚组的结果。该研究使用低增强瓣叶增厚(HALT)这一指标评价瓣叶血栓情况。结果显示,30天时,TAVR组HALT风险较高,1年时两组相当。即使不改为抗凝治疗,约50% HALT的患者30天的瓣叶血栓在1年时自行消除。另一方面,HALT对1年时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终点影响不大。

2020年ACC会议公布了PARTNER 3研究2年临床及超声结果。TAVR组主要终点发生率低于SAVR组(11.5% vs. 17.4%,HR:0.63[0.45-0.88], p=0.007)。2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2.4% vs. 3.2%,HR:0.75[0.35-1.63], p=0.47),卒中差异也不大(2.4% vs. 3.6%,HR:0.66[0.31-1.40], p=0.28)。死亡和卒中发生率在1年时TAVR较低,2年时相当,似乎有追赶现象。S3瓣膜在中重度瓣周漏方面和SAVR相当,轻度瓣周漏仍然较多。在瓣膜衰败及相关临床不良事件方面,两组相当。

这两项临床研究提示:对于外科手术中危的AS患者,TAVR具有较好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对于外科手术低危的AS患者,在1-2年时段内,TAVR组在死亡和卒中方面有“追赶”现象,但总体上两组相当。TAVR对于中低危的患者,至少在早期和中期是有效的。

Roxana Mehran :Onyx ONE and TWILIGHT研究解读

11.png

Roxana Mehran教授带来了两项最新临床试验研究成果解读,分别是Onyx ONE研究、TWILIGHT 研究。

ONYX ONE

ONYX ONE研究旨在在高出血风险(HBR)患者中比较了佐他莫司涂层支架和无聚合物的umirolimius涂层支架。研究结果于今年2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在这项国际多中心单盲随机研究中,患者接受1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即采用单联治疗。研究的一级终点为安全性复合终点,包括随访1年时的心源性死亡、心梗和支架内血栓的发生。主要的二级终点为靶病变失败。对于两个不同终点的两组间非劣效性比较均有充足的统计学效能。研究共计入组1996例高出血风险患者以1:1方式随机分入佐他莫司涂层支架和无聚合物涂层支架组。随访1年,两组的一级终点发生率分别为17.1%和16.9%。主要二级终点分别 17.6%和17.4%。均达到预设的非劣效性,即对于高出血风险只使用一个月双抗的患者,使用佐他莫司涂层支架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无聚合物涂层支架。

TWILIGHT

TWILIGHT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研究纳入至少合并一项临床高危因素和血管造影高危因素的患者。在术后的3个月的开放标签期均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的双抗治疗。3个月后对无事件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继续接受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双抗治疗或替格瑞洛和安慰剂治疗,时程为12个月。研究主要终点是随机分组后至随机后12个月时的BARC 2型、3型和5型出血事件。次要缺血终点为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事件。其中主要终点采用优效检验,次要终点采用非劣效检验。

研究结果显示,在筛选的9006例PCI术后患者中有7119例患者在3个月后进入了随机分组治疗,随访12个月后单抗组主要终点低于双抗组44%(4.0% vs. 7.1%,P<0.001)。次要终点两组发生率均为3.9%,单抗和双抗相比达到了非劣效性。研究提示对于高风险PCI术后患者在完成3个月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双抗后采用替格瑞洛单抗相较于继续双抗至术后15个月明显减少出血,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有1028例患者入选,占全球入组数的14.4%。在预设的TWILIGHT-China亚组中所获结果和主研究高度一致。该研究的结果对于中国患者的治疗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David E. Kandzari :SPYRAL HTN Off-MED研究解读

12.png

David E. Kandzari教授汇报了SPYRAL HTN-OFF Med研究的最新结果。试验采用贝叶斯自适性研究设计,纳入前期SPYRAL HTN-OFF Med Pilot研究(80例)和Pivotal研究(251例)来自9个国家41家中心共331例患者。这两项研究均采用随机对照,假手术组设计,评估在无高血压药物干预的情况下肾动脉消融(Renal denervation,RD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主要有效性终点为术后3个月的24小时收缩压变化;次要优效性终点为术后3个月的诊室收缩压变化。入选标准包括:

(1)未使用降压药或同意停用降压药;

(2)诊室收缩压≥150且<180mmHg;

(3)诊室舒张压≥90mmHg;

(4)24小时ABPM收缩压≥140且<170mmHg。

排除标准包括:

(1)血管解剖不适合实施RDN;

(2)eGFR<45mL/min/1.73m2;

(3)1型或2型糖尿病,HbA1C>8.0%;

(4)继发性高血压。

研究使用美敦力公司的Symplicity Spyral肾动脉消融导管,由4个电极在各个象限同时消融,每次持续时间60秒,治疗血管直径范围为3~8 mm,导管可到达肾动脉分叉以远的血管进行消融。与假手术组相比,RDN可降低患者术后3个月的所有血压参数,包括24小时动态收缩压、舒张压和诊室收缩压、舒张压。RDN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变化为-4.7mmHg,较对照组下降3.9 mm Hg;诊室收缩压变化为差值为-9.2 mm Hg,较对照组下降6.5mmHg。在三个月的随访期内没有死亡,中风或肾功能改变;无器械或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

SPYRAL HTN-OFF Med研究首次证实了RND在未用药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人群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其结果尚需要通过更长时间随访,并在更复杂的高血压人群范围内验证。旨在评估RDN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降压效果的SPYRAL HTN-ON MED Expansion研究正在进行患者招募。

(特别感谢四位同传翻译专家:刘健、李怡、杭靖宇、宋雷教授对最新临床试验内容的支持与提供)

“我国已经是世界心血管介入第一大国,但还不是第一强国,甚至离比较强都还有一定距离。希望更多的中国心血管介入同道们能够携起手共同努力,通过走临床研究、循证医学这条路,使中国心血管介入医学真正掌握核心话语权,在世界舞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是徐波教授在今晚的开幕式结尾时表达的。

在活动的最后,高润霖院士对讨论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在线专家的参与表示了最真诚的感谢。

CIT2020 Online才刚刚开始,未来5个月,我们共同期待大会持续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13.jpg

14.jpg

阅读数: 3442